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何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是世界钢琴音乐中的精品。
本文围绕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对《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进行音乐结构、创作风格的分析。
结合本人的演奏体会及情感透析来深入研究,更准确的把握该作品演奏上技能技巧的运用,为对拉赫玛尼诺夫其他作品的演奏分析做参考。
关键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演奏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L C minor prelude "performanceMusicology 2011-1 Wu Shu TingSupervisor Li XueAbstractSergei ·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was a great Russian romantic composer He Gang qin player,house, his works"Prelude in C sharp minor"is one of the world's pianol music works.This focuses paper on Rachmaninoff's life and creation style,on the analysis of "L C minor prelude"works of musical structure, writing stylecombined with the performance ex perience and emotion I dialysis to do in-depth research, the use of the work and plays kills to do grasp more accurately, make reference to the analysis of Rachmaninoff's other work performance.Key words:Sergei·V 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L C minor prelude; performance目录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其风格特征 (5)(一) 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 (1)(二) 作品风格特征 (1)(三) 《升c小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1)二《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 (2)(一) 曲式结构 (2)(二) 力度解析 (3)(三) 旋律特点 (6)(四) 和声特点 (8)三《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 (8)(一) 演奏技巧分析 (8)1.主题的表现 (8)2.连续的大和弦进行 (9)3.三连音的演奏 (11)4.双手的快速交替 (12)5.鲜明的力度对比 (12)6.踏板的运用 (13)(二) 演奏体会及情感分析 (13)1.作品悲剧性情感的把握 (13)2.作品声音色彩的变化 (14)3.作品意境的描述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一拉赫马尼诺夫的生平及其风格特征(一)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生于俄罗斯,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拉赫玛尼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优美,内容丰富。
他的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二十四首前奏曲、《升 c 小调前奏曲》、钟等。
其中《升 c 小调前奏曲》是在他19岁就发表了最深受人们赞赏的一部著作。
(二)作品风格特征拉赫玛尼诺夫在辽阔的俄罗斯土地上出生的,所以他的作品蕴含着很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因此, 他的每一部音乐作品中都连绵不断地渗透俄罗斯的民族特性。
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
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
毋庸置疑,拉赫玛尼诺夫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拉赫玛尼诺夫也不例外。
然后再结合他自己独有的音乐特性,这就是独特的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采用的基本要素是非常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三)《升 c 小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升c小调前奏曲》(Op.3No.2)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于1892年完成的《幻想小品集》中第二首。
在全集五首作品当中以《升 c 小调前奏曲》最为著名。
在1892年的夏天,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来探望他, 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快乐的色彩。
可不幸的是,当拉赫玛尼诺夫想创作一部新歌剧时,他却得了一场大病,消耗了他很多精力,无法投入新歌剧当中。
后来直到拉赫玛尼诺夫痊愈,在毕业之后的他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
