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惩罚教育观
内容摘要:
当今在“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时,惩罚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惟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笔者认为,惩罚不等于体罚,它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进行惩罚教育,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也正式因为这样,惩罚教育更讲究一种艺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孩子的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从心里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己改造自己,并能从教训中认识社会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 惩罚 学校教育 学生
序言:
现在学校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表现出明显的缺乏辨别是非能力、责任心、耐挫力等。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极其正常的。就像一棵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旁枝斜杈。如果使其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教育者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修枝除杈。在修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痛,但如果只因为其痛而任其自然发展,虽健康快乐,但难有大成。我们提倡孩子健康自然地成长,但是教育者有责任也有权利对其成长予以把关。因此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惩罚教育在当今教育成为一种极其必要的手段。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1、惩罚与体罚
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打手心、打屁股、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而体罚则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是违背伦理道德的。
2、惩罚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必要性
可以说,体罚也是一条线,是社会、家庭、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的一条线。我们的教师守着这样一个高压线,谨小慎微地履行着自己的教育权,其中的难度、其中的委屈非内行人不能体会。在教育实践中,单纯的表扬、赏识、奖励是无法全面实现教育效果的。对有的学生来说,和风细雨可以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对有的个别学生来说,却只是隔靴搔痒,不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教师来说,教育方式不仅包括表扬,批评与适当的惩罚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权利,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无限扩大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概念,将无法保证教师的教育权。
3、惩罚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
(1)、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
案例1:有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把别人家玻璃踢碎了,人家找来赔玻璃,玻璃很贵,要很多一笔钱,小孩害怕了,来找他爸爸,他爸爸就说这玻璃是你踢碎的吗?他说是,他说那你就赔吧,你既然给人打碎了,你就赔吧,赔人家玻璃。小孩说我没有钱,他爸说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你能还我,我就借给你,这孩子说那好吧。孩子借了之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课外坚持擦皮鞋、卖报纸、打工,把这个钱给挣回来。孩子长大之后,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原美国总统里根。在回忆录中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他的过失负责。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是让犯错孩子认识自己的过失并为之承担责任。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不要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甚至最典型的,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弄倒了。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收拾,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已经摆在了教育者的面前了。因此,对于做错事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回避他的错误行为,只寻找闪光点加以表扬,而应该正视他的错误,然后明确他的责任。如果一味的赏识教育,那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做可以逃避责任,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做错事时,不是找借口解脱推卸责任,而是去承担责任,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那么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惩罚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对做错事的学生略加一点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应惩罚,因为结果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
(2)、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增强耐挫的能力
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而这种保护对孩子健康地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很多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生活在叫“好”声中的孩子,成长得并不好,有的甚至经历一点点挫折就自杀。这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玛莉琳,古特曼所说:“那些小时候过多地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遭到更多的失望。”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吃着蜜罐长大的人,是咽不下生活的苦味的。听惯了甜言蜜语,怎能接受一点批评?习惯了一帆风顺,怎能承受一点挫折?然而生活却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既有芳香也会被刺,不可能没有坎坷,不可能没有挫折。因为害怕挫折而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特征,是赏识教育产生的负面结果。惩罚教育可以让学生提早面对挫折,承受挫折,这也是挫折教育的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惩罚和奖赏一样,是教育者教育行为中常用的激励手段。
二、惩罚教育的艺术性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恰当的并且具有艺术性的惩罚对孩子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我就几种惩罚仅引用几个案例予以说明。
1、创造性惩罚
案例1:在澳大利亚,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因为柴禾湿,他点不着火,很着急,偏偏这时一只小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那孩子很生气,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小鸟的地方法规,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决定惩罚他,怎么惩罚呢?让他就“小鸟的习性、小鸟与人、小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一篇调查报告,一周内完成。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翔实、认识深刻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从惩罚到奖励,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
2、针对性惩罚
案例2:一天,北京市丰台西局小学王芳老师无意中发现自己班里的三四个男生放学后到校外的南墙根小便。第二天,王老师来到班里,故作神秘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件怪事。”听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好奇地盯着老师看,盼着她说下去。“我发现,校外的行人一走到咱们学校的南墙根儿,都会捂着鼻子绕开,不知道为什么?你们想去看一下吗?”“想!”孩子们欢呼着。于是,王老师就带领他们到校外去观察行人。果然,行人都捂着鼻子绕开走了。有同学开始问道:“老师,大家为什么都捂住鼻子啊?”“为什么大家都绕着走,那里有什么问题吗?”听到这里王老师就说:“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们派几个代表去实地考察一番。”于是她特意点了经常在那里小便的几个孩子,他们似乎觉察到了老师的目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走过去,又低着头走回来。全班学生都问他们:“考察出原因了吗?”其中一个孩子轻声说:“有一股怪味。”这时候,一个学生喊道:“我想起来了,有的人在那里随地小便。”大家开始嘁嘁喳喳地议论是谁干的,只有那几个学生红着脸不说话。看到这里,王老师大声说道:“好了,不要乱猜了。确实有个别人忘记了文明,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我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公共环境,这个环境要靠我们去创造。对吗?”“对!”接下来,她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打扫卫生。“谁去打扫南墙根的卫生呢?”王教师目视那几个男生。这时,那几个学生主动要求清扫校外的南墙根儿,王老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不一会儿,清扫结束了,他们几个满头大汗地跑来,请老师验收工作。王老师表扬了他们干活干得认真并亲切地告诫他们:讲卫生不光是在校内也包括校外。
3、民主式惩罚
案例3:在非洲的一个部落里,一旦有人触犯了族里的法规,他就必须站在一个大广场的中央接受族人的惩罚。他们惩罚的方式是这样的:族里的男女老幼都来到广场,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挨个讲述这个人的优点、他以前对别人的帮助、对族里所做的善事等,每人说一条。而且每个人所说事例不得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必须实事求是,态度认真。这种惩罚要一直持续到大家都觉得所有优点都已陈述过为止。那位接受惩罚的人在大家自然诚恳宽容的讲述中自然感激涕零,内心深感愧疚,后悔自己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错事。因而他自己会下决心再也不能做对不起大家的事了。
总之,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赏识也好,惩罚也罢,他们是相辅相承的教育手段,决非单独使用就有奇效的。它们就像行船时的浆和舵一样,既不让孩子的成长偏离航向,少走弯路,又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动力,鼓励孩子一往无前地走向成功之路。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