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第3卷第4期 2011年4月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cience&education) VoI_3 No.4 

Apr.201 1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郝蕊 (西安医学院英语系,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翻译这些意象的时候,如果亦 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则可能译出读者不知所云的文本来。这样,读者不能接受文本传递的信息,其实更是对原作和 原作者的不忠。罗慕士英译的《三国演义》在国内外学界享誉甚高,本文将通过接受美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点滴分析,以说明 接受美学在典籍翻译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典籍翻译;接受美学;三国演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231(2011)04-0048—02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 内容的长篇小说,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 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 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小说还表现了忠、孝、 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人胜;塑造了曹操、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三国演义>英译状况综述 《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 地也深受喜爱。但是,国内学(译)界对《三国演义》英译的研 究却还比较滞后。汤姆斯(P.P.Thomas)翻译的《著名丞相董 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 1820年版《亚洲杂志》(AJ)第一辑卷lO及1821年版《亚洲 杂志》第一辑卷l1,内容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的节 译。主要的两个翻译版本分别是C.H.Brewitt—Tayl0r(邓罗) 在2O世纪初翻译,1925年首次出版的译作和Moss Roberts(罗慕士)于20世纪8O年代翻译,1991年在英国出 版。这两个版本是《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全译本。本文也将 以罗慕士的译本为例,说明接受美学在典籍英译中的实用 性,合理性。 二、接受美学概述 传统理论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也就是文本中心主 义。现代翻译注重的是对译者的研究。接受美学在60年代 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日前正盛行于欧美。接 受美学是研究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性,象对待作家、作品 一48一 那样,深入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 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 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 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 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接受美学的主 要内容有: 1.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 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 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用接 受美学的表述方式,即一部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以后,进入接 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 2.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 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 3.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 一种,象其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 它的对象,即文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 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读者把一部作品拿在手里,能否和怎 样实观它的功能潜力,读者对一部作品产生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反应,取决于作品的性质。 4.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活动区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 接受两种形态。 5.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 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 三、《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与接受美学分析 《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满含中国文化遗产的古典名著, 在翻译成英语时必须从风保证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不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做到译文与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下面我们对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 (1)“…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 势,然后可图中原也。”(ibid:200) “First,take Jingzhou and make it your home base.Then move into the Riverlands and build your third of the trian— gle of power.Eventually,the northern heartland will become your objective."(ibid:680) 分析:“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它是一种有三 个脚的烹饪器皿,中国读者对此颇为熟悉,但西方读者对此 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它有三个脚,基于对读者的考 虑,罗将此释译为the triangle of power,既易于理解,又形 象的传递了原文意思。 (2)张飞听了,嗔目大叱日:“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 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ibid:63) The moment Zhang Fei heard this,his eyes widened and he shouted,‘‘Our eldest brother is 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0n the golden branch.Who are you to call him‘younger brother’?”(ibid:205、 分析:汉文化中的“金枝玉叶”喻指皇室成员,或有皇家 血脉的皇亲国戚,也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通过这一词 汉语读者能体味到张飞是多么的对刘备的出身引以为傲, 如果直接翻译,就很难让西方读者也有这种体会,所以译者 就很有必要在此增译“a prince of the blood”,以使西方读 者能有正确的联想,能有同样的读感。 (3)“…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于都门,以谢天 下。”允避席问曰:“盂德有何高见?”0bid:20) “…Despite my lack of ability.1 would like nothing better than to cut off his head and hang it at the gates to the capital---to redeem ourselves in the eyes of the em— pile."Rising from his mat in a gesture of respect,Wang Yun said,"Mengde,what is your worthy plan?”(ibid:68) 分析:在古代,“席”是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功能如同椅 子一般,“避席”就是从“席”上站起来,在谈话中“避席”,是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如果在翻译中只翻译成“rising from his mat”对西方读者来说,就无法体会到这一举动的尊敬之 意,所以译者又加上了“in gesture of respect”,这样西方 读者就能完全获得原文的信息,与原语读者一样感同身受。 (4)……“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 Obid:316) You know,‘to incorporate the feeble and attack the in— competent’-l0‘take power untowardly but hold it virtuously,’ was the way of the great conquerors,Kings Tang and Wu.’’ 0bid:1045) 分析:在这一句的翻译中,译者为使读者容易理解,先 是在翻译汤、武时,用增译法增译“the great conquerors”,使 西方读者对汤武有所了解,又在后面做了注释,“Founder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ra- dition,each overthrew a tyrant before estabhshing the new regime.”0bid:l149),这都是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出发的。 (5)鲁肃日:“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 魂亡胆落,何言不知耶?”(ibid:224) “But I’m told,"Lu Su pressed.“Zhuge Kongming twice succeeded in burning out Cao Cao and that Cao Cao twice lost his nerve.Your answer is dificult to accept."Obid:752) 分析: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魂”“胆”的说法,这些通常 都是描写入受惊过度之状的,如“魂飞魄散’’“胆战心惊”,但 在英语中,却没有用soul和gall表示恐惧的表达,所以罗译 中用英语习语“lost his nerve”替代,这样读者就能领悟到字 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四、结语 总之,上文分析了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六例对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这些词语均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 象,在处理这些词语时,罗慕士用了意译、增译、加注、替代、 省略等不同手段,使这些对西方读者来说深感陌生的词语 能浅显易懂的被接受,译者的这些处理也都是从译文的读 者出发,为读者着想,为让读者更好的接受译文传递的信 息,这也正是接受美学倡导的翻译观。通过上文的分析,管 中窥豹,可见罗译《三国演义》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 于对读者的考虑。推而广之,接受美学的翻译观在翻译中, 特别是在中国典籍这中文化厚重的作品翻译中,不适为一 种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Holub,Robert.C.t ̄eception Theory[M].Roudedge London,2003. [2]Roberts,Moss.Three Kingdo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 995.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f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罗贯中三国演义f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f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 [6]谢天搌.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张浩然.《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卟福建外语,2001(1). [8]朱立元.接受美学fj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