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史文化・ 北方蚕业2010,31(1)
柞蚕放养工具的历史变革
陈凤林张俊红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风城118100)
柞蚕在辽宁地区的大面积人工放养始于
1796年。200余年来,蚕农的养蚕工具经历了较
为漫长的变革过程。大多初始工具已逐渐淡出历
史舞台,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但这些养蚕工具 仍不乏为先民们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见证了先
民们在柞蚕放养过程中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艰
辛历程。下面这十余种养蚕工具是笔者耳闻目睹
或亲自使用过的,也有几种已濒临绝迹,制作工艺
也近失传。
1放养工具介绍
1.1拴蛾草 雌蛾拆对后,用这种草拴住其一对后翅,一根
草两端各拴一头,搭在柞树上使其产卵。主要目
的是防止雌蛾随意爬动将卵产于它处。一根草的
使用长度为50 clIl左右,此法缺点很多,既费力又
费时,也不利于将卵产在目的场所(一部分卵已
产在筐里),更谈不上卵面消毒了,此法已于上世 纪70年代中期被纸面产卵法取代,现已绝迹。其
始作俑者已无从考证。
拴蛾草一般有三种,即:莎草科水生植物水
葱,纤细柔软,可鲜用,用量多;莎草科水生植物三
棱草,将其劈成三分型,阴干后使用;灯心草科植
物灯心草,可鲜用,但柔韧性差。
1.2蚕剪子 形似市售普通剪子,重量在1.25 kg左右,俗
称“二斤半”,由于锋利性差,自身重不便携带及
易锈蚀等缺点,已于上世纪7O年代初被新型果树
剪取代,现民间存量极少。 1.3大镰刀 形似普通柴镰,俗称钐镰。刀长25 em左右,
宽4 em左右,刀把长150 em左右,主要用于清理
蚕场,现在大部分蚕区沿用。但已出现被燃油型
・收稿日期:2OlO 3旬1 作者简介:陈凤林(1963一),男,大专,副研究员。 园林机械取代的趋势,预计在30年后绝迹。
1.4蛾篓子
大部分用1年生胡枝子条编成,底径35 erll
左右,口径15 em左右,高50 cm左右,上口处有
弧形手提梁,主要用于收集产卵后的雌蛾。该物 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纸面产卵新工艺的出现
而遭淘汰。民间现已基本绝迹,但熟谙编制工艺
的人尚存。 1.5鸟枪 俗称火铳、老洋炮、烂火杆子,既有单管型和
双管型之分,又有散药型和子弹型之分。主要用 于防鸟。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
定,以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出发,鸟
枪已逐渐被禁用。防鸟措施又恢复到击鼓鸣锣、
燃放爆竹、皮鞭声响、安置人形面具、插彩旗等初
始吼吓手段上来,应用先进的闪光带驱鸟法也较
普遍。
1.6药葫芦 用牛蹄部的毛皮缝制而成,制作时边缝边用
干河沙填充定型,并保留残毛。用竹管、木管或铁
管等做塞,顶端封牢,管塞有一定容积,用以测定
枪药、枪砂一次用量。该物主要用来装枪药和枪
砂,有防潮、不变形、无虫蛀的特点,一名蚕农备2
个,上世纪80年代被塑料制品所取代。民间已绝 迹,随鸟枪被禁用,塑料制品的药葫芦的生产也将
划上句号。
1.7窝棚 位于蚕场中上部,分简易型和奢华型2种。
简易型窝棚只用柴草搭建而成,稳定性和防雨、防
蛇效果很差,只可做乘凉或小憩用。奢华型要用 木板、石板、钢筋、防雨布等搭建而成,具有较好的
