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4a(总第116期)V01.25No.4(SUMNo.116)机械管理开发MECHANICALMANAGEMENTANDDEVELOPMENT
2010年8月Aug.2010
技术创新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木田新翠,吕月英,史竹琴(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测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计量经济学家们工作内容之一。那么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文章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一协和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选取R&D投入水平作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代表指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指标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是合理的,同时,测算出的影响度也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数据参考。【关键词】技术创新;R&D投入水平;协和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73x(2010)04—0130—03
0引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永远追求的目标,关系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从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面研究经济增长,把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归结为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增长,认为技术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而科技投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技术的发展,科技投人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情况分析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发展,科技投入逐年加大,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促进了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的转变。但科技投入的运行情况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从科技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看:1987~2004年间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了6.04倍,科技经费使用额增长了5.95倍,投入总量呈逐年稳步增长之势,但中间略有波折,1996年和1998年科技经费筹集和使用额增长率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而2000年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2346.68亿元和2050.25亿元。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9.81倍,均低于同期科技经费筹集和使用额的增长;从研发经费(R&D)投人情况看,研发(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并进而影响经济增长。1987—2004年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总量不断增加,从74.0亿元上升到1966.6亿元,上升了25.58倍,低于科技经费投人,但高于同期的GDP增长。根据国际惯例,R&D经费增长率应高于GDP增长率,这样科技发展的后劲才能得到不断加强。由于我国R&D经费投入的基数小,投入经费的绝对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000年的R&D经费投入仅占美国同期的4.74%,应该进一步增大投入力度。同时R&D经费的投入与GDP的比值也显示出先抑后扬的趋势,近年来逐渐增大,2001年达到1.23%,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洛桑报告》,2000年该指标最高的是瑞典为3.78%,美国为2.68%,日本为3.12%,韩国为2.65%,表明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还需要加强。2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不断右移,而这正是由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之所以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就在于技术创新即创造了持续的供给,也创造了持续的需求。虽然从表面上看,社会产品的增加是由于投资而产生的,但是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出现,那么投资的动力就会由于社会生产的饱和而消亡。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才使得社会具有持续不竭的投资需求。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同于对现有生产力的扩大投资而引起资本增加的作用,技术创新使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其创造的供给和需求是持续性的,因此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总用时持续的。不断的技术创新将会使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不断右移,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的增长胆,。3构建模型与实证检验3.1数据的选取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样本区间为1987~2007年的年度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科研经费投入(1(YJF)为变量来分析科技创新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由于所有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只有名义价格数据,而无实际价格数据,于是可以将各年的GDP数值都除以当年的可比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SGDP)。另外反映科技创新的指标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仅用科
研经费投入这一指标来代表,科研经费R&D数据(KYJF)也以名义数据除以当年的可比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科研经费(SKYJF),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异
收稿日期:2010—05—20项目基金:山西省软科学项目(项目名称:山西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59—04作者简介:田新翠(1977一),女,山西高平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
・130・
万方数据第25卷第4期(总第116期)田新翠,等:技术创新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2010年8月方差性,再分别对上述取得的数据取自然对数,从而提高估计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采用SGDP、SKYJF的自然对数形式,分别记作InSGDP、LNSKYJF。本文采用的是计量软件EVIEWS5.0。3.2单整(Integration)检验很多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如果事先不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而直接对非平稳性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很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SpuriousRegres—sion),即变量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线性关系,但相关的检验又都很显著,从而导致这种回归模型的结果毫无意义。因此,在协整分析之前,我们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roottest),检验变量是否平衡。单位根检验也就是单整过程。一个非平稳过程,如果经过扣1次差分仍然是非平稳过程。但经过d次差分后成为一个平稳的、可逆的移动平均自回归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一个d阶单整过程。只有同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本文采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AugmentDikey--Fuller)检验法,检验过程是从带趋势和截矩项模型、带截矩项模型、不带趋势和截矩项模型三种模型逐步进行检验。即该检验是通过以下3个模型完成的:模型1:Ax。=dx川+∑biAx。+ei;模型2:血。:c+出l-l+∑biAx。+el;模型3:Ax。=c+6£+如f_l+∑6j△菇。+巴。模型3中的t是时间变量,代表了时间序列随时间变化的某种趋势。零假设都是H0:d=O,即存在一单位根。实际检验时从模型3开始,然后模型2,模型1。何时检验拒绝零假设,即原序列不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何时停止检验。否则,就要继续检验,直到检验完模型1为止。只要其中一个模型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就可以认为时间序列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将lnsgdp、lnskyj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后,我们得出结论见表l:表1时间序列ADF检验变量检验形式f’c,nADF检验值比较临界值是否平稳LnSGDPtt,c,1-2.978744>-3.733200不平稳△LnSGDPt0,0,0-6.400398<一1.964418平稳LnSKYJFt,c,1—2.326434>-3.733200不平稳△h6KYJFc,o。0-3.774711<一3.065585乎稳t:表示趋势项;c:表示截矩项;n:表示滞后变量阶数;表中所有数据显著性概率为5%。资料来源:自制得到。从上表可以看出,SGDP,、SKYJF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两个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为I(1),即二者是同阶单整的。3.3协整(cointe帮ation)检验对变量的协整检验,目前常用且较简便的方法是恩格尔一葛兰杰两步法。第一步:首先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LnSGDP,=届+届LnSKYJFl十以(1)并估计出(1)式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中国1987~2004年的年度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回归方程式(1)进行估计,可得SGDP与SKYJF的长期均衡关系估计式为:
LnSGDPt=1.064475+0.863280LnSKYJF,
(2)
(1.297432)(6.321805)R2=0.714108DW=2.164865(2)式中时间变量t的原点为1987年,式下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应参数的t值。根据以上R2值、DW值可以看出,以上回归方程结果良好。第二步:对式(2)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记(2)式回归方程残差为e。。协整关系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所以必须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方法也采用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表2残差序列ADF检验睦量检验形式t,c,nADF检验值比较临界值是否平稳
Iet(O.0。0)-4.385811<一1.962813平稳
表中所有数据显著性概率为5%再由生成的残差序列e。得出的ADF值为一4.385811,
与相应的Engel—yoo临界值一1.962813相比是显著的,所以需拒绝残差序列et中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残差序列e屉平稳序列,为I(O)。这就是说,式(2)给
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科研经费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真实的。从式(2)可以看出,科研经费对GDP的影响弹性为0.863280,影响程度是显著的,说明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会增加0.863280个百分点。可见科研经费的投入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3.4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etionModel)
误差修正模型(ECM)也是由Engle和G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技量经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而这种长期均衡的关系是在短期波动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因为有一种调节机制—误差修正机制一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的误差。得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式为:ALnSGDPt=O.161665-1.042552ECM。一l一2.680926
ALNSKYJF.+2.722581ALNSKYJF,一-(o.212013)(一3.682000)卜1.029953)(0.965062)砰=0.623036DW=1.95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