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_黄志宏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_黄志宏

第27卷第4期2009年7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Vol.27No.4Jul.2009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

黄 志 宏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皇城与郭区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最主要分化.城、郭关系从原来的/以西为尊0、/坐西朝东0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魏晋南北朝后的/坐北朝南0、东南西三面郭区围绕皇城的空间结构模式,并且从原有的/多宫殿0制逐渐转化为/单宫殿0制.最终,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0都城空间结构.

关键词:古代都城;郭区;空间结构;中国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9)04-0077)05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史上,都城的空间结构最能体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等级分异特征.皇城和

郭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宫城数量的变化,特别是后来/重城式0与都城/中轴线0的形成和完善,这些古代都

城空间结构的特点与演变,实质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空间结构三者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围绕着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伦理的不断强化.

1 /城0、/郭0关系与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基本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在古代中国就已产生,古文中对城市的称呼与不同文字记载,都能反映出这种分化.

中国古代城市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5汉书#郊祀志6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0,5吕氏春秋#君

守6有/夏作城0,5太平御览6卷172引5博物志6称/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禹始也0.河南的

王城岗古城、山东的城子崖等考古遗迹,都证明了上述记载的不谬.

但是,早期中国并没有/城市0一词,只有/城0与/郭0的概念,/市0的产生则更晚.据5初学记6卷二四引5管

子#度地6:/内为之城,外为之郭0;5吴越春秋6逸文/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0、5孟子#公孙丑下6:/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0等.所以,先秦时期统治者生活与居住的/城0,与普通百姓生活所居住的/郭0是相互分开的,当

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分化就是/城0与/郭0之间社会等级分化.5辞海6第532页对城的解释是/旧时在古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称之城,外面称之

郭0;5辞海6第452页对郭的解释/是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城墙0.从中可以看出/城0是皇家、官吏以及贵族等城市社会上层集团集中生活与居住的地方,范围相对较小,所以也称之为/小城0或/内城0;而/郭0

则是普通市民集中生活与居住的地方,范围相对要大得多,故称之为/大郭0、/外城0或/大城0.这就是/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0、/小城连接大郭0称呼的来源.

因此,早期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就已深深地打上国家机器的烙印.就像雷#M#诺森(RayM.Northam)

在引用舒伯格(Sjoberg)的评论时所讲的,/在封建社会,一个统治集团,只有把它的成员都集中在我们称之为

城市的定居点,才能继续维持它的统治0[1].

2 单一城堡型空间结构的起源期城市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同职能城市的形成因素不同,城市具有市场、交通、要塞等类型.但是,从起源期城市

*收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黄志宏(1963- ),男,福建南安人,教授,博士,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JY021)的根本职能来分析,最早的中国城市都是为了保护国君或地方首领而建立的城堡,其既没有市场,也没有专门

以城墙围绕起来给贫民居住的郭区分布.从文字上,/城0的历史记载也要比/郭0的记载来得更早.所以,传统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城0(内城)与/郭0(外城)的分化现象,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奴隶社会.当时就已有奴隶主、贫民和奴隶的社会阶层结构,但都住在同一个区

域.比如,根据河南郑州/商城0的考古,在城堡里的奴隶主家宅周围,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平民甚至奴隶居住的场所./商城0只有/小城0(皇城),而没有专门的大城/郭0区(平民区).所以,可以认为,最早的古代中国城市空

间结构虽然已经具有/分化0的特征(比如在建筑物质量与舒适度的很大不同),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0的

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0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另一方面,这一时代城市的宫廷所占城市面积的比

例常为6/10以上、少数的甚至达到9/10,而且具有年代越早、比例越高的趋势,说明原始城市具有/城堡0的

性质.

总之,从夏朝到殷商时期,中国的古代城市还没有形成/城0、/郭0分离的城市空间隔离,只是在同一城区

内部形成有限的社会阶层空间分化,整体上还是属于/混合0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结构演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殷商时期的/城郭合一0、有/城0无/郭0的阶段.

3 /城0、/郭0分离与/西城东郭0的早期城市空间结构

3.1 西周以后中国的都市空间布局从西周以后,武王成周东都洛阳开辟了/城0与/郭0的不同居住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第一次重大变

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郭0区的产生以及西/城0连结东/郭0时期.

周天子消灭商朝以后,在洛阳兴建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了防止商朝遗老的暴动,并在王城以东

建设/大郭0,安置国人、迁居殷民和驻屯军队,并且把郭区的职能逐渐从/监顽殷0转变为/卫小城0(皇城).这

时候,国王等上层阶级的居住区与普通市民居住区分开,皇城(内城)坐落在整个城市的西部(西南部)位置,称

之为/小城0;而普通市民、军队与奴隶等则集中生活在城市的东部(东北部)区域,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活动区也

主要分布在东区内,所以称之为/大郭0(/东郭0)./小城0与/大郭0两者之间还有围墙或沟壕分开,以保证皇宫

等社会上层集团居住区的安全.

