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3期 Vo1.11 No.3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Weifang University 2011年6月 Jun.201 1
论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借鉴
陈志英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是以非监刑为主的一种新的刑罚方式。从国际司法实践看,该制度
能有效地预防、矫正犯罪,避免犯罪人二次犯罪,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分析美国、加拿大、英
国、日本等国家主要社区矫正制度,探讨其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试点工作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矫正模式;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3—0108—03
现代社区矫正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并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关于社区矫正,目前还
没有统一定义,现在较为流行的定义为:是与监禁
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犯罪人
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和民间组织以及
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决定或裁定确定的
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为促进其顺
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研究国外
社区矫正制度,主要是研究其社区矫正模式。
一、国外主要社区矫正模式 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模式主要有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公众保护模式;以英国为
代表的刑罚执行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更生保护
模式。
(一)美国、加拿大的公众保护模式
所谓公众保护模式,是指社区矫正的目的以
保护公众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在社区矫正的使用
及执行上都以保护公众安全为首要目的,而不仅
仅着眼于犯罪人的重新回归社会。美国在1985
年制定的《综合犯罪控制法》中明确指出:刑罚目
标不是复归社会,而是正当惩罚和控制犯罪。通
常只有社会危害较小,人身危害性不大的未成年
人犯罪、初犯、轻微犯及表现良好的假释犯和缓刑
犯使用社区矫正。法院在做出判决前要求社区矫
正机关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判决前的调查,调查的
主要任务是评估犯罪行为人可能对社区带来的危
害程度,并且确定该犯罪行为人的矫正要求。该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犯罪人信息、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后的表现、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的建议。 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制度使社区矫正制度的使用提
前进入量刑阶段,一方面为确定缓刑犯或假释犯
的监督和矫正提供依据,有利于社区矫正的执行,
另一方面降低了社区矫正使用的风险,增强了社
区矫正裁量的可操作性。加拿大1992年颁布的
《矫正和有条件释放法》,对社区矫正作了比较全
面的规定。加拿大社区矫正当局认为,保护公众
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犯罪人安全的回归社会,一 最大限度的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守
法公民。矫正计划是为减少犯罪人释放后再次犯 罪的危险性而设置的,为每个犯罪人特别量身定
做的。当犯罪人进入联邦矫正机构时,其犯罪原
因已经被确定矫正机构对犯罪人作出全面评估,
已决定他们的需求和可能对社区的危害,同时对
犯罪人应该被收押在高度、中度或低度安全戒备
的矫正机构做出决定。犯罪人对矫正项目执行的
任何一个环节均可提出申诉。
(二)英国的刑罚执行模式
所谓刑罚执行模式,是指社区矫正已纳入其
刑罚体系,而并不特别强调社区矫正要有回归社
会的目的。因此,社区矫正的决定多以法院命令
的形式出现,要求服刑人员强制执行。社区矫正
刑在英国是复合型的、多元化的刑种。现行英国
法律根据刑罚轻重,把刑罚分成三种:罚款、社
区矫正刑和监禁刑。社区矫正刑属于中等强度的
刑种,适用于具有中等危害程度犯罪行为的罪犯。
目前,社区矫正刑罚已为英国司法实践中广泛适
用,法院判决犯罪人社区矫正刑罚的比例呈逐年
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有l5.2万人
收稿日期:2011-04-03
作者简介:陈志英(1979一),女,山东昌乐人,潍坊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108·
第3期 陈志英:论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借鉴
被判处社区矫正刑;2002年则达到了20万人。
英国社区矫正工作是由国家缓刑局及其分支 机构、地方假释委员会和全国未成年人司法委员
会共同完成的,国家缓刑局及其地方分支机构承
担主要任务。社区矫正机构的主要任务:一是对犯
罪人进行量刑前调查和危险陛评价。在案件判决 前,对犯罪人的犯罪性质、原因、经济状况、家庭关
