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进一步阐述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并存,这种并存并不意味着隔绝、对立、冲突,而是在传播扩散中实现交融、借鉴,以此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强化民族传统,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材列举了相关案例,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在根本上强化了民族传统。最后,以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揭示本课的主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并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加深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文化观,学会理智地接纳和选择,意识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教学难点:理解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强化了民族传统。

4.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5.教学准备

自制PowerPoint课件。

二、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知道花木兰吗?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花木兰的?(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的回答如电视连续剧、乐府民歌、动画片等)

教师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提问】请学生谈谈对这部中国故事、美国制造的动画片的观后感。(提示学生可以从音乐、画面等方面发表见解,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引导。) 【归纳】迪斯尼动画的精良制作把中国故事的神奇以西方化的理解诠释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多的形式“亲密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创新,它为各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内涵。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其他不同文化在传播中互相影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感受不同文化在传播中互相影响。)

【承转】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在传播扩散中彼此交融、互相借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典爱情传说,芭蕾舞是起源于16世纪欧洲的综合艺术,当人们用芭蕾这种外来艺术形式演绎《梁祝》时,会给你的视觉、听觉形成怎样的冲击呢?(教师播放芭蕾舞《梁祝》片段,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

【提问】1.周恩来总理怎么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天才的联想?

2.为什么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的西方人士也可以看懂《梁山伯与祝英台》?

3.你怎么评价用芭蕾这种外来艺术形式演绎《梁祝》?

【归纳】《花木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在经济全球后化日益加强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民对这些传说的理解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重新演绎这些故事时,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内涵,古老文化依旧大放光彩。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66页的问题。

【承转】在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故事„„(展示相关图片,教师介绍故事概况。)

【叙述】故事的名字叫《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一部歌剧,西洋歌剧将这个来自东方的题材西欧化、音乐化、歌剧化,而我们则将这个由国外传入的故事中国化,用中国歌剧、戏曲、芭蕾舞、冰上舞蹈等多种形式重新演绎《图兰朵》,充分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使一部地地道道的西洋歌剧变成了中国人能看懂的戏剧,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借鉴、融合与选择。

【活动】完成课本第165页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作适当引导,力求让学生领悟案例的内涵。)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吐故纳新,而不改其民族本色,而且通过融合、借鉴、选择更赋新的内涵,更具时代气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已成为文化发展的趋势。

【课后探讨】

浪漫的吸引:法国文化陶醉中国青年 在中国举行的为期一年的法国文化年,试图通过法国的建筑、旅游、科技、设计等展览,以及在北京、上海举办的音乐节、艺术节、电影节、歌剧等具体的文化元素,让中国青年解读一个现代而浪漫的法国。

与精致的法国美食相比,以推销汉堡和汽水见长的美国饮食文化就显得有些土头土脑。一位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教授说:“美国文化曾强烈地影响了中国,而如今法国文化则悄悄地蔓延开来,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而法国则凭借其独特而精致的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人。”

读了这段材料,结合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东湖中学 孟强(2006.2.16)

一、课程标准

5-5 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加深对世界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寻找材料,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理解文化传播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

三、教学重、难点

四、重点:从古代和近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的例子中归纳交融、选择的重要意义。

五、难点:理解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辨正统一。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导课出示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一些图片,提问: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在法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新课

问: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多元文化交融的例子,并说明这些活动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请学生依托教材来思考问题。 使学生从历史上的现象罗列中自主的得出文化交融和选择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问: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化的交流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从“整体世界”形成、地球变小等方面加以概括。 使学会了解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化交流更频繁的原因。 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二目 文化的多元化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多元文化融合必不可少,并且对各国发展都有益。应采取科学地态度来对待其它民族的文化。

欣赏:《木兰辞》、豫剧《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

引导学生思考: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辨正关系。出示问题:有人说,木兰辞被制做成动画片或豫剧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你是否赞同这一点.为什么?

在外来文化大量流入的同时,民族文化何去何从?“文化全球化”会不会出现? 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 得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结论。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消灭民族文化,反而强化民族传统。

提问:

文化的交融会不会消灭不同民族的本土文化呢?

出示探戈、肯德基食品图片。 学生进行讨论发言 教师进行恰当地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在世界一体化地进程中,不同民族论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融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土文化的民族性,但它却有利于民族的文化的发扬光大。

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图兰朵》的故事

思考:

1、中国版图兰朵的演出为什么会在国外获得成功呢?

2、中国版歌剧图兰朵为什么会受到西方观众的欢迎?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图兰朵》的故事。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一专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借鉴、融合与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情境设置

中国歌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将在西方某国剧院上演,为了吸引观众,演出公司将请人设计一海报,你能设计出最有吸引力的海报吗?

学生进行合作,来设计这一问题。 这实际上是由周恩来同志在日内瓦轶事的引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不但没有消灭不同民族的本土文化,反而有可能在相互改造的过程中强化民族传统。

课堂延伸:

出示现在流行的《大长今》图片,设置问题:说说“韩流”(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劲吹对“汉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韩流”

知识,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本课小结,利用多媒体展示所得出的本节课的一些重点知识。

学生认真听会。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结论)告诉学生,以使学生能更为直观地理解、落实本节课的知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