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类型划分 (二)立地类型划分 1、坡向图制作
(1)坡向初级分布图生成 打开ArcMap程序,并加载调查区(马连滩)DEM数据。打开ArcToolbox,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表面分析→坡向(图23),生成马连滩坡向初步分级分布图(图24)。
图23 坡向提取工具 图24 马连滩坡向提取结果 (2)坡向分类
利用中重分类的功能(重分类)功能对上一步生成的坡向分布结果进行分类。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弹出对话框(图25);点击对话框中“分类”按钮,弹出对话框(图26),根据“坡向方位界定标准”(表 3),对调查区坡地的坡向进行分类,先重分类为3类:0-112.5°、112.5-292.5°、292.5-360°,点击确定。右键重分类后的图层,点击“打开属性表”→“添加字段”,添加字段(如坡向),字段类型选择为“文本”。根据表3,0-112.5°和292.5-360°为阴坡,112.5-292.5°为阳坡,在新添加的字段中输入阴坡或阳坡(图27),得到重分类结果(图28)。
表3 坡向方位界定标准 坡向Aspect 方位Orientation 方位角azimuth angle(°)
阳坡 Sunny Slope 南 South 157.5 - 202.5 东南 Southeast 112.5 - 157.5 西南 Southwest 202.5 – 247.5 西 west 247.5 - 292.5
阴坡 Shady Slope 北 North 337.5 - 22.5 西北 Northwest 292.5 - 337.5 东北 Northeast 22.5-67.5 东 East 67.5- 112.5
图 25打开重新分类工具 图 26分类方法确定 图 27坡向属性编辑 图 28坡向重新分类结果 (3)去除小斑块
划分结果中存在大量面积很小,在实际生产中没有意义的斑块,可合并到邻近的大斑块中。
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Spatial Analyst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图29),打开“众数滤波”对话框(图30)。将上一步重分类的结果进行输入,“要使用的相邻要素数”选项中选 择“FOUR”,“替换阈值”选项中选择“MAJORITY”,点击确定。查看属性表(打开属性表)中“坡向”字段,若没有,则需重新添加(添加字段)。
图29 图30 (4)矢量化 将去除小斑块的坡向图矢量化,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打开栅格转换矢量(栅格转面)工具。指定输入输出路径;选中“简化面”单选框;“字段”选项中选择“poxiang” (图31)。确定输出矢量(图32) 图31 栅格转换矢量工具 图32 转换成矢量结果显示 2、坡度图制作
(1)坡度因子初步提取 在ArcMap中,加载调查区(马连滩)DEM数据。打开ArcToolbox,选择Spatial Analyst 工具→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图33),生成马连滩坡度初步分级分布图(图34)。 图33 坡度提取工具 图34 坡度提取结果 (2)坡度分级分级 利用重分类的功能(重分类)对上一步生成的坡度分布结果进行分级。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工具,弹出对话框(图35);点击对话框中“分类”按钮,弹出对话框(图36),按照“坡度因子等级表”(表4),对上步初步提取的坡向进行分级,此处分为2类。右键重分类后的图层,点击“打开属性表”→“添加字段”,添加字段(如坡度),字段类型选择为“文本”(图37),得到分级后的结果(图38)。
图35 坡度分级工具 图36 坡度重新分级设置 表4 立地类型划分坡度因子等级 坡度等级Slope Ranking 坡度 Slope Degree (°)
平缓坡Gentle 0 - 15 斜坡Incline 16 - 25 陡坡Steep 26 - 35 暂不可造林地Temporarily unavailable afforestation land
> 35 图37 坡度属性编辑 图38 坡度分级结果 (3)去除小斑块 将重分类的结果去除小斑块,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Spatial Analyst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打开“众数滤波”对话框(图39)。选择重分类的结果进行输入“要使用的相邻要素数”选项中选择“FOUR”,“替换阈值”选项中选择“MAJORITY”,点击确定。查看属性表(打开属性表)中“坡度”字段,若没有,则需重新添加(添加字段)。 图39 (4)矢量化 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打开栅格转换矢量(栅格转面)工具(图40)。指定输入输出路径;选中“简化面” 单选框;“字段”选项中选择“podu”。确定,输出矢量(图41)。 图40 栅格转换矢量工具 图41 坡度图层栅格转矢量结果 3、坡位图制作 (1)山脊沟底线的提取 ①提取坡向数据 点击DEM数据,使用表面分析工具中的坡向(Aspect)工具,提取DEM的坡向数据层,命名为A。
②提取坡度数据 点击数据层A,使用表面分析中的坡度(Slope)工具,提取数据A的坡度数据,命名为SOA1。 ③生成反地形DEM 使用空间分析工具中的栅格计算器,由路径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用最大高程值H(此处H=1376.93)减去DEM,公式为:1335.57-“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数据层,即反地形DEM,命名为R-DEM。
④基于反地形DEM数据求算坡向值 利用反地形DEM数据,并使用空间分析工具的Aspect工具,求算R-DEM的坡向值。
⑤求算反地形坡向变率 利用SOA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对上一步求出的R-DEM坡向值再求算坡度值Slope,即得到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SOA2。
⑥消除坡向变率误差 使用空间分析工具中的栅格计算器,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公式为SOA=((“SOA1”+“SOA2”)-Abs(“SOA1”-“SOA2”))/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坡向变率SOA。
⑦ 求算坡向平均值 再次点击初始DEM数据,使用空间分析工 具集中的栅格领域计算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邻域分析→ 块统计;设置统计类型为平均值(Mean),领域的类型为矩形,大小为11×11,记为B。
⑧求算正负地形的分布区域 使用空间分析工具集中的栅格计算器,由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公式为C=“DEM”-“B”,即可求出正负地形的分布区域。
⑨求算山脊线 使用空间分析工具集中的栅格计算器,公式为Ridge=(“C”>0)&(“SOA”>85.5),即可求出山脊线。利用ArcToolbox中Spatial Analyst 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工具,对山脊线中小斑块进行删除(方法同坡向坡度图层中小斑块的删除,图42)。 图42 山脊线提取 图43 沟底线提取 ⑩求算沟底线
同样,键入公式Valley=(“C”<0)&(“SOA>86.5),即可求出沟底线。利用ArcToolbox中Spatial Analyst 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工具,对山脊线中小斑块进行删除(方法同坡向坡度图层中小斑块的删除,图43)。
(2)地形部位的生成 ①数据格式转换 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转换工具→由栅格转面→栅格转ASCII,以Ascii格式导出原始DEM,以及经过小斑块删除的山脊线、沟底线图层。 ② 地形部位的生成 打开SimDTA相对位置指数计算模块Regional Topo. Attr.→Relative Position Index(图44),以Ascii格式输入DEM、山脊线、沟底线。
图44 SimDTA相对位置指数计算模块 ③分类 按照表5的参数在AcrGIS中对地形部位进行分类(方法同坡向和坡度)。右键重分类后的图层,点击“打开属性表”→“添加字段”,添加字段(如坡位),字段类型选择“文本”(图45),得到坡位分级结果(图46)。 图45 坡位属性编辑 图46 坡位分级结果
④ 转换成矢量 将重分类后的地形部位,利用ArcToolbox中Spatial Analyst 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工具,去除小斑块(方法同坡向和坡度),将去除小斑块后的地形部位转换成矢量。
在ArcToolbox中按照路径: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打开栅格转换矢量工具(图47)。指定输入输出路径;选中“简化面”单选框;“字段”选项中选择“坡位”。确定,输出矢量,得到shapefile格式的地形部位矢量图(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