防雷电、防日晒、防雨水、防蛇侵等功能,有的备有
火炕,做出蚕收蚁场所和蚕茧看护场所。蚕场离 北方蚕业2010,31(1) ・蚕史文化・
居住地较远时还备有炊具等生活用品,以解决午
餐问题和加速作业进度。窝棚附近还建有了望
设施。
1.8蚕筐、蚕盖 蚕筐、蚕盖大部分以1—2年生葫枝子条编成。
底半径约30 em左右,径条2,4—32道,每道4—5
根条,蚕盖分为有孔和无孔两种,有孔盖主要为提 对方便所制。近年来,由于葫枝子条被山羊取食殆
尽,现行编制材料大多为葫枝子条、樱桃条、色树
条、榛条、柳条等混编为主。部分场家已开始使用
竹质和铁质的材料编制了。蚕筐是发蛾、匀蚕和移
蚕以及摘茧时的主要工具,蚕盖只在发蛾时使用。
这两种工具是柞蚕生产的主要工具,短期内无法被
它具所取代。
1.9鼠夹子
主要用以捕捉蚕场内害鼠及食蚕鸟杜鹃,该 物使用便捷,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现仍被广
泛使用。
1.10楸树皮
是1—2年生胡桃科落叶乔木核桃楸的韧皮
部。4月末采下后用来收蚁绑把子,该材料优点
是取材广泛,无成本,柔韧性好。缺点是不利于蚕 期松把子,易发生捂膛叶。现在由于国家已将核
桃楸列为保护树种,所以绑把用材料已改为麻袋
线和撕裂型薄膜。
1.1l蓑衣 用紫椴的韧皮部经水浸泡后制成的”椴麻”
编制而成,是先民们在雨天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 防雨工具。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塑料、工业
帆布等广泛应用,该物随之被取代,现在民间存量
极少,但制做工艺仍有极少部分人掌握。
1.12旗帜
蚕场中的旗帜均为红色,规格为(0.8—1.2)
m×(O.4—0.6)m左右,旗竿高3 m左右,主要 用来向人们提示:我这里养蚕,放牧者勿进,购种
者可来。同时,红色又代表吉祥。现仍在蚕区
沿用。
1.13炸子 将烈性炸药和引爆装置放入诱饵中,狐、獾、 貉等大型食蚕动物在取食诱饵过程中,经吻部咬
合作用,发生爆炸,使其致死或致残。炸子的制作
工艺已无从考证,此法早已禁用。 1.14套子 用细钢丝和麻绳制成,放置在狐、獾、貉、山
鸡等大型食蚕动物的洞穴旁或活动场所中捕杀 之。随着这些动物被列为保护物种,此法现已被
禁止。
1.15塌石
一种击杀杜鹃、伯劳、松鸦、喜鹊、鼠类、中华
蟾蜍等野生食蚕动物工具。以活体昆虫幼虫为诱
饵,利用简单机械原理,方法简单易行,现仍有少
部分蚕农在使用,逐步将被禁止。 1.16捉棍
一种捕捉杜鹃、伯劳等食蚕鸟工具。制作材
料以木棍和麻绳为主,利用部分鸟类喜栖落在干
树枝上的习性,采用简单机械原理,制作方法简单
易行,防治效果好,现仍有少部分蚕农在使用。此 法也将被逐步禁止。
1.17木屐 俗名噶哒板子,是蚕农们在雨天作业时穿的
一种木制拖鞋,以柳木为材料,鞋形大多为方形,
鞋底前后各固定一个3—5 cm横梁,以防脚部与
雨水或稀泥接触,此物现已被水靴或化学材质的
拖鞋所取代,民间已绝迹。 1.:18苇莲头 以芦苇编制而成,做工十分粗糙,配有帽仓,
但帽沿任意开放,防雨效果较差。是先民们在养
蚕时的防雨和防晒工具之一。现已被麦杆质精制
草帽或鸭舌帽所取代。
2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柞蚕放养工具将被不
断更新,在不久的将来,清理蚕场机械、智能化选
茧机等高新蚕具都将为柞蚕业的全面振兴带来勃
勃生机。 由于笔者所处社会时代的局限,对于更早期的
柞蚕放养工具知之甚少,对一些用具的文字表述也
不尽准确,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