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 第31卷第7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 is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u1.2012 V01.31 No.7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2.07.044
竞 争 态 度 研 究 综 述
赵玲叶,陆桂芝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竞争态度是指个体对竞争事件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意向三个因素。在全面总结竞争态度的概念、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指出现阶
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竞争;态度;竞争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07—0100—03
一、竞争态度的概念
竞争态度是个体竞争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不同学者对其
有着不同的定义。最早霍妮提出“过度竞争”这一概念,她
认为过度竞争是个体为了保持和提升自我价值感而在竞争
中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来取得胜利的一种无自制的需要,而 这种极端的竞争态度对个体的发展是有害的,并且在一定的
程度上导致神经症的发生…。刘靖伟等人认为:“竞争是人
们在活动中欲使其成绩超出对手的一种行为,而支配这种外 显行为的内在动机即为竞争态度。”【2 梁瑞琼认为:“竞争态
度是个体对竞争的一种内在的、确定的和持久的心理反应倾
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个因素。”p 可见,与竞争的
“行为性”相比,竞争态度强调的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由
“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等三个因素来决定。
二、竞争态度的测量
由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了解了竞争态度的定义,那么竞争
态度应该如何测量,目前研究者们针对竞争态度的定义开发
了几种测量工具,具体内容如下:
(一)Ryckman等人编制了“过度竞争性态度量表” 。
量表由26个题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反向计分题如“即
使那些人竞争不过我,我也和他们竞争”随机分布于整个量
表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eh仅系数是0.91,重测信度
为O.82。接着Ryckman等人又编制了“个人发展竞争态度量
表” J。量表由15个题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内部一致
性Cronbach d系数是O.9o,重测信度是0.70。以上的两个量
表都有很好的区分性效度和结构效度。 (二)陈国鹏等人将Ryckman等人所编制的两个竞争态
度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有良性竞争态度与过度
竞争态度两个相互对立的维度,共27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
法,良性竞争态度分量表的Cronbach 系数是0.83,过度竞
争态度分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60【oJ。此量表的主要
适用于17岁以上人群,是国内对竞争态度进行测量的主要
量表。
(三)岑延远制定了“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 。该量表
包括竞争倾向、竞争动机、竞争策略和竞争内容4个维度,共
61个题目,其中有3个题目反向计分,采用5级评分法。量
表的重测信度为0.83,Cronbach 系数为0.90。其中,竞争
策略这个维度主要测量的就是大学生的竞争态度。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目前关于竞争态度的测量工具还比
较少,覆盖的被试群体也比较狭窄,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
研究。
三、竞争态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竞争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人口学变量
综合相关的研究结果,影响竞争态度的主要人口学变量
有年级和性别。李莉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竞争态度年
级差异显著,过度竞争态度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良性竞
争态度的年级差异极其显著;竞争态度的性别差异非常显
著,学生总体的竞争态度和过度竞争态度的总分上性别差异
显著 ]。而雷伶等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良性
竞争态度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 。梁益梦的研究结
果显示,大学生在过度竞争态度上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赵玲叶(1985一),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陆桂芝(1967一),女,黑龙江牡丹江 人,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100・--——
差异,学生在竞争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个体差
异¨0] 。樊召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良性竞争态
度、过度竞争态度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 异¨I]∞。上述的相关研究结果有某些不一致的地方,可能是
由于各个研究所选取的被试群体不同造成的。
2.人格变量
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人格变量与竞争态
度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总体的人格状况对竞争态度的影响,
但是某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Ryekma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竞争者更倾向于看
重权利和控制他人,良性竞争者更关心他人的福利和平等而 礼让地对待别人-l 。不仅如此,过度竞争者在神经质上的
得分显著高于良性竞争者,而自尊和乐观性的得分又明显偏
低,他们倾向于武断和不信任他人,对女性更容易采取贬损
的态度和暴力倾向” 。刘佩佩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倾
性与良性竞争态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过度竞争态
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此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不一致。Ross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竞争态度与外倾性
存在着正相关,过度竞争态度与神经质存在着正相关 。
研究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可见不
同的人格问卷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这提醒研究者们对此
类问题进行关注。
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个体感知到的,父母亲对待个体的态
度和父母行为传达的情感氛围的组合 。很多的研究结果
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人格有很重要的影响。王文
秀等人对2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良性竞争
态度高低分组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和父亲过分干涉维度
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过度竞争态度高低分组在父母亲的拒绝
否认维度、过度保护维度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维度上存在着
显著性差异 J。
(二)竞争态度的后果变量研究
近年来,有关竞争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态度与各
种变量的关系研究方面,如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职业倦怠、考
试焦虑及应对方式等。
1.心理健康
竞争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态度
与职业倦怠、考试焦虑等相关变量的研究上,还有些研究使
用SCL一9O量表从总体上对竞争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
行研究。
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
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延迟反应-l 。樊召峰的研究结果
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良性竞争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
关,与过度竞争态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考试焦虑是指
个体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而形成的
一种高度忧虑的负性情绪,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
题之一” 。苏炫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过度竞争态度与
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良性竞争态度与考试
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过度竞争态度对考试焦虑的正 回归效应极其显著 J。梁梦益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竞争
的不同分组上SCL一90的各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良 性竞争与SCL一90的多数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0] 。从上
面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持有不同的竞争态度的个体,其 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是不同的。
2.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
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持有不同竞争态度的个体面对事情
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水平,从而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薛朝霞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竞争态度对成熟应对方式 的预测力为15.7% J。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增加竞争态度的本土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也使得不同国家对于同
一个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我国更偏向集体主
义取向,而西方更偏向于个人主义取向,所以我国的学者在
借鉴国外的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国的文化对个体竞争态
度进行深入研究。 (二)积极建构个体竞争性的结构模型并丰富测量工具
为了对个体竞争性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
竞争性的结构模型,Homey和Sampson只是对竞争的一些特
征进行论述,而Ryekman也只是找到了竞争性的两个独立的
维度,个体的竞争性并不是只有过度竞争和个人发展竞争这
两个维度。只有建立良好的结构模型才能根据这些模型编
制更多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
(三)扩展对竞争态度的应用领域
现在对个体竞争态度的研究群体和领域主要集中在学
校的老师和学生,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人员的研究较少,比如
说对于犯罪人员、企业中的员工等,通过对这些领域人员进
行研究有利于丰富竞争态度的研究,同时对提高这些领域的
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omey K.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26—130.
[2]刘靖炜,刘爱书.大学生竞争态度与大五人格关系的研
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82—384.
[3]梁瑞琼,鲁丹凤.某校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竞争态度
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41
—343.
[4]Ryckman M.&Hammer M.Construction of a Hypercompeti・
tive Attitud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0,
55(3—4):630—639. [5]Ryekman M.&Hammer M.Construction of a Personal De.
velopment 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6,66(2):374—385.
[6]陈国鹏,李鹃,陆芳.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的修订[J].
心理科学,2003,26(2):332—333.
一
1O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