系、人格情况、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
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评估,然后将
调查和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判刑时参考。二
是监督和考察被判处社区矫正刑罚的社区服刑人
员。社区矫正机构接受本辖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后, 要按照矫正对象的类别和特点作出矫正方案。三
是充分利用和调动所在社区的资源,为社区矫正
对象提供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娱乐及讨论的场
所,提高其社会认知能力和水平。四是有关医疗服
务机构、志愿者机构、劳工组织和企业家联合会等
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戒毒、心
理治疗、家庭问题及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帮助。五是
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与
就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获得社会福利与社会救 济,提高矫正对象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其自尊心
和社会责任感。六是定期将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
情况,向法院作出书面报告,根据服刑人员的矫正
表现,提出减刑、定期解除和收监执行的建议和意
见,由法官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和作出解除
矫正、收监执行或者变更有关裁定或判决。
(三)日本的更生保护模式
所谓更生保护模式是指其社区矫正制度除了
有一般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外,更加注重出狱人 保护救济措施的完善。更生保护的主要目的是最
大限度减少监禁机构中的服刑者,让尽可能多的
罪犯在社会和有关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社区矫正,
这样不仅能降低执行刑罚的成本,而且还能使罪
犯不与社会产生隔阂,有利于罪犯融人社区、重返
社会。在日本,通常所说的罪犯社区处遇,或者称
为更生保护,包括缓刑、假释以及罪犯释放后的安 置等。
日本的社区矫正制度一是有完善的社区矫正 执行机构。罪犯的更生保护问题由法务省主管,社
区矫正属于更生保护局及其所管辖的机构负责。
更生保护局负责全国的假释工作,全国设立8个 地区假释委员会,负责独立决定和撤销罪犯的假
释决定和监督本辖区内缓刑所的工作。同时,在地
区假释委员会下面设有50个缓刑所(保护观察
所),具体负责监督缓刑犯和假释犯的监督执行工
作。隶属地方更生保护委员会事务局和保护观察 所的工作人员,是专职的保护观察人员,须具有一
定程度的与更生保护相关的专门知识,从事并指
导犯罪者更生及预防犯罪工作。二是非监禁刑措
施较为完善。缓刑适用的对象主要为罪行较轻罪
犯,包括以前没有被判处禁锢以上刑罚、现被宣告
3年以下的惩役或禁锢的罪犯。罪犯的假释由监
狱长向地方更生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该委员会
决定是否假释,而无须报法院批准。被适用假释者
要交付保护观察组织进行监督辅导,主要内容是
要求被保护观察人遵守居住在一定的住所并认真
从事工作、保持善行等。
二、国外主要社区矫正模式的特点
国外社区矫正模式虽各有不同的做法,但总 的来看,可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社区矫正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美国
明尼苏达州在1973年由州议会通过的美国也是
世界上第一部《社区矫正法》。到1996年,美国相
继有28个州通过了社区矫正或类似社区矫正的
地方性法规。加拿大也于1992年颁布了《矫正和
有条件释放法》,对社区矫正作了较为完善的规 定。英国在1973年的《刑事法庭权力法》首次规定
“社区服务”刑种,到2000年又出台了《刑事法院
量刑权限法案》,对社区矫正制度作了比较完备的
规定。日本则早在1949年的《罪犯更生保护法》中一
就罪犯的社区处遇问题作了规定。
(二)社区矫正形式多样。社区矫正作为刑罚,
是一个复合型的刑种。通过不同形式的社区矫正,
来针对不同的对象,充分体现刑罚个别化的原则。
(三)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和专业的工作人
员。上述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在全国都有统一的
社区矫正执行机构,一般都由各国的司法部主管。
同时,对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
而言,各国一般都有志愿者参与。考虑到志愿者的
参与既可以减轻缓刑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充分
利用社区资源,提高缓刑服务的质量,因而许多国
家都大量使用志愿人员。
(四)社区矫正适用量大,所占比例也较高。据
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各国监禁刑和缓刑、假
释人员所占比例分别如下,加拿大服刑人员总数
是152146人,其中监禁刑为30790人,只占服刑
人员总数的20.24%。美国服刑人员总数是
6498562人,其中监禁人数为1933503人,仅占
29.75%;英国服刑人员总数为194642人;监禁人
员87500,占服刑人员总数的44195%;日本服刑
人员总数为129260人,监禁人数61242人,占
47.38%。各国的服刑人员中除了监禁人员的数
量,其余的都是属于社区矫正,可见各国社区矫正
·109·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数量是很大的。
三、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评价
(一)国外社区矫正的优点
