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进展_雷成

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进展_雷成

第35卷第1期铁 道 学 报Vol.35 No.12 0 1 3年1月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January 2013

文章编号:1001-8360(2013)01-0031-10

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进展

雷 成1,2, 肖守讷1, 罗世辉1, 张志新3

(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3.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齿轮传动事业部,江苏常州 213011)

摘 要:对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列车碰撞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耐

撞性车辆设计及评价标准进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在轨道车辆耐碰撞安全性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在列车碰撞响应与车体结构安全性关系、列车碰撞试验标准和试验设备、列车碰撞后脱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亟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列车碰撞安全性标准。

关键词:轨道车辆;耐碰撞性;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U270.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8360.2013.01.005

State-of-the-art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ail Vehicles Crashworthiness

LEI Cheng1,2, XIAO Shou-ne1, LUO Shi-hui 1, ZHANG Zhi-xin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ction Power,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2.Vehicle Engineering Department,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52,China;3.Gear Transmission Department,CSR Qishuyan Institute Co.,Ltd,Changzhou 213011,China)

Abstract:The state-of-the-art researches of rail vehicles crashworthin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main methods of train collision research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The design and eval-

uation standards for vehicles of crashworthiness were expounded.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 big gap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in rail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safety technology research,in our country further in-

depth research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re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 collision response,and

car body structure safety,train collision test standards and test equipment and train derailing mechanism after

train collision,and the train crashworthiness standards need to be formulated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rail vehicles;crashworthiness;development direction

随着轨道交通广泛采用诊断、监测、通信、失效保

护制动、现代化的列车控制系统等主动安全防护系统,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在实际

运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人为错误和运行环境的突然

变化却难以避免。由于轨道车辆乘客数量众多,一旦

发生意外事故,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收稿日期:2012-08-23;修回日期:2012-10-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432);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B580004)作者简介:雷成(1980—),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E-mail:leichenglc@126.com 近20年来,许多国家对轨道车辆的结构进行抗撞

击设计与分析,提高了列车的耐碰撞性。耐碰撞性列

车结构设计是在车体的特定部位设置一定的变形区

域,或安装能量吸收装置和防爬装置,尽可能多地吸收

列车碰撞时的动能,从而降低碰撞作用力,防止列车交

叠事故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对轨道

车辆耐碰撞性的研究使列车产品的耐碰撞性能得以提

高,新的研发思路突破既有设计、技术瓶颈,提高列车

被动安全防护技术,使其在碰撞事故发生时损失降到

最小,对提高列车运营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国内外轨道车辆耐碰撞性研究现状

1.1 国外列车耐碰撞性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机车车辆碰撞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对列车

碰撞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研究。

近20年来,英、德、法、奥地利、比利时等国通过对

列车碰撞事故的广泛调查、统计及对多次发生的典型

列车事故类型进行的还原研究,率先出台了轨道车辆

被动安全防护的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如文献[1-2]及

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标准[3]。美国也

在联邦铁路局(FRA)安全法规中建立了有关规范[4]。

这些标准对新造旅客列车的耐碰撞性及乘员保护提出

明确的规定,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列车一律不予采购。

英国是最早研究列车碰撞的国家之一,提出耐碰

撞性车体结构设计和以可控大变形方式吸收碰撞能量

的概念,并进行了实物碰撞测试,在自制试验台上对车

体端部进行准静态冲击试验和2列全尺寸列车的正面

碰撞试验等[5]。英国铁路管理委员会于20世纪90年

代成立从事列车碰撞问题的专门研究机构,通过理论

和试验研究,总结出耐撞性车辆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原

理,提出在车体的防撞性设计中应采用多级能量吸收

系统。英国的研究表明,符合耐撞性设计理念的铁路

客车应在碰撞过程中保证司机室及乘客区的安全,且

加速度须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英国铁路公司

(British Rail)开发出耐撞性司机室结构[5-6]。Lu G[7]

