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基于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基于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年第3期天津法学No3总第131期Tianjin Legal ScienceGeneral No.131

•立法建议*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基于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珊,黄太云

(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大数据”战略为我国网络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犯罪曰益网络化, 促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与防控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传统诈骗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受害机率呈几何

式倍增,对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形成了严重的烕胁。因此,结合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愈演愈烈的基本概况并立足其0 益錯综复杂的特点,深刻分析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对策, 在“刑事一体化”的理论指导下综合治理,以求遏制其高发态势,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防治对策;平台数据 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犯罪日益网络化,电 信网络诈骗犯罪首当其冲。传统诈骗与互联网的结合

使得受害机率呈几何式倍增,对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 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近来,恶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

发,谋财的同时也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恶劣影响。因

此,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刻不容缓,实践中应坚持惩 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才能阻断电信网络诈骗

的黑色产业链条,遏制其高压态势。

―、国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概况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诈骗犯罪与信息网络结 合的产物,是“三网”融合后的诈骗犯罪的升级版本。电

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

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

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三网”指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 电子设备为终端的针傳机互联网、广播电视、固定通信

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共开放的局域网 络〇 “三网”融合通常是指上述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

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 性的多媒体业务曰。与传统的诈骗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 骗有很大不同。織诈骗犯罪的雜仅为财产,文章编号:1674-828X(2017 )03~0065-05

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了异化一不仅谋财而且害 命。加之三网融合后的“大网络”下更易引发群体性事

件。因此,深人研究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并立足其复杂

化的特点,对症下药,实现综合治理尤为重要。(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分析 1.电信网络诈骗刑事立案的案件数量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刑事立案的 案件数量于2006年呈现加速増长的势头。据新华网报 道,近10年来,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每年以20%_

30%的速度增长。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打击

力度,但电信犯罪仍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给政法机关 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 ^ ^ ^ ^ ^ ^

图一:2000-2014年诈骗案件的立案数量

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 手机端用户规模就达6.56亿。互联网技术在提供诸多

收稍日期:2017-05-19作者简介:王珊,女,天津大学法学院2016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和犯罪学研究;黄太云,男,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西:1喊法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鮮和立法领陕。

65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受害风险。据新华网报道,2013

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网络诈骗 案件10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H。

2017年1月18日,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

公共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联合发 布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6)》显示,在其 调研的2000份有效样本中,84.15%受访者曾经受过电

信网络诈骗的骚扰,其中超过10%的受访者被骗过钱 财。在受骗金额方面,约65%的受害者被骗金额在 3000元以内,被骗金额超过10000元的约占15%。值

得注意的是,82%的受害者表示被骗资金未能追回%

因此,建立“以快制快的紧急止付”机制刻不容缓。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

据国内公安部门的相关统计文件和数据显示,电 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主要包括:诈骗电话、诈骗短信、

恶意程序和钓鱼网站等。其中,冒充熟人、领导的最多, 其次是虚假中奖,冒充银行。近年案发情况还显示出, 犯罪分子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从过去“漫天撒

网”,逐渐发展为“精准诈骗”。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统计,仅2011年至 2014年短短3年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已被泄露的数

量就高达11.27亿条,涉及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电话

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2016年2月27日,新

华经参研究院和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关键企业

保障网络安全的形势与挑战》报告。报告显示,有半数

以上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与个人信息泄漏有关。(二)审判实务视角之新审视

当前,在三网融合的“大网络”的背景下,电信诈骗

犯罪明显表现出以下新特点:作案手段更趋隐蔽;诈骗

首脑趋向境外转移;诈骗犯罪团伙呈现公司化管理,实

施精准化诈骗。笔者以无讼案例网所登载的部分裁判 文书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2009.1.1—2017.3.1 ),在标

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栏下,进行了信息检索,符合 条件的案例共计1275例。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涉及刑事责任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及成

因分析

图二:涉及刑事责任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涉及刑事责任的电信网络诈

骗案件逐年增长已是明显的趋势。近年来,电信网络诈

骗犯罪泛滥成灾,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财产 损失,还严重侵害了社会信用体系,扰乱了社会正常秩 序。其中,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省份前5名分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案件审理数分别为 200件、198件、116件、103件和75件;分别占总案件 的比率为:15.69%、15.53%、9.10%、8.08%和5.88%。

由此可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地域分布主要集 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基础

设施完善,有着发达的信息网络以及齐全的通讯设备,

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且,这些地区人 口流动性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庞大,其中,不免有一

些受贫穷困扰的人群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在作案成 本低、隐蔽性强、回报高等条件诱惑下实施了犯罪。2. 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案件数量及特点分析其中,涉及共同犯罪的案件数量高达939件,占总

案件数量的73.65%。其中,认定主犯的案件仅有49 件。“各司其职”,“单线联系”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也引

发了实务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共犯认定存在难题。一

方面,电信网络诈骗呈集团化、公司化的态势明显;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在共犯案件中,主犯难以抓捕——

幕后真正的操纵者,往往隐匿于境外,给抓捕工作带来 很大困难。

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刑罚执行数量及特点

分析

行为人所受刑罚的情况主要为:在主刑中,判处拘 役的,共计16例;判处有期徒刑的,共计629例。在附

加刑中,并处罚金的,共计263例;单处罚金的,共计 514例;没收财产的,共计90例。其中,从轻处罚的共

计270例;减轻处罚的共计64例。此外,判处缓刑的,

共计133例。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没有单独

规定罪名,往往以诈骗罪定罪处刑,因此,存在处罚较 轻的情况。并且,缓刑、附加刑适用率占比较大。然而,

较轻的刑罚,则意味犯罪成本较低,对于行为人而言, 也仅仅是在看守所被关上几个月而已。可见,惩罚成本

低,则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成因分析

面对如此猎獗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保障社会

安宁,捍卫人民尊严,必须对犯罪问题作出回应——全 面、深入地研讨该犯罪的成因。对该犯罪成因的分析,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释犯罪,还有利于为减少犯 罪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影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的 实证研究文献中,学者都重点考察了经济增长、收入差

