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海阳核电厂三

山东海阳核电厂三

山东海阳核电厂三、四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选址阶段) 简 本 一、地理位置 山东海阳核电厂地处胶东半岛的黄海之滨,为滨海核电厂。厂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辖海阳市留格庄镇冷家庄和董家庄原址,处于三面环海的岬角东端,东北有乳山湾,西南有凤城港,东部和南部面临广阔的黄海。 厂址距海阳市留格庄镇约9.7km(厂址NW~NNW 方位);距凤城街道办事处约12.5km(厂址W 方位);距海阳市市区直线距离约21km(厂址WNW 方位);距烟台市直线距离约93km(厂址N 方位);距青岛市直线距离约113km(厂址SW 方位)。地理位置图见图1,效果图见图2。

二、环境特征概述 1 人口分布 厂址半径5km范围内的总人口为7295人。厂址半径5km 范围内最大的居民点位于厂址NNW 方位约4.0km 处的大辛家村,2005 年底有常住人口3160 人。距厂址最近的居民点是位于3号反应堆NNW方位约1.0km处的邵家庄,2005年底常住人口为318人。 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的重要居民点有三个:分别是厂址NNW方位约4.0km处的大辛家村(2005年底有常住人口3160人)、厂址NW~NNW方位约9.7km处的留格庄驻地——留格庄村(2005年底有常住人口3912 人)和厂址W 方位约12.4km处的凤城街办驻地——建设村(2005年底有常住人口1446人)。厂址15km半径范围内无万人以上城镇。 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半径80km范围内截止到2005年底的常住总人口数为4287313人。厂址半径80km 范围内人口最多的人口中心为厂址WNW 方位约69km 处的莱阳市城厢街办,2005 年底有城镇人口141958 人;其次是厂址NNE 方位约26km 处的乳山市城区街办,2005 年底有城镇人口111899 人。距厂址最近的万人以上人口中心为厂址WNW 方位约22km 处的海阳市东村街办驻地,2005 年底有常住人口64687人。 山东海阳核电厂址半径20km范围内,除2~5km扇形地带内人口数量较多,属Ⅱ类厂址外,其它评价范围属Ⅰ类厂址范畴。厂址基本上属于山东省Ⅰ-Ⅱ类厂址。 综上所述,山东海阳核电厂址周围人口分布符合山东省Ⅰ-Ⅱ类的厂址条件,

