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作者:马靖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堂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探索了专业教学与文
化自信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总结分析了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对文化自信
教育的吸收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19-01
一、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的坚定信念,是国家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
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且越来越频繁。

通常大学生在从小学到中学期间,就已经学习了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里还多开设了
政治人文素养课堂、讲座等公共课程,当然也有些文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一些其他的文
化专业课程。但作为普遍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塑造,这些还不够。作为在大学课堂中占据主要分
量的专业课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自信塑造阵地。专业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在专业课
堂上的有效融合,会使得两者在教學组织活动过程中相辅相成,对塑造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养,发挥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
(一)文化自信在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专业课堂,各种实用技术以及新技术应用的讲解训练,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分。但通常理论教学部分多枯燥和较难吸引学生,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但是当我们拓宽视野
纵横时代,一切就显得不一样了。因为每一项现代科技都是人类历史创造和文明的成果,也都
深深的渗透着文化自信的要素。

文化自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礼敬与推崇。二是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
勇气与魄力。文化自信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文化自信不是漠视或排斥外来文化的一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价值,而是持一种开放的批判借鉴的态度,敢于直面外来文化的挑战并主动做出取舍。三是对
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

在专业课堂上,当我们考虑到文化自信的融合与教育,那么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和介绍,都
可以回溯到技术出现的历史时刻。比如,当我们介绍现代通信技术,怎能不回顾中国几千年的
飞马传递和驿站方式变革,而每一次的变更又怎能不回顾时代的需求和朝代的兴替更迭。近代
史上,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的通信技术每一次划时代发展,也都可以对比中国当时闭关和被迫
开门的国情。当学生感慨古老中国的强盛和近代的衰弱,我们自然又联想到现代技术的腾飞和
大国的唤醒和崛起!再结合社会发展对通信不断技术革新的需求,各种新通信方式的适用和优
劣对比,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深深着迷。既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积累了国家人文历
史的基本素养,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并提高了对事物认知的思维平台。教师更可以在这样的专
业技术教学中,融入哲学的思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业课堂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文化
自信也深刻建立起来。

(二)文化自信融合专业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文化自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自然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当讲到现代检测技术
超声波应用,举例其在中国古青铜器修复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就要求
老师不但掌握超声波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还要了解青铜器的成分配比、冶炼工艺和各种器型构
造,并引申出青铜器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意义代表和作用。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较长时间都是文理分科的方式。导致理工科的教师,可能对人文、
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欠缺一定的文化素养积累。而文科生,通常对理工科目也是隔行如隔
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自我增值。不断的
文化自信修养提升需求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建
立文化自信。使得大学作为文化殿堂,更突显其教育的意义。

三、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通过近两年的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有
明显提升,对课堂的教学组织也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跃度,教学的效果,都得到意想不到的
收获。通过教师在专业课堂中对有趣的VS枯燥的,严谨的VS探求的,感性的VS理性的,
重复性的VS创造性的,不同教学思维和学习模式组合,使学习效果远胜于满堂时间的专业知
识灌输训练。更好的贯彻和实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
的目标。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塑造,更使得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更加落地、落实。满足了新时代对
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文化自信是以社会、民族的整体形式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
集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1]。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群体,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是塑造和提升
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也是筑造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