距、失业和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贫困等因素对财产

犯罪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 负相关关系;一些学者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电信网 络诈骗犯罪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持久性收入不平

6

6等对该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失业率越

低,劳动力市场环境越好,财产犯罪应该会越少;也有 学者认为,贫困人口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收入少,因而

刺激了他们通过非法活动获得收入,而且他们犯罪的

机会成本相对而言很小'本文重点研究微观层面,即犯罪直接成因。诱发犯 罪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个人信息泄露为

不法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银行等 金融机构与通信行业存在监管盲区;三是司法定罪量 刑处罚较轻,缺乏威慑力;四是被害人防范意识薄弱。

现分述之。(一) 个人信息泄露为不法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

了有利条件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对电信网络诈骗

案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个人信息泄露为诈骗分

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侵犯个人信息的 客观行为包括:第一,从源头获取:第二,通过居间买卖

个人信息进行牟利;第三,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违法犯罪

行为;第四,进行个人信息非法互换交易[5]。从“源头获 取的手段” S卩对应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方式”,即一是黑

客侵入,非法获取;二是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其 掌握的信息非法贩卖。(二) 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通信行业存在监管盲区

虽然目前我国对银行卡和电话卡均实施了实名制和办理数量的限制,但是电话卡和银行卡的办理仍呈 泛滥之势。譬如,一人只能在一个通信运营商开通5个

手机号码,那么,三大运营商共能办理15个;并且,在 不同地区,还可以再次开通15个;注销之后,又可以重

新开通。银行卡也是一样,虽一个人在一家商业银行办

卡有数量限制,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一个人名

下可办卡的数量仍然客观。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通信行业存在的这一监管盲

区,使得实名制与数量政策完全被架空,开通多个账户 实施赃款迅速转移的高发势头,并未得到遏制,电话卡

和银行卡追踪,也未达到理想效果。相反,却为不法分

子实施诈骗创造了 “避风港”。

(三) 司法定罪量刑处罚较轻,缺乏威慑力

电信网络诈骗与传统诈骗不同,其没有物理空间 意义上的犯罪现场,加之,其是通过远程通讯方式实施

犯罪,这就导致了物证痕迹很难留下。取证难是电信网

络诈骗案件的一大难题。此外,还存在定罪难、处罚轻 等问题。“定罪难”主要表现为:在分工明确、单线联系、 跨区域的犯罪集团中,对于职业帮助取款人的刑事责

任的难以认定。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司

法实践中对此也存在较大争议。“处罚轻”主要表现为 此类犯罪在量刑时都是按诈骗犯罪定罪处刑,常常以

财产刑代替监禁刑,处罚往往较轻,加之缓刑适用泛

滥,使得刑罚的威慑力不足。因此,在犯罪成本较低、收益巨大的诱惑面前,不少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四)被害人防范意识薄弱

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

的产物。仅从犯罪加害者方面进行研究,难以准确、全 面地把握犯罪发生的原因。在不少场合,被害人对犯罪

行为的发生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在电信网络诈骗

形成过程中,被害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 我国民众的高存款率的现实情况,使得心存侥幸、意图

不劳而获的不法分子产生了邪念。我国历来有为儿存 钱娶亲,为己存钱养老的传统,因此,我国民众家庭中

的存款普遍较高,从而刺激了不法分子作案的意图;二 是民众缺乏警惕意识。不论何种形式的电信网络诈骗,

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被害人警惕性较差,疏于 防范,加之不法分子精心布局,利用民众对权威的盲目

崇拜心理,冒充领导实施诈骗,从而,使得电信网络诈

骗得手轻而易举;三是贪图小利的心理是被害人遭受 诈骗的主要原因。从近期发生的虚假中奖、退税等案件

的分析,受害人往往是因为一时之利而失去理智,难于 做到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进而陷入对方所设的圈套,

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防治对策

我国当代刑法学者储槐植先生提出,犯罪学深层 次的东西,应该是防控犯罪,而不是单纯打击犯罪。对

于一个社会,从长远来看减少犯罪、遏制犯罪,这是最 基本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的对策建议应包括预防和惩治两个方面,但这两者又

不能完全分离。为更好地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展

的新态势,应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惩防结合的刑 事治理新策略。(一)加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治中心建设,尽快

形成打击合力

控制犯罪就是控制犯罪场,控制犯罪场就是控制 犯罪的捷径,是投入少得益大的一种方法叱建立电信

网络诈骗犯罪防治中心的目的就是实现警情数据的无

缝对接。使得公安、银行与通信运营商等相关机构利用

大数据监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动态,以便面对电信网 络诈骗能做到快查、快关与快封堵。在三网融合的“大网络”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更具

复杂性,对其的打击治理,不再是公安部门一家的事, 通信运营商、银行等多部门联合治理应成常态,要逐渐

探索并总结互联网合作共治模式。积极建立电信网络

诈骗犯罪防治中心以实现各部门和各种资源的融合, 以求在第一时间做到紧急止付,避免财产损失。其具体

工作流程应为:接到警情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治中 心工作人员即可将涉案的银行账户、卡号等信息录入

系统,并迅速在网上下达一条处置指令给银行协调组,

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