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即可消失,并可继续服用。3.2󰀁卡介苗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用法和用量:肌注,每次0.5~1mg,7~15天1次,10次为1疗程。不良反应: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肌肉痛等不适症状。3.3󰀁必思添󰀁克雷白氏肺炎杆菌中提取的糖蛋白。用法和用量:口服,2mg/d,连8天,停服3周(第1个月);1mg/d,连8天,停服3周(第2个月);1mg/d,连8天,停药(第3个月),3个月为1疗程。不良反应:偶有一些消化道症状。3.4󰀁核酪用法和用量: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次2ml,每周2次,4~6周改为每周1次,2~3个月为1疗程。口服,每次10ml,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有效者可改为1次/周,继续用2~3个月。不良反应:极少,偶有口干、皮疹和过敏反应。3.5󰀁干扰素(Interferon)󰀁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用法和用量:肌注,一次100万u~1000万u,每日1次,5~10天为1疗程。不良反应:较轻,个别有发热、肌痛、关节痛、少见有白细胞、血小板少、精神异常,一旦有不良反应应停药或减少剂量。3.6󰀁微量元素󰀁对微量元素锌、铁、镁等缺乏的患儿,积极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卢󰀁志󰀁󰀁卢克俭󰀁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临床特点为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据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统计,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量的65%,其中复感儿占33%左右,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大约95%以上为病毒感染,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大约有130个型别,而且变异快,人体免疫力不能持久,因此抗病毒疫苗不能有效的防止再感染的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仅见于感冒、咳嗽、痰饮、咳喘等证中,没有统一的理论与辨证治疗的规律,现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作简略的探讨,以期找出治疗规律,提高疗效。1󰀁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二是后天调护失宜,乳食失节,损伤脾胃,气血不足;三是婴幼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外感六淫之邪,发而为病,正是󰀁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的道理,因此临床上的肺脾气虚证候较为常见。本病病程比较长,迁延不愈,有时病尚未痊愈,接着再次感染,反复发作;有时临床症状虽见好转,而肺部病灶很难吸收,以致造成反复发作,久病不愈,根据临床特点,我们把它分为感染期和迁延期。感染期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症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口干欲饮,咽喉肿痛,脉象浮紧或浮数,舌苔薄白等。下呼吸道感染症见:咳嗽,气喘,鼻翼扇动,痰鸣,两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音,或哮鸣音,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肺纹理增强,或两肺有斑、片状阴影等。迁延期,此期呼吸道急性感染症状已缓解,部分症状已消失,但仍见体倦神疲,面黄肌瘦,纳食呆少,烦躁易哭,夜卧汗出,咽部暗红,扁桃体肿大不退,肺部音不完全消失,舌质淡,苔白腻,或花剥苔,脉象细数无力,稍不注意,病情极易反复,常间隔十数天,又接着再次感染。2󰀁辨证治疗2.1󰀁感染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如感冒、咳嗽为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哮喘为下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治疗上,用药上亦有一定区别。如桑菊饮、银翘散治疗感冒、咳嗽。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治疗肺炎、哮喘。但由于都是呼吸道疾病,因此它们又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感冒转为肺炎,感冒引发哮喘,肺炎未愈复又感冒󰀁󰀁辨证论治又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先区分风寒与风热,因为寒、热性质不同、治法迥异,一般说来,偏于风寒者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为特征;偏于风热者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黄稠涕,咽痛、红肿为特征。其中咽喉肿痛与否为风寒、风热辨证的主要依据。也有初起属风寒,数日后出现咽喉󰀁北京电力医院󰀁19󰀁󰀁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第27卷第9期󰀁󰀁󰀁󰀁󰀁󰀁󰀁󰀁󰀁󰀁󰀁(总531)肿痛、流涕由清稀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之象,也可参照风热治之。