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
摘 要:创新素质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中学生的心理
特点论述了创新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创新素质教育的方式,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3315(2011)11-049-001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从生物课堂教学、生物课外作业、生物实验
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一个优秀的生物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外,还必须创造各
种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
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多向交流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
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的。这样就有利于消除课堂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
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
题,以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
挥。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
的创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多创设一些述理性
思维问题(例如设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
力、思维能力,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其答案多属唯一,主要达
到训练集中思维能力。再者就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
题的解决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
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
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创
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好这两类问题,多些探索和实践,
这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如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是在讲的过
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
论,教会学会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灵活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
的自我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要用意识让学生联想,
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对创新思维的培育,要注意
其求异性、灵活性和灵感等。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
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
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学习蜜蜂的
发育特点时,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蜂房的幼虫由于食物的不同,将
来发育成的个体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这一问题我感觉这位学生是
经过深入的思考才提出的,显示出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于是抓住这个机会,首先表扬这位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
们找资料,来解决问题。
二、设计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贯彻启发式教学指
导思想,重视生物观察和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的重要渠道和最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方式。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
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观察力、操作技能、科学态
度、分析判断及综合能力、探索求新的创造能力都得到同步的提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
目标之一。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验
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才能根据问题
要求,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才可以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现象,
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进行根对矿质元素吸收实验操作中,可以
用一系列问题串联起来:
(1)为什么要等到洋葱的根长到5厘米时再进行实验?
(2)用甲级蓝溶液染色后,为什么根被染成蓝色?
(3)根上的蓝色为什么冲洗不掉?
(4)为什么要将根分成两份?
(5)为什么蒸馏水在实验中不变蓝?
(6)实验中发生了哪两次离子的交换吸附?等等。这样培养了
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就形成了观察-分
析-综合的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
极性,应该引入开放性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
学生尽快学会独立思考,更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观察,培养敏锐
的观察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捕捉“生物信
息”,并加以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开出灿烂花,
结出新鲜果,学生的创造素质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王永胜,沈雁.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