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精品

最新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精品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
一.与接受理论
最先谈到读者问题的应该是波兰现象学家、美学家因加尔登。

虽然他是在《解剖学》中谈的,但其观点还是很有一定意义的。

他的观点跟上面描述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中的与读者相关的观点相似,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会形成自己的一个态度,在这个态度的基础上去看作品的特征结构。

从另一角度分析就是从读者阅读作品并确定作品结构中确定作品被读者所表现的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受读者解读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都充满了读者在阅读期间所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是主观性的。

美学思潮诞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和批评家、美学家伊泽尔。

上述两位代表人物认为,研究美学的集中点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

”由此可看出,美学在诞生之初就强调读者的地位,引入“期待视界”的概念,解释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或者典籍之前在其内心已经存在一种潜在的期待。

这种期待是随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书籍的经验而慢慢产生的一种心理结构。

“期待视界”的里理论要求在翻译典籍的过程中,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各方面出发,比如观念、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等等。

接受理论的主旨主要体现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的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理解作品和读者理解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这种差异必然存在,但是这种差异会在作品本身和读者自身体验两者之间慢慢减小。

法国文学批评家查尔斯·奥古斯汀·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从这句话就可看出圣伯夫所持观点为,对于一个好的作者需要对读者有所启发。

圣伯夫还认为要想很好的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必须得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相关信息,比如性格、职业、成长环境等等。

那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使典籍英译达到最大的效果,作为翻译者,对于典籍的著者的了解是比不可少的。

那此时这位翻译家就有一个作者转变为一个读者,而且是一位忠实的读者——忠实于他要翻译的作品的全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一观点为反对历史客观主义。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之前的历史研究要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的变化。

毕竟作为人其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经验是不断丰富的。

其实,接受美学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这一历史观是在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再者,马克思的也是其哲学基础。

接受美学家们很多效仿马克思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来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把他们的关系放在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而非一成不变。

另外,接受美学还借鉴了本文理论等概念,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结构思想和历史思想融合。

作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