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探索
摘要: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课程衔接的重要性,阐述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
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通信技术专业 一体化课程
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
和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
见》等文件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
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我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两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招生96名中
高职衔接通信技术学生,以“3+2”模式进行一体化培养,提供了通信
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目前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基本
模式,如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
式;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
育;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也形成了一套
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
等,这有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
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
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
位,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
节、技能训练课“倒挂”,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
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
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许多中职学
校“重技能、轻文化”,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了技能课程教学,
却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没有认识到建设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 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调
研发现,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物
理课只开一学期或半学期,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开设物理课,
因为物理不是对口单招高考科目,不受重视。由于一些学校中职教育
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文化
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
的教学要求。这几年对口单招班学生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人数较
多, 有的班级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占一半以上,学生英语的听、
读、写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要求,学习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大学物理或电
磁学等相关课程时,困难较大,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实验
课实验内容在课内完不成。
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
高〔2006〕16 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
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
接,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深入中职院校进行深度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中职对应专业在人才
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职业岗位、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资格证
书、实验实践环节、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
所示。
培养目标培养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及销售服务人员就业面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通信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通信产品的生产、安装、
调试、维修、检测和网络的管理、使用与维护工作对应职业
方向有线通信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务中职通信技术专
业是以培养电子及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为主线,主要开设电子或
通信技术应用类课程;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对象是以初等教育毕业
生为主要生源,文化基础课知识薄弱,受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技
能训练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中高职衔接通道的探索中,应建立组织
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课,使高职生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
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成为新一代光网络
通信技术领域第一线所急需的通信终端的调试与维修、通信网络管
理、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等专门岗位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2.1 职业岗位确定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
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
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
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
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
能人才。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中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安
装与调试、通信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与网络安装与管理,高职阶
段职业岗位定位为: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光传输网组建/维护、通
信工程监理、宽带接入、数据网络组建/维护、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
通信产品营销。
2.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
才的需求,工作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
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
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制定通信技术专业
3年中职+2年高职的“3+2”课程体系。实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
践环节、专业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的对接,避免中、高
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如表2所
示。
中职
课程类型中职课程高职
课程类型高职课程文化
基础课中职思想政治职业素养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法基础中职英
语大学英语中职数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
与健康体育美育中职语文职业与就业指导专业
必修课电路基础专业
支撑课程数字通信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
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通信技术专业英语Protel99SE专业
核心课程数据通信高频电子技术光缆线路工程通信网络基础及
应用光传输运行与维护校内进行电子设备装接实训移动通信技术顶
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专业
方向课无线电通信技术专业
拓展课程通信工程勘测设计有线通信技术光接入技术通信终端
技术通信线路CAD通信服务通信工程概预算职业资格
证书无线电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无线电调试工(高级)
电子设备装接工通信网络管理员光传输设备调试员实行工学结合、顶
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中职建议
安排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高职建议安排1.25 学期的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与就业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
派指导教师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的培养,开展爱岗、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完成学生从中职到
高职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通过顶岗实习锻炼, 学生的综合运用
所学专业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指导教
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高,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答
辩,完成学业。
2.2.3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模块化,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注意教学内容
的有机结合。比如,若以中职毕业以就业为目标,就可选择文化基础
课的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
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
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
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在专门化方
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3结语
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传统
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在中职课程中
建立基础, 中职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延伸, 在衔接中由高职院校牵头
实施,实现人才的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对我学院其他
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带
动中职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职教论坛,2010(22):31-36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
[4]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3(2):12-16
[5]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职
教通讯,2012(23):1-3
[6]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南宁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3(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