厂址的人口分布现状能完全满足核电厂的厂址条件。 2 土地利用及资源概述 工业: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大多属于乡村地区,目前没有大型的工矿企业,一些市办和乡(镇)办企业主要集中在留格庄镇和凤城街办驻地附近。厂址半径5km 范围(属留格庄镇管辖)内工业企业多为一些海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单位,主要集中在大辛家村、外岛村和张家庄村附近。 交通: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青威高速公路(青岛至威海)和202省道(乳山至即墨)横跨东西;县道高凤线(高家至凤城)纵贯南北,其中距离厂址最近的公路有位于厂址N方位的青威高速(距厂址的最近距离约为8km)和202省道(距厂址的最近距离约为9km),以及位于厂址NW方位的高凤线(距厂址的最近距离约为8.5km)。 文化、医疗卫生设施: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无大型公共设施。留格庄镇全镇2005年有中小学共11所,中学生1200人,中学教师210人;小学生2200人,小学教师401人。留格庄镇驻地和大辛家村各有医院1所,床位58张,医务人员138人。 凤城街办是该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现有小学4所,学生1198人,教师88人;中学1所,学生1170人,教师152人。凤城街办医院有床位22张,医务人员31人。 名胜古迹、旅游景区:山东海阳核电厂厂址半径15km 范围内无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4A级风景区二处,分别为位于厂址W方位约14km处的海阳旅游度假区和位于厂址NE方位约13km处的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 3 气象 山东海阳核电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南临黄海,北靠山东半岛丘陵,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属我国同纬度带中气候条件良好的地区。根据厂址气象铁塔2006年4月~2007 年3月、2007年10月~2008年9月二整年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厂址气象铁塔各高度风速较大,且静风频率很小。厂址区域大气弥散条件较好。 4 水文 山东海阳核电厂地处三面环海的海岬岬角,海域向外海开敞,厂址-5m水深线离岸约400m。潮流性质为正规半日潮,多年平均潮差约为2.3m。工程海区远海潮流的旋转性强,近岸以往复流为主,表层潮流大,底层潮流小,近岸流速大于远岸流速。在一个全潮过程中,落潮流速较涨潮流速偏大,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厂址1997年和1998年工程海域实测流速为12.8cm/s~34.1cm/s,最大流速85cm/s,余流最大值为23.7cm/s。因此,厂址附近海域的稀释扩散能力相对较好。 5 地质地震 厂址区域范围在大地构造上跨中朝准地台、大别-苏鲁造山带和扬子准地台。区域内构造背景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厂址近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近区域内发育多条断裂,除海阳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外,其余均为前第四纪断裂,海域地震勘探未发现断裂。厂址附近范围断层规模极小,都是海边发现的单点断层,活动时代均为前第四纪。厂址附近范围不存在能动断层。厂址所在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和防护措施概述 1 建设期间环境影响 在山东核电1、2号机组建设期间,同时完成了6台机组的场地平整工作。因此,3、4号机组建设的土石方量将大大减少,主要土石方工程有主厂房区负挖、泵房负挖以及取排水明渠开挖等。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大气环境 核电厂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场地扬尘、机械及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且主要来自施工扬尘。施工产生的地面扬尘和粉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二是来自建筑材料包括白灰、水泥、沙子等搬运和搅拌扬尘;三是来自来往运输车辆引起的二次扬尘。施工建设过程对大气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施工过后,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将很快得以恢复。 核电厂建设单位将采取如下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地面扬尘和粉尘的影响。 a)施工区和相关道路上散落的灰土应及时清扫,道路路面上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 b)在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应使用隔离板使施工区与周围环境隔离; c)开挖出的土方应尽可能及时运至填方地段充填,尽量减少土方的堆置时间; d)渣土临时堆放场应加盖布条进行防护; e)水泥等粉状建筑材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露天随意存放; f)加强施工管理,合理调度运输车辆等。 2)声环境 土石方工程施工期间,各类施工和运输机具所产生的噪声对厂址周围的声学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场址1km范围内无居民点,距施工场地最近的居民点邵家庄位于厂址NNW方位1.0km处,因此施工的噪声影响仅限于施工人员,影响范围有限。 建设单位将采取如下措施以减少核电厂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影响: a)使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 b)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期间加强对高噪声设备的管理,避免同时使用多个高噪声设备; c)关注噪声敏感点,采用距离衰减的方式,必要时建立隔声屏障以降低施工噪声对公众的影响。 3)水环境 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期间土石方和建筑材料的流失以及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工程施工期间,少量建筑材料和产生的泥沙等易随大风、降水等外界条件作用造成区域海水含沙量和浊度的增加,以及施工产生的少量生产废水(含油污和泥沙)进入水域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范围是局部的,在施工结束后可恢复。 建设单位将采取如下措施以减轻核电厂在建造过程中对水环境的污染。 a)建造污水沉淀池,建筑污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沉淀以去除固体污染物; b)施工材料妥善保管,堆放地宜远离水体,且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c)加强对生活污水的管理,在电厂施工初期将首先建造适当规模的污水处理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经专门排放管道排入受纳水体,严禁直接排入环境; d)加强对车辆和设备使用的油品管理,防止油品进入施工废水,进而污染水环境。对存在含油的污水,将进入隔油池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入受纳水体。 4)生态环境 在海阳核电1、2号机组建设时已经基本完成了海阳核电3、4号机组的场地平整,去除了原有的植被,目前进行的主要是取水渠和主厂房负挖,这些工程将完全改变当地局部生态环境,由于当地并无特殊生态环境,本身资源贫乏,在施工完成后,业主将根据对整个厂区实施绿化和经过恢复,建造全新的人文景观,从工程施工前后的生态比较来看,工程对当地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5)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将有开挖和填筑裸露面产生,裸露面表层结构疏松,植被覆盖度较低,使区域内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同时,大量土石方的搬运和堆置,也将提供充足的水土流失物质,造成工程区及其附近施工区域的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工程施工结束后,因施工引起水土流失的各项因素逐渐消失,地表扰动也基本停止,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将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建设单位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临时堆场以临时防护措施为主,厂区及道路的开挖裸露面以坡面防护绿化措施为主,其它区域将根据项目区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在工程建设期及植被恢复期还将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并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