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

浅谈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

墓池秀t1;钾充 

这样会把下面的油性颜色封死,不会出现丰富的皴擦印痕。 

(4)捺印法 

除了用毛笔、水粉笔、刷子等刷胶外,还可以利用有纹布、树 

叶、手等实物粘胶捺印于油性颜料或纸面上。创作者可将胶溶成 

稀稠不等的胶样,使用效果也不同,会出现一些偶然的肌理效果。 

以上几种技法可以结合起来用,这样画面会更加丰富厚重。 市面上胶水的品种很多,用法也是多样的,创作者要靠平时大量 的实验才能知道每种胶的性能。普通的办公用胶隔离性很强、画 

意足,但不易出现龟裂效果。桃胶性能比较稳定、捺印清晰,还呈 

现龟裂效果,所以,笔者一般首选桃胶来作画,但这也因人而异, 

依自己所追求的画面效果而定。当然也可以合用两种胶水,这样 

画面控制起来较为方便。封胶后上墨,一般可以选择油墨、油漆、 

油性颜料,但油画色更为方便,它的黏性比油墨小,若加松节油和 

调墨油,还会产生更为丰富的效果。过去一般都用滚墨法,其实 

用笔直接画或拿布擦色更合理。 

5.脱胶 

这个步骤的原理是水油相斥。胶是水性的,遇水溶化,遇热 

水溶化得更快些;颜料是油性的,遇水相斥(水温不能太高,否则 

画面会褪去一部分颜色;水温过低,胶溶化速度又太慢,而且纸在 水中泡时间久了容易破,所以水温在60。C左右正好)。 

冲洗过程中可用软毛刷,一边冲洗一边用软毛刷轻轻刷,手 

上力度不能太大,力度过大就会将纸洗破,刚开始可将白乳胶封 

的留白边部分放在一起冲洗干净,最后把冲洗干净的画板平放晾 

干即可,具体效果如图1、图2所示。这时如果刚开始最纸的水胶 

带也被冲洗掉了,可以再重新用水胶带裱一次,等到纸完全干后, 

用刀子顺着水胶带边把多余的部分裁下来,然后将画平放在画板 

上,用钢尺压住白边,用手撕出毛边。 

三、脱胶版画艺术语言研究在版画创作中的意义 

脱胶版画艺术语言研究改变了传统版画创作手段的单一性, 

也丰富了版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促进了艺术家情感语言的自由表 

达。 

结语 

脱胶版画的创作综合利用了漏版原理与水油相斥原理,经多 

次封胶、多次套色,最后脱胶()中洗胶),形成龟裂、干刻线、皴擦等 

丰富厚重的画面效果,对拓宽版画艺术语言的疆域和延伸油画艺 

术语言的深度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注:文章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批准文号 201 0106070504M10 

参考文献: [1]雷务武.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杨锋.综合材料版画技法.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4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王树凯 浅谈艺术美学 

与审美价值 

口刘宇 

摘要:不同作品会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美丑,不同的人会有不 同的解释。审美主体以审美感受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感受,在 艺术欣赏中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有时代风格、地区风格的作品或者由个 人的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随着人精神需 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都在发生着变化。美学不仅是艺术家眼中 的美,也可以走入平常百姓家。 关键词:美与丑审美感受审美价值 

谈到美,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但是,当 

l我们真正追问什么是美、艺术的美究竟是什么的时侯,我们又变 

}得茫然起来。美是什么? 

一、美学和美与丑的概述 

# 什么是美学?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的一种审美活动的科 

±学。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是单纯的日常美化活动。美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创造、审美教育 芍 i的一门科学。 豢 } 美与丑是相对的,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形式美来看待艺术。 

{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 

i种感受。它是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在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 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喜爱的情感。丑的事物并不 

一定就是不美的,只要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就是美的,有时或许 丑的事物更具有审美价值。我们的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 

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每个人的审美 

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 

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 }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 

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 

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 

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 i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 

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加以思考,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吏中 美术时空 ART EDUCATloN RESEARCH 

加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不同,还与每个 人的受教育程度、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观察一片宁静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得的愉悦 

心情固然被美学家称为“美”,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经受的巨大震 

撼也可以被称为“美”。还有,籍里柯的名作《梅杜萨之筏》中出现的死尸以及人们的痛苦、绝望使画面的 

情感更突出,我们看后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心情无比复杂,这样的感受也应该被称为“美”。 

我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却似乎很少谈论那些给我们切身感受的美与丑。国画作品因受材料 

的限制,其表现力会相对弱一些,但这并不碍它表现美,其独有的线条、笔墨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其他 

绘画甚至艺术门类取代不了的。当我们站在画前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时,这种情感就是美。 

二、审美感受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给人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 

些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先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 

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为“审美情感”。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辩,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辩,大致是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 

歧:其一是缘于审美主体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审美对象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成员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看不起洛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浪漫主义,其间 

的是是非非,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多理论上的根据,如古典主义是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是理性化的,浪漫主义是充满激情的,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另一种风格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 

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合时宜,但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像并不受这些理性证明的左右,它似乎 

超越了理性的思考,直接在心灵中与审美对象产生碰撞。有的作品画面打破了形式美,使作品更有激 

情,在互相的冲突中把握更高的美;有的国画创作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线,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有情 

感的作品才是美的作品,我们的审美就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情感来感知能让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感受的作 

品。 

三、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的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差别, 

审美主体会有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 

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判断不统一的主要原因。 

在对某一作品的实际判断中,不同审美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一个人刚失去亲人时,不会对热烈 

欢快的艺术形式产生愉快的感受;反之,一个适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 

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较难被一名西方人接受。主体的评价与艺术品的客观审美价 

值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凭借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 

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此外,主体的评价与艺术品客观审美价值 

是否相符,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人, 

能感知、体验、理解和想象各种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审美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 

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个人的现实意识。如,审美主体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 

可以产生“望梅止渴”式的情感体验。即便是纯粹的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 

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一种艺术,那么人 

们是不会向往那种艺术的,反而会通过反战争的题材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人类社 

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有时代风格或地区风格的作品,或者为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 

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 

时刻发生变化。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更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中。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编辑杨婷 

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