治疗之法,偏于风寒者,治宜辛温解表,代表方剂葱豉汤,杏苏散;偏于风温者,治宜辛凉解表,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风热宜辛凉,风寒宜辛温,这是一般处理原则,在临证中还需随证灵活运用,如在风寒感冒已化热而寒邪未尽的时候,可在辛凉解表的同时,佐以辛温透邪之品,温凉同用,能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达到缩短疗程的目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般体质都较虚弱,治疗上一般不宜重用发汗解表之剂。因患儿体虚,表卫不固、本有自汗形寒诸症,如疏散太过,汗出过多会使荣卫俱虚,再者久病常有低热,或午后发热、夜寐汗出,如过用辛散之剂,汗出愈多而阴液愈虚、虚热愈甚、故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须妥善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掌握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痰是呼吸道感染中的主症,它贯穿于整个疾病的过程当中,尤其在下呼吸道感染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辨别痰的性状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风痰、热痰、寒痰、湿痰、食痰等,它的症状特点为:风痰,咳嗽咽痒、痰色白,稠稀不定,时多时少;热痰,咳嗽阵作,痰色黄稠,难于咳出;寒痰,咳嗽、吐稀白痰、面色苍白、背冷,口不渴或喜热饮;湿痰,痰量多,色白质稀,舌苔白滑或滑腻;食痰,咳嗽、痰多易呕,常呕吐出大量痰涎或夹宿食等。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程中,痰邪常与表邪、热邪、寒邪、湿邪相伴,治疗过程中又当包括相应的立法治疗原则,如外感风温症,症见发热汗出,咽喉疼痛,咳嗽咽痒,痰色稀白,治宜解表化痰,轻者方用桑菊饮,重者银翘散,加杏仁、川贝,杷叶、前胡治之。又如痰热壅肺症,症见咳嗽鼻扇,痰多喉鸣,甚则痰声漉漉,胸高气急等。治宜辛凉解表,宣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陈皮、半夏、川贝、杷叶、前胡、桔梗、瓜蒌、冬瓜仁、芦根以治之;又如风寒咳喘症,症见咳嗽气促,喉间痰鸣,鼻塞声重,喘息,痰涎清稀有沫,口不渴,治宜温肺散寒,豁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川贝、杷叶、瓜蒌、橘红以治之。痰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病邪犯肺生痰,痰生助病邪肆虐,使病情加重,病邪与痰邪互为因果,相互消长,因此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程中,痰邪是否清除是区别疾病是否痊愈的重要指标,如患儿咳嗽减轻,诸症悉除,但仍偶见咳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或有痰鸣音,说明病邪尚存,当继续治疗,否则伏痰夹邪宿肺,伺机诱动,还会反复发作。2.2󰀁迁延期󰀁肺气虚弱,荣卫不和:此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已经缓解,但患儿仍见体倦神疲,面黄肌瘦,纳食呆少,烦躁易哭、夜卧汗出,咳嗽、偶见咳痰、脉象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腻或花剥,指纹紫滞等,此多为小儿反复感冒治疗不当;或小儿肺炎久未恢复;或哮喘缓解期,此时邪毒未尽,肌腠空虚,虽邪气已虚,但正气亦虚,可用益气固表、调和荣卫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若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里热未清者加连翘、黄芩;兼有咳嗽痰多者,加杏仁、川贝、杷叶、前胡、五味子、冬花等。也可用玉屏风散加味治之。肺脾两虚,虚实错杂:症见患儿反复感冒,或肺炎久未恢复,仍见咳嗽,痰多稀白,或粘稠,病情时轻时重,往复不定,兼见厌食,或不思饮食,食则饱胀,面黄肌瘦,体倦神疲,舌苔白腻、脉象细数无力,此为小儿久病,脏腑失养,脾胃虚弱,运化失宜,致使胃纳呆滞,厌食,或不思饮食,此时当调理脾胃,开发生化之源,调动后天之本,以使机体由弱转强,复感得以平复,治疗之法,当健脾益气,方用启脾丸加减,若夜卧汗出者加生龙骨、浮小麦、麻黄根;咳嗽者加杏仁、川贝;痰多者加半夏、竺黄等。若大便干、二日一行,是为久病脾胃虚弱、食滞不消,法当健脾消食,方用保和丸。若消之不去,仍见大便秘结者,可用攻积之法,加熟军、枳壳、川朴、焦槟榔等。积滞消除以后,继用健脾和胃法,以调理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焦山楂,炒谷、麦芽等,或仍服启脾丸治之。肺脾肾虚,精血失养:本证多见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病后经反复治疗,诸证虽已缓解,但因久病伤阳,致使脾、肺、肾俱虚,症见:咳嗽,痰稀,面色白、肌肉松弛、动则自汗,困倦嗜卧,乳食懒进,完谷不化,时或吐泻,囟陷,骨质柔弱,或鸡胸龟背,毛发枯槁,易于脱落,手足冰冷,脉象细沉无力,指纹淡紫,舌苔薄白,法宜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益气养血加鹿角胶、牛膝;咳嗽加麦冬、五味子;汗出加黄芪,煅龙骨;腹泻加炒白术、莲肉;完谷不化加神曲,炒谷、麦芽;低热加鳖甲、地骨皮等。3󰀁结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属于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证中,但其内涵还包含了反复感染的内容,给治疗增加了难度,其治疗原则可考虑:感染期,以祛邪为主,务使邪从表解,邪从里清,不留余邪,从肺论治,兼调脾肾;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从脾肾论治,兼以理肺,从而使机体得以复原,疾病得以康复。