1.可以减少重新犯罪。社区矫正的实行使犯
罪人对前途重拾希望,可以较好地消除犯罪人的
逆反心理。而且他们都比较渴望和珍惜获得假释
和社区矫正的机会和环境,不愿意因违规或重新
犯罪而重新入狱,因此,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
强,重新犯罪率下降。据加拿大联邦矫正局官员介
绍,近年来,加拿大假释犯人在假释和社区矫正期
间犯罪的很少,其犯罪率占全国犯罪率的1%以
下,86%的假释人员考验期满后不重新犯罪,94%
的假释人员考验期满后不重犯暴力犯罪。暴力犯
罪的服刑人员假释考验期满后重新犯罪的比率也
不断下降。美国的研究也表明,替代性刑罚比监狱
环境更有效,社区矫正的重新犯罪率为42%,而
监狱囚禁后的重新犯罪率为54%。
2.有利于缓解监狱拥挤。随着各国犯罪率的
不断攀升,监狱拥挤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社区矫正的出现为解决监狱拥挤提供了一个有效
的渠道。如美国联邦和州的囚犯数字在1975年为
240593人,1994年则增加到1012851人,20年的
时间增长近4倍,给监狱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社区 矫正的迅速发展,与缓解监狱压力密切相关。
3.有利于节约国家刑事司法资源。社区矫正
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根据加拿大矫正
局的资料显示,加拿大联邦矫正局每年拿出总支
出1 1%的经费用于社区矫正项目,就监督矫治了
41%的假释犯人。而在狱内关押矫治59%的犯罪
人所需的经费,却占了全国矫正经费的89%。在
美国据统计,一个缓刑犯一年的监督费用为2344
美元,而囚禁一名罪犯则需21352美元。
(二)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不足
1.社区矫正在特殊预防效果上的问题。社区
矫正对象依然对社会具有危险I生,社区矫正在特 殊预防效果上肯定不及监禁刑的适用。因此,如果
犯罪,其危害社会的机会和条件比监禁的罪犯要
有利得多。如美国对1980年到1993年缓刑犯对
缓刑官的侵害作了一个统计,共有2610名缓刑官
受到缓刑人员的各种侵害,包括谋杀和性侵害。
2.社区矫正制度执行上的问题。社区矫正由
于种类繁多,并且是在传统的刑罚种类上所增加
的一种新型刑种,使得国家的控制方式及对象数
量大大增加。另外为有效实施社区矫正,增加了
更多的针对罪犯的配套措施费用的支出,如电子
·110· 监控、家庭拘禁、尿检等手段的费用支出。
四、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对建立我国社区矫正
制度的借鉴启示
(一)将社区矫正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社区矫正制度属于刑事司法体系,是非监禁
刑的刑罚执行方式。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
2003年开始,在全国2O余个省、市、自治区展开,
但至今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要全面推进社
区矫正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社区矫正法
律制度。
(二)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培养专门的
社区矫正人员
刑罚的执行是刑事司法的重要环节。我国可
借鉴上述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社区矫正工作要由专业的社区矫正人员担任,培
训一只专职的、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三)建立判决前的调查制度
对罪犯能否适用社区矫正,目前我国没有一
套严谨周全的调查评估制度。通常的做法是法院
承办人员根据审理过程中已掌握的犯罪情节及犯
罪人的个人情况,自由裁量是否适用。从多数国家
的做法看,建立判决前的调查制度尤为重要。
(四)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社区矫正志愿者是专业力量的补充,是实现
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建立一支合格
而稳定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是有效开展社区矫
正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到
社区矫正工作的特殊要求,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本
地社会实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
社区矫正制度有利于罪犯复归社会,其行刑
方式也有助于塑造人的社会化品格,使之融入社
会大环境。但是,不可忽视社区矫正的局限性,如
可能给社区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或负面影响等。
因此,社区矫正制度有待于立足国情在实践中逐
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建安,郑泽霞社区矫正通论[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5. 【2】王俊亮.美国社区矫正制度Ⅱ】.法学,2004,(11). 『31刘晓梅.英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启示 【l1犯罪学研究,2006,(3). 【4】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U1.中国法学,2004,(4). 【5]刘武俊.加拿大社区矫正制度巡礼Ujl中国司法,2008,(2). 【6】钟若静.美国社区矫正制度【I】.中国司法,2008,(2). 【7】李永清.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诌议 监所研究,2008,(5).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