通过线性和非线性仿真,得出结论:列车中车辆的数量

对能量吸收的影响有限;头车后面的车辆吸收能量少

于头车吸收能量的45%;对于研究头车端部和中间车

端部的碰撞行为,由3个或4个车辆组成的列车间的

碰撞足以代表由更多车辆组成的列车的碰撞行为。同

时,该研究还建立了头车和其他中间车吸收能量的计

算公式,并指出这些公式可应用到所有高速碰撞的轨

道车辆中。

1990年至2007年,由欧盟资助的TRAINCOL、

SAFETRAIN、SAFETRAM及SAFE INTERIORS

等项目从耐碰撞车辆的设计工具、干线铁路列车被动

安全的设计方法、有轨电车的被动安全性设计方法和

列车内部设备的被动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

的研究,于2007年形成标准EN15227-2007版本。为

了确定车辆端部防碰撞性设计的结构参数,项目组分

析了欧洲典型列车结构的碰撞特性,绘出列车头车端

部和中间车两端的防碰撞结构区域/部件的理论特性

曲线,规定这些部位截面的载荷-变形曲线及其容许极

限。为验证仿真计算结果,在波兰Zmigrod试验中心对司机室模块进行了实物碰撞试验。2001年7月启

动的Safetram项目,审查了各种车内布局,在其最终

报告中提出一套安全改进建议,这些改进通过建立动

力学模型和试验台试验来评估。采用Hybrid III型假

人进行一系列试验台试验,这些试验分别由法国国营

铁路(SNCF)于2003年8月由法国交通与安全研究所

(INRETS)以及由英国MIRA实验室于2003年12月

进行。通过使用动力学模型来计算就座旅客和司机在

所规定的碰撞情景下的行为和反应,从而确定所出现

的损伤[8-9]。

法国参考车辆耐碰撞性结构设计理念,将无动力

车辆两端结构设计为弱刚度的吸能区,并采用高性能

计算机对某TGV高速列车车辆结构进行耐撞性优

化。1993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把列车耐碰撞性设计

思想应用于“欧洲某夜间列车[10]”项目,提供了高于英

国铁道组织标准要求的列车。从1994年~1996年,

SNCF发起一系列关于TGV列车的试验,并对单个

车辆进行了在线实车撞击试验。通过分析、试验,为动

车和尾部拖车设计分别可承受8MJ和6MJ以上碰

撞能量的结构,车辆间安装了防爬装置。此外,为验证

双层TGV列车和XTER内燃动车组的耐碰撞性能,

进行了实车尺寸试验[11]。

德国汉诺威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对城市轻轨车

辆结构的耐碰撞性能进行了研究。庞巴迪公司运输部

下属德国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制造的防碰撞城市轻轨列

车中,装备了与汽车类似的安全气囊装置,并在司机室

控制台上添加软垫,以达到碰撞发生时保护驾驶员的

目的。为了满足北美国家对乘客、司机进行被动安全

性保护的强制性要求,位于美国密苏里州的西门子科

研中心对波特兰某列车车辆以35km/h速度撞击刚

性墙的情景开展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西门子交通

技术集团已成功研发了多种铁道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

解决方案,并对碰撞能量吸收区与车体结构分别制造

后进行集成,探讨了采用集成或易更换的能量吸收结

构的模块化设计等不同方案[9,12-13]。德国已在城市轻

轨车辆、ICE第三代列车上全面采用了耐冲击车体结

构技术。

20世纪90年代,美国FRA进行了大量列车碰撞

的试验和仿真研究[14-18]。早在1997年,美国就建立了

有关列车碰撞的安全规范。从1999年11月开始,在

科罗拉多的美国交通运输技术中心开展多次整车碰撞

试验,重点研究单辆车与刚性墙、机车与机车、机车与

车辆、车辆与车辆、列车对列车的碰撞以及列车发生碰

撞后乘客的二次碰撞特性,提出碰撞能量管理(Crash

Energy Management,简称CEM)的设计思想。CEM23 铁 道 学 报第35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