󰀁20󰀁(总532)󰀁󰀁󰀁󰀁󰀁󰀁󰀁󰀁󰀁󰀁󰀂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第27卷第9期󰀁本证迁延难愈,因此治疗时间不得少于2~3个月。如果哮喘,治疗观察时间应当在1年以上。若在治疗过程当中,病情反复,治疗时间当从反复之日开始计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见慢性咽喉炎,长期干嗽,或慢性鼻炎,长期鼻流清涕,治疗务使症状消失为愈。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务使咳嗽、痰尽为愈。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活泼、病情单纯,如用药恰当,护理得宜,󰀁复感儿󰀁是完全可以康复的。(1999-05-10收稿󰀁1999-06-20修回)[于小雪󰀁编发]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张󰀁莉102100󰀁北京市延庆县医院󰀁󰀁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我院对20例经内科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试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1󰀁对象与方法󰀁病历选择:2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33~73岁(平均57.6岁)。全部病例符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分型标准,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5天无效。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测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方法:参照AMI的溶栓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3天后改为160mg,每日1次维持治疗;同时选用国产尿激酶,50~80万u加入0.9%盐水100ml中,30分钟内滴完,4小时后静脉小壶加肝素6250u,每日3次,维持7天。治疗前后均对血液粘度、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疗效判断:显效:应用尿激酶后胸痛发作在24小时内消失,心电图ST段较前明显恢复(>50%),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有效:胸痛发作次数减少,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胸痛仍频繁发作或加重或发展成心梗,心电图无改变或缺血程度加重。2󰀁结果󰀁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其中10例送到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除1例冠脉造影三支病变需冠脉搭桥治疗,3例单支病变狭窄程度<50%,其余6例冠脉狭窄程度均达85%以上,有4例为双支病变,已有3例行冠脉支架治疗,1例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治疗。后经6个月到24个月随访,1例死亡(心功能衰竭),1例发生前壁心肌梗死,其余日常生活均能正常进行。3󰀁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出血、部分血栓形成及冠脉持续性痉挛缺氧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管腔阻塞等因素有关。与AMI有相似的病理机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UAP的临床及病变复杂,具有反复性和进行性特点,进展快,预后严重,据报导约15%~35%的病例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故又称为梗死前综合征。因此及时有效地终止其发作对减少AMI的发生率和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非常重要。尿激酶是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通过它们激活血液纤溶系统,以达到溶解血栓、改善血流的目的。我们选择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的顽固性UAP患者行溶栓治疗。解除了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了近期预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应用尿激酶的剂量小,无1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故认为此法是一种效果好且安全的治疗措施。(1999-05-15收稿󰀁1999-06-20修回)[陈󰀁磊󰀁编发]通󰀁知各位通讯员:本刊1999年的工作得到了您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2000年的征订工作已开始,请各位通讯员协助做好宣传征订工作(本刊邮发代号2-48),并将征订情况在11月底前来信做一次专项汇报。󰀁中国临床医生󰀁编辑部1999年9月󰀁21󰀁󰀁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第27卷第9期󰀁󰀁󰀁󰀁󰀁󰀁󰀁󰀁󰀁󰀁󰀁(总5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