期间,他便完成自己一生最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升 c 小调前奏曲》,而这首作品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一) 曲式结构《升c小调前奏曲》为单三部曲式。
其曲式分析图式如下:A B A′结尾14 (2 + 6 + 6) 29 (4 + 9 + 4 + 7)12 (8 + 4) 7#C #C B #C #CA段为重复结构单乐段。
乐曲开始以慢板节奏的三个音“La Sol Do”来进行演奏,这三个音曾多次出现在乐曲的音响氛围当中,仿佛是撞击巨钟发出的巨大音响,将要唤醒人们心中已经失迷的灵魂。
这威严而沉重的钟声总共反复出现8次,十分容易让人产生“黑云压城城欲催”的联想。
用非常弱的力度奏出高音区的和弦,显得气势非常薄弱而凄切。
之后连奏的八度和弦连接,仿佛人们在担忧害怕将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但又好像对未来生活还寄存着一点点希望。
直到这种害怕慢慢的平静下来,乐曲即将进入活跃、激动的中声段。
开始以三个低音与右手的单音奏出核心音调,仿佛在呻吟内心忍受已久的痛苦,所以该主题被称之为“命运主题”。
B段为对比性中部重复性结构和单乐段。
速度由慢转快,这一段主要是对恐怖环境的一种描述。
左右手相对应的旋律线条,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而高音区却多次出现,使这种摇摆不定的情绪达到高潮,旋律变为以半音阶下行的曲调,加上急促不安的三连音节奏,更加让人情绪激动澎湃,无法安定下来。
A′段为再现部分,速度又再一次回到慢板。
旋律线条又降了下去,恢复到低音区。
激昂的情绪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缓缓平静下来。
再次出现三个坚定沉稳用强奏的八度来奏出的低音,恰似暴风雨中炸雷般的响声,十分轰动、壮观。
痛苦的旋律也慢慢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到最后还是渐渐地消失了,无影无踪。
尾声部分。
情绪激动的节奏和旋律逐渐减弱减慢,以至最后归于沉寂。
(二) 力度解析1.呈示段力度解析本乐段一开始力度以ff三个沉重浑厚的低音来演奏出乐曲的重要核心。
进入到第三小节,力度由ff转变到ppp开始展现出轻微柔美的声音(见谱例1.1),让人感觉一种舒畅而心旷神怡的感觉。
到了第七小节,力度从mf到ff再到mf,最后又回到了ppp,力度是先渐强后减弱,此起彼伏,像大海的浪潮波浪起伏,波涛汹涌。
使得音乐情绪也变得摇摆不定、难以控制。
也许拉赫玛尼诺夫这进行的设计这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悲痛伤感。
谱例1.1 Figure1.1从第九小节开始,力度由ff缓缓减弱,最后以ppp的力度收尾,从ff到ppp力度进行这强烈的对比,是为下一乐段的引入做了充分地准备。
(见谱例1.2)谱例1.2 Figure1.22.中间段力度解析乐曲从第15小节开始,由浑厚沉重的八度音程转变为急促不安而不稳定的三连音。
第一乐句力度由ppp变为mf,逐渐加强(见谱例1.3),力度上发生了好大的变化,使人们的心情无法安定下来。
谱例1.3 Figure1.3到第28小节出现以ff重复的音调,旋律升高八度。
到第36小节坚定饱满的fff 和弦出现后,左右手交替的弹奏,注意左右手下键的时间、速度,必须保持整齐,特别是右手的重音必须要强烈的表达出来,将音乐情绪直接推向高潮(见谱例1.4 )。
谱例1.4 Figure1.4最后两小节则以fff和ff交替弹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接下来再现部的呈现做一个更好的交接(见谱例1.5 )。
谱例1.5 Figure1.53.再现段力度解析乐段46小节开始,进入再现段。
无论在力度还是在音乐情绪上都到达了全曲的总高潮。
以力度sffff和弦演奏出音乐的主题(见谱例1.6),展现一种激情澎湃,迷茫和激荡的音响效果。
仿佛在安静中寻找狂嚎,在狂风中寻找安宁,音虽然要强,但并不能砸,是发自内心内在深处的强,是具有穿透力的,会带给人一种无懈可击的巨大力量。
谱例1.6 Figure1.6乐曲从56小节尾声的进入,乐曲情绪不再震撼轰动了,而是缓缓地沉寂下来。
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演奏时力度不要过大幅度的渐慢减弱。
在实际演奏中可以稍加一点,就是演奏出渐慢减弱的处理是很微弱的,又几乎没有的感觉。
使音乐意境慢慢、悄悄的归于沉寂。
(见谱例1.7)谱例1.7 Figure1.7(三) 旋律特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个天才的旋律作曲家, 他的创作都紧密联系着悠缓的俄罗斯民歌,充满了优美而动人的音乐旋律,歌唱性强。
具体而言,他的旋律特点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类型:第一种属于大和弦式的旋律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常用厚实饱满的和弦奏出旋律,如《升c小调前奏曲》的A段(谱例1.8 )。
拉赫玛尼诺夫是以坚定有力的八度和弦作为支撑点,跨越式和模进式相结合,让旋律更气势蓬勃、令人激动。
谱例1.8 Figure1.8第二种是螺旋式的。
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式其中一种典型的旋律。
它一般从音域较低的音开始,不断向前高声部发展,直到到达一定高度时,它才逐步地返回到低声部。
从15小节开始,连续级进的左手的单旋律线条和三连音节奏互相呼应,同向和反向的旋律同时进行,使得音乐急促不安而疑惑不安,是那么彷徨而犹豫不决。
(见谱例1.9)谱例1.9 Figure1.9(四) 和声特点一般来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和声节奏都较为缓慢,一个和声变化另一个和声,只发生在细微之处但却延续很长,仅仅一两个音符微微变动便形成另一个不同色彩感的和声,十分丰富。
这首乐曲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和声的高音旋律,高音旋律的特点蕴含了洪亮而具有穿透力的高音效果,这高音旋律又有着坚定中低音声部旋律为其支撑着(见谱例1.10),使得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