这个阶段的中国古代都城,其朝向都是/坐西朝东0,即都以东门为正门,并加以华丽的装饰,称之为/阙0.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大多推行这种西/城0连接东/郭0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

魏晋南北朝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都城曲阜、齐国临淄故城东临淄水等都显示出/坐西朝东0布局的特征.3.2 /西城东郭0与/以西为尊0的早期文化内涵/坐西朝东0与/西城东郭0的古代都城空间结构还与中国的原始文化礼制紧密相连.古代中国流行着/以

西为贵0、/以西为尊0的社会风俗,华夏古人长期以来具有西南方吉利的文化观念,认为西南方有利,而东北方

则会不祥有祸.比如,5周易6上有关于方位的占卦就有如下二条:/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0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0

前句话是说,君子出门去,先是迷了路,后来遇到接待的主人.到西南方去会得利,可以得到朋友;而到东

北方去,要丧失朋友.后句话也是同样的意思:到西南方去会得利,而到东北方去会不利.

到了西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还保持/以西为贵0的原始礼仪思想.有/谓与父同官者,不敢当其尊处,室中

西南隅谓之隩0.这是说,房屋的西南角,是尊长生活居住的地方,小辈是不能居住的.古代礼节甚至还有的把

房屋或室中的西南隅作为/神主0安放的地方.所以,早期中国皇宫所在的小/城0位于大/郭0的西南隅(即/西

城东郭0),以及/坐西朝东0的礼仪内涵也就十分显然了.3.3 早期中国帝皇陵园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

根据传统中国文化礼制,对死人的安排要如同对待活人一样,这就是5左传#哀公十五年6记载的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0.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城市,不仅宫殿和宗庙都造在城内西南地区,而且连帝王的

墓葬也都建在城外的西南地区.最为典型是秦始皇陵园,其布局也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根据考古,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园西部有个长方形的独立小城,陵墓就葬在长方形小城南半部的中心位置,相当于当时秦都咸阳西边的宫廷/小城0.而在陵园东部东门大道的北侧,发现有三个兵马俑坑,相当于当7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年7月 时咸阳城东面的/大郭0.三个兵马俑坑,象征着咸阳守卫东部郭门一带的屯卫军,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

阵.不但整个陵园的布局是/坐西朝东0,而且所有兵马俑军阵也都面对东方,活生生的/坐西朝东0与/西城东

郭0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除了秦始皇陵园外,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公陵园十三座,以及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诸帝陵

园,所有的陵园也都呈现出/坐西朝东0的空间布局形式.主墓具有方形围墙,都分布在陵园的西部,而陪葬墓

都分布在主墓的东北方或东方.这些/坐西朝东0的诸王陵墓充分反映出当时/以西为贵0、/以西为尊0的礼仪习俗./西城东郭0的两分法是从西周到西汉,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分化的最大特点.

4 /坐北朝南0与/三面郭区0的中、后期都城空间结构

4.1 都城/坐西朝东0向/坐北朝南0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时洛阳都城的空间结构,已经明显和西汉

长安不同.西汉长安城的小城设在大城的西南隅,整体上还呈现出/坐西朝东0的原有格局.东汉洛阳城建成以

后,小城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0.由/坐西朝东0到/坐北朝南0,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

向的不同,充分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改变.根据杨宽先生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

朝向的这种变化是与当时礼制演变相对应的,反映了从/坐西朝东为尊0的以/家0为中心的礼制,到/坐北朝南

为尊0的君臣关系礼制的转变[2].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不断增强,朝廷的重

要性日益超过宗庙,许多政治与军事上的重大事情也逐渐转移到宫廷来决策,不再像原来那样到祖庙举行,并

且也开始出现了国君的大朝礼制.

根据/事死如事生0的中华传统礼节,魏晋南北朝后帝王陵墓的布局与朝向,也随着都城空间结构的变化

而不同.在如今河南洛阳城东北的东汉诸帝陵园,其空间布局显然和西汉诸帝陵园不同,走向都由/坐西朝东0

转变为/坐北朝南0,并且开始建有为举行大规模朝拜献祭典礼的殿堂,从中也可以证实汉魏时期中国传统文

化礼治观念的改变.

4.2 郭区的发展与都城三面/郭区0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中国都城空间结构的变化,除了上述的宫殿与城市朝向从原来的/坐西朝东0向/坐南朝北0的转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城0、/郭0关系的进一步演变,即/郭0与/城0在空间上的隔离状态被逐渐

打破与融合,不少地方的/城0与/郭0在地理空间上连接为一体,最后形成东、西、南三面/郭区0围绕北面/小

图1 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城0的新格局.

这种变化实质上意味着/郭0区主要职能的改变.西周

初期的东都成周,在王城以东建设/大郭0,当时主要用来安

置/国人0、迁居殷民和驻屯军队,起着/监顽殷0的重要作

用.在殷朝残部归顺后,转变为/卫小城0的重要功能.到魏

晋南北朝后,郭区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因为这时候中

国城市的商品交换和经济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长期

以来,中华民族具有/重农轻商0,以及/士、农、工、商0的行

业等级思想观念,使得城市市场长期以来不能在宫城周围

分布,更不能在宫城与皇城前面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贫民

居住的/郭0区就成为手工业集聚和商业发达的区域,而且

主要的市场都分布在外城城门的周围(见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郭0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规

律,反映出当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平民

居住区范围不断围绕着/皇城0扩展延伸,/郭0区相应由原

来位于/皇城0以外的东侧,变为连片地分布在东、西、南三方向,形成了三面/郭0区环抱北部中央/小城0的新型都城空间布局结构模式.

4.3 /重城式0都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即都城空间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在79 第4期黄志宏: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