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产业结构
及区位优势研究
■ 田鸿雁宋学文(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 河北保定071002)
◆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模型,
考察了2005-2008年内河北省11个地级
市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对GDP增长的影
响,通过实证分析,为充分认识各地市
产业结构及区位竞争能力、优化产业
结构、缩小区域差距、提升经济增长质
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区位优势偏离一
份额模型 河北省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社会稳定、提
升区域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竞争实力、满
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速
度与产业结构优劣存在直接联系,经济增
长的区间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区产业
结构和区位优势的差异引起的f李小建,
2006)。分析比较河北省1 1个地级市三次
产业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及其对GDP增
长贡献的影响,厘清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
劣,有助于了解河北省各产业的区域差异,
对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差距、提升经
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析模型、数据来源与数据
处理
本文选用偏离一份额模型分析
2005—2008年内河北省1 1个地级市三次
产业发展状况,其具体思路是:计算河北
总GDP实际增长率,测算各市按总GDP
实际增长率增长的假定份额,再将假定
份额与实际增长额比较,计算偏离程度,
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对实际经
济增长的影响。分别计算全省三次产业
的平均增长率,与总GDP增长率比较可
得到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假定各市三次
产业增长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同,将各
市三次产业实际增长额扣除理论增长额
得区位优势偏离分量。 若某市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产业为
主,则该市的经济增长率会快于全省平均
水平,其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
亦反。若某市产业结构与全省整体产业结
构相同,则差异由区位优势引起。由此把
实际经济增长额(G)分解为地区增长分量
(N)、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区位优势
偏离分量(D)。
计算公式如下:
G.=N.+P.+D. E} Ni=eioR,其中R 一
E|t
Pi=e.0(R.一R),其中R.= 一1
D1U
P Di=e.。(ri-R.),其中ri=- 一1
G 、N.、P、D。分别表示河北省各市在
2005—2008年内第i产业的产值增长总
量、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
竞争力份额;e为各市各产业产值;E为河
北省各产业的总产值;j为第j产业;0为基
期(年);t为末期(年)。
N为各市三次产业按全省总产值增长
率增长应实现的份额。P反映某市第i产业
随全省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
下降)的情况。若某市以快速增长产业为
主,说明产业结构较好,P>0;反之,则P
136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1年2期 <0。D.反映与全省相比较该市在第i产业
方面具有的区位优势或劣势。若某市区域
优势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则D>O:反之,则
D<0。
数据处理:选取2005年和2008年河
北省1 1个地级市的GDP、三次产业产值
等数据,代入以上公式,计算得河北省各
市偏离一份额结果(见表1】。将三次产业
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与区位优势份额分别
求和,得到各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与
区位优势份额(D),按P和D组合特征分
类(见表2)。计算P和D的贡献率,得河
北省各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区
域差异表(表3)o贡献率计算公式为:贡
献率=产业结构偏离(区位优势)份额/
GDP实际增长额。
数据结果分析
(一)从各市三次产业来看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2008年
内,河北省GDP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
60.35%,第一产业增长35 36%,第二产
业增长67.75%,第三产业增长59 99%。产
业结构由2005年的14.37:52 63:33.0调
整为2008年的12.6:54.2:33.2。从产
业结构偏离份额看,第一、三产业均为负
值,第二产业均为正值,说明全省经济增
长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的正向推动作用,
第一产业的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不利,而
第三产业也未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第
一产业上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沧
州、邯郸具有区位优势;在第二产业上承
德、张家臼、秦皇岛、唐山、廊坊、邯郸
具有区位优势;在第三产业上石家庄、张
家口、唐山、廊坊、保定、沧州、邢台具
有区位优势。
(二)各市产业结构与区位优势偏离
份额呈不同的组合
将河北省各市的产业结构和区位优
势偏离份额影响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
表1 2005一 ̄2008年河jE省各地市经济增长份额一偏离分析 (亿元)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N1 P1 D1 N2 P2 D2 N3户3 D3 N P D 石家庄 14951 -61 90 —2569 52238 6409 —2757 4O633 —238 2682 107822 加19 —2644
承德 3967 -1642 侣25 11076 1359 1 31 6699 —039 _o11 21742 —322 14045
张家口 4065 -1683 刀71 11220 13 484 9806 ~0.57 2476 25091 —364 5731 秦皇岛 3094 -1281 21 72 11487 1409 865 15057 —0_髑 一934 29638 040 21 03
唐山 14253 —5900 2030 701 o5 8600 16451 38000—222 1O039 122358 2478 28520
廊坊 6080 —2517 —7D2 2。278 2487 31 88 111 29 _o.65 31 48 37487 —095 56:34
保定 11日35 —4900 —1848 31573 3873 —11407 21291 —1.25 581 646g9 —11 52—126.74
沧州 81 71 —3383 1813 36436 4470 —14591 236:32 —138 21 7 68239 949 —1C651
衡水 5465 —2262 -1223 16612 2038—151 77 9283 —054—。2e9 31360 -2 ̄78 —19670
邢台 75o3 -31 o6 —1754 23539 28.88 —8996 100:38 -059 772 41080 -277 —9978
邯郸 9539 —39.49 1629 351 26 43o9 12。46 251 71 —1.47 _416 698 5t6 213 1
3259 表2四种不同的份额一偏离组合
表3 2005—2008年河北省各地市产业结构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
产业结构贡献率(%j 区位优势贡献率(%) 5-0秦皇岛、唐山、沧州、 >10承德、张家口、唐山、
邯郸 廊坊 邯郸
0--5石家庄、承德、张 10~0秦垒岛
家口、廊坊、保定、衡水、 <0石家庄、保定、沧州、
邢台 衡水、邢台
(表2):
1快速增长区。包括秦皇岛、唐山、邯
郸3市,其经济受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的
双重推动而快速发展,特别是唐山市的工
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毗邻京津、交通
发达,坐拥曹妃甸港,与京津的产业梯度
差距较小,有效实现产业对接,扩散效应
明显。
2.结构因素推动区。沧州1市,其经济
增长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中其第二产业比
