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记录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记录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记录

2

———————————————————————————————— 作者: ———————————————————————————————— 日期: 3

关于我校拔尖人才培养、引进和师资队伍 整体素质提高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事处 2009.04.19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结合人事处工作实际,我们就全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调研主要采取查阅文献、查阅历史数据、网上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自4月9日开始,到4月18日截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拔尖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问题 一、拔尖人才现状 1、政府部门评选的骨干情况 目前,我校入选国家级各类专家骨干的人选仅有1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余入选各类省级骨干情况如下: 省“百千万” 人才,自1999年至今先后评选4次,我校现有5人入选百人(其中1人为引进)、13人入选千人。 省级教学名师,自2006年至今先后评选3次,我校入选4人(含高职1人)。 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含高职1人),2007、2008年两届入选。 4

省优秀专家,1人,2006年(第四批)入选。 省高校优秀人才,3人,2006-2008三届入选。 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评选,现有35人入选。 2、重点学科师资力量 目前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是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具有拔尖人才培养潜能,并且急需拔尖人才的学科。这几个学科的师资队伍情况如下:

学科名称 钢铁冶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化学工艺 应用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教师数 16 37 8 25 23 学位情况

博士人数 9 12 2 8 6 博士比例 56% 32% 25% 32% 26% 硕士人数 7 23 6 12 17 硕士比例 44% 62% 75% 48% 74% 职称情况

正高人数 5 7 1 5 4 正高比例 31% 19% 12.5% 20% 17% 副高人数 4 9 15 5 副高比例 25% 24% 60% 22%

省级骨干情况 带头人1人(入选省专业带头人、省优秀专家、省高校优秀人才、省教学名师4个奖励带头人1人 (入选省高校优秀人才、省百人) 骨干2人 (入选省千 骨干1人 (入选省千带头人2人 (入选省百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 骨干3人 (入选省千带头人2人 (入选省高校优秀人才、省教学名师) 5

计划) 骨干2人 (入选省高校青年骨干) 人1人、省高校青年骨干1人) 人) 人1人、省高校青年骨干2人)

二、存在问题 1、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 这个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国家级的奖项和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获得者,即专业领域知名的顶级拔尖人才太少、几乎没有,仅1名政府津贴获得者,其他如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都没有。二是,获得省级人才奖励计划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象省百人、省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人才、省专业带头人这样的奖励共计才有16人次,其中还有重复人选,真正获奖的人数也就10人左右,仅占教师总数(1010人)的1%。 2、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 多年来,我们一直对外加大力度宣传、多方联络,并且制订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试图引进能在学科带头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拔尖人才。但是,目前为止,我校现有的省级骨干中,仅1人为引进。原因在于,一是,地域受限;二是,拔尖人才的使用和成长既需要高端仪器设备的硬环境、又需要团队的软环境,而我们很难在这两方面同时满足。 3、特色学科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校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发展很不均衡。化学工艺是博士点学 6

科,所依托的本科专业煤化工方向是我校在全国知名的优势专业,但是其师资队伍近年来呈现整体数量不足、缺少省级带头人两个严重问题。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含科研及辅导教师、不含管理岗双肩挑)1010人,生师比(外聘教师按150人计、18330/1160)15.8,不含外聘教师生师比(18330/1010)18.1,平均年龄:36.6,具体结构情况如下表: 35岁以下 正高级职称资格 副高级职称资格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外校学缘

人数 500 108 340 114 614 796 比例 49.5% 10.7% 33.7% 11.4% 60.8% 80% 目前,我校教师数量充足,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历史数据比较分析 通过近9年几个数据节点,我们看一下近年来师资队伍的变化情况: 2009.4 2007.7 2005.7 2003.12 2000.12 专任教师数 1010 987 767 650 600 7

折合在校生 18330 16246 12045 12086 8273

生师比 18.1 16.5 15.7 18.6 13.8

有博士学位人数 比例 114 81 50 26 20

11.3% 8.2% 6.5% 4.0% 3.3% 有硕士学位人数 比例 614 542 281 168 164

60.8% 54.9% 36.6% 25.8% 27.3% 硕士以上总数 比例 728 623 331 194 184

72.1% 63.1% 43.2% 29.8% 30.7% 正高资格人数 比例 108 103 74 54 51

10.7% 10.4% 9.6% 8.3% 8.5% 副高资格人数 比例 340 334 228 225 181

33.7% 33.8% 29.7% 34.6% 30.2% 高级资格总数 比例 448 437 302 279 232

44.4% 44.3% 39.4% 42.9% 38.7% 35岁以下人数 比例 500 514 350 367 372

49.5% 52.1% 45.6% 56.5% 62.0%

1、教师数量分析 8

图1:历年专任教师数比较1010987

767650600

0200400600800100012002009年2007年2005年2003年2000年专任教师数

从数量上看,教师数逐年增加,而生师比(不含外聘教师)经历一个回落之后,目前处于近年的较高水平。但这并不说明我们还需要大量补充师资。一方面,为了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需要,我们要聘请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按外聘教师150人计算,生师比为15.8,即符合教育部评估优秀要求;另一方面,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335.9万人是,适龄人口减少的重要拐点,至2012年将下降至246万人,2018年降到最低(1)。因此,只要我们保持教师数量的相对稳定,生师比会自然回落。教师数量方面,不存在问题,并且不能盲目大量引进教师。 2、教师学位情况分析 9

图2:历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比较72.20%63.10%

43.20%29.80%30.7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9年2007年2005年2003年2000年硕士以上比例有硕士学位比例

有博士学位比例

从学位情况看,以2007年教育部的评估为契机,经过学校的大力建设,硕士以上学位比例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评估优秀的标准,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增加幅度不大,这个群体是产生高水平成果的后备力量,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 3、教师职称情况分析

图3:历年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情况比较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

2009年2007年2005年2003年2000年高级资格总数比例副高资格比例正高资格比例

从职称结构看,高级总体比例一直在45%以内,正高比例徘徊在10%左右。结合现有岗位余额情况看,由于受省岗位数额的控制,全校副高级岗位已经没有余额,自2006年开始已经有只评资格而未 10

聘上岗人员;正高级岗位尚有部分余额。这说明,职称方面有两个问题存在,一是一些青年教师受名额限制,不能评聘副高职务,积极性受挫;二是,正高级比例上升不多,尚有空岗,说明较高水平的教师和较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产生。 4、教师年龄情况分析

图4:历年专任教师35岁以下比例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

2009年2007年2005年2003年2000年35岁以下比例

35岁以下教师比例总体处于回落趋势,队伍过于年轻的状况得到改善。 三、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师资队伍总体态势良好,数量充足,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实力的提高,是内涵建设的问题。通过网上专题调研,广大教师也普遍关心的是软实力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科研成果少、有成果的人少 这个问题和高层次拔尖人才缺乏、正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是相对应的。目前,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工作起来有空间,日圆贷款逐步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