重较高,而其区位优势尚未凸显。未来沧
州经济发展应立足于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区位优势,大力发
展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强化黄骅港的物流
吞吐功能,积极与天津滨海新区实现产业
对接,推动沧州向快速增长区转变。
3区位因素推动区。包括承德、张家
口、廊坊3个市,其经济增长主要由区位
优势来推动。如廊坊市处于京津结合处,
可以利用京津两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但自然资源不丰富,无法发展重工业,所
以在发展第三产业上较第二产业更具有优
势。而第一产业本身基础规模较小,二三
产业的发展又抽离了部分劳动力,导致第
一产业并不具有区位优势。
4.增长滞后区。包括石家庄、保定、衡
水、邢台4个市,经济增长面临结构因素
和区位因素的双重制约。石家庄位居其中
可能与2008年毒奶粉事件破坏省会形象
致使其区域优势无法发挥有一定的关联。
(三)各地市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表3可知,秦皇岛、唐山、沧帅I、邯
郸4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正
值,其中唐山与沧州的贡献率相对较大;
承德、张家口、唐山、廊坊、邯郸、秦皇岛
5市区位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正值,
其中承德的贡献率为相对较大;衡水的产
业结构和区位因素的阻碍影响均为最大。
整体看区位优势的影响明显大干产业结构,
说明区位因素对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推
动作用较大,地区间差距正在拉大。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全省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偏低,未
完成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第一产业经济效能有待提升,各市
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特
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大农产
品的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优质
高效的产业化道路。同时应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
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积极探索
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
大力加强第二产业发展力度,加大对
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进一步实施产业内的兼并重组,将结构调
整与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改变原有的外
延式增长模式。改造提升医药、建筑建材、
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打破区域束
缚,寻求省外的技术支持和战略合作。积
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动画信
息、生物制药、新能源三大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强化集群内
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
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第二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教育、旅游
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河北省环京
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劳动力资
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改变长
期忽视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支持力度较
小,致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整个经济增
长速度的政策倾向。应充分重视第三产业
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社会、为第
二产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三次产
业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区域差异较小,但区位
优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根据各市产业发展的不同条件和区域
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旋对策。
1快速增长区: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
都具备一定优势,但三市的区位优势又有
不同特点。唐山市同时兼具了资源优势和
地缘交通优势,邯郸表现为资源优势,秦
皇岛则表现为地缘交通优势,且邯郸和秦
皇岛2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今后
应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第二产业
比重,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应进一步
营造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
它地区的发展。
2.结构因素推动区:只有沧州1市,其 产业基础较好,但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
挥。今后应做好渤海新区建设、中心城市
发展和县域经济调整三大工作,建设沿海
经济隆起带,成为冀中南经济发展“桥头
堡”。
3.区位因素推动区:区位优势效应明
显,但产业结构相对不足。今后应积极发
挥原有区位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完
成结构优化和区位优势的良性互动。
4.发展滞后区:经济增长受到结构因
素和区位因素的双重制约。其中石家庄与
保定2市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为结构转
型、产业升级争取了一定的缓冲期。而衡
水、邢台2市基础薄弱,发展前景堪忧,今
后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倾斜和
投资力度,培养支柱产业,优化交通设施,
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氛围。
(三)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大,第
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份额值为正值
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第
二产业。河北省资源、交通、科技、教育、
工业发展基础等区位因素在京津冀地区处
于相对劣势,但在全国仍处于相对优势,
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
显,第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人均占
有土地资源不足,在发展第一产业时无法
取得规模效益,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导
致在发展第三产业时面临需求不足的困
境,一、三产业的结构无法及时调整,经
济增长缓慢。因此,河北省应抓住国家重
点投资“环渤海”地区、打造第三经济增
长极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
构的优化调整,稳定农业,积极做强工业,
迅速壮大服务业。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
2.高红深.区域经济学【M1.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2
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
年鉴2006[M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
年鉴2009[M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田鸿雁(1972一),女,河北保定人,
河北大学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
理论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宋学文(1976-),女,河北保定人,
河北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
向:理论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