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面临问题探究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面临问题探究

122011>>柒

月刊>>包

装世界>>04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面临问题探究品牌&包装本栏目责任编辑 蒋嘉

摘 要: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网络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已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数字化工作,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到场馆

展陈中,仅少数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博物馆藏品等内容在网上展示。文中就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

文/彭晓辉(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引 言我国目前有各类博物馆3000余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未在博物馆中全面展开,由于衔接和经费报批等原因,仍处于原始初级时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许多博物馆既没有文物展品的三维数码影像展示,也没有文物历史典故的数字场景的再现。还有更严重的是得不到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实施,缺少创新性思维和整体性观念,只能凭主观想法,甚至有照搬其他场馆的建设模式现象发生。导致许多博物馆出现数字化建设等次低、较落后等状况,造成经费投入失误。数字网络资源的整合也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和推广,数字博物馆是永不关门的博物馆,是符合遵循为公众服务规律的。[1]一、认识浅、投入少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料来之不易,公开开放传播,对于有些研究者来说是侵犯了私有知识,许多国宝级文物、碎片都不愿意拿出来拍照扫描。现代博物馆、个人展厅等由于主要收藏近、现代文物和个人作品,思想开放,所以在实现文化知识对外展示和“博物馆资源的全民共享”方面,可能会障碍小一点。可以说,如果不愿将馆藏文物资料对外开放,那就根本谈不上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即便是进行的数字化工作,领导重视和认识不够,经费投入较少,虽购置了较普通的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硬件设备,仅仅只是拍了一两个面的文物照片,而且精度也不够,没有局部特写镜头,配套的软件也没有专业的图像编辑后期处理功能,编辑人员的水平也有限,仅在凭感觉调整色彩后,打印出来作为灯箱的宣传画面,色彩偏差很大,RGB模式转打印CMYK模式时,信息损失较大,效果很平面,在灯光的照射下很苍白,完全没有实物的细节体现,一定时间后还褪色严重,画面受潮卷曲。[2]有些博物馆也用了普通多媒体查询系统,但显示屏幕和显卡等配置不专业,色域不够和分辨率不高,不能完整再现文物的真实面貌,也没能解决传统展陈中壁龛里面摆放的器物其他体面无法展现的现状。二、形式单调、内容粗浅要展示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的主题,表现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就需要专业文物人员和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共同精心的设计来实现。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由于设计师创造了一种观众能够接受和适应的展示空间环境,包括声光电布置、自动幻灯、电影机、电视机、和集成电路仪表等音像设备等体验形式。[3]让观众在观看中易

于接受信息,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受到教育与启迪,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并在短时间的参观里受到启发和感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效果,数字化技术中心重点的表现形式就成了参观者关注的焦点。在立面墙上文物展览表现形式是以固定展板加柜台。展板的数字设计以文字、图片为主,固定图表和数字电子图表作为补充,表现形式单调呆板。如:中国宜兴博物馆中,仅仅就是终端的陶艺展品,陶瓷制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真实和虚拟展示,也无场景复原影片;还有一些博物馆中的展品数字语音系统介绍内容单一,因其在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领域专家的作用,使得馆藏物品的陈述、讲解不够全面。要培养文博人员的展览策划能力,从大纲撰写、形式设计、图书海报、活动推出、宣传策划、特色接待等一环扣一环的工作衔接。[4]另外部分已上网的博物馆未能充

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除了简单文字介绍就是静态的分辨率不高的图片,显得十分粗浅,缺乏吸引力,这也制约着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三、网络带宽太窄、多媒体精度不高上网浏览博物馆网站,打开一幅图片或视频资料,经常连接成功后需要等待数分钟甚至连接不上。网络带宽太窄可能是有人用BT、迅雷疯狂下载,长时间占用宽带资源;有人用P2P终结者、网络执法官、聚生网管等软件限制别人的速度;有些电脑中了ARP病毒对其他电脑进行攻击导致掉线;内网产生了洪水包攻击、垃圾数据包堵塞了整个网络。网络中引入服务质量控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流和合理利用网络之源。[5]面对宽带用户的迅

猛增长,两大固网运营商的光纤骨干网的利用率得以提高,更多的光芯被“点亮”。不过,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增长之下,中国互联网的出口带宽的“瓶颈效应”正显得越发突出在越洋光缆中断事故发生后,传出消息称Google和雅虎等公司和运营商签有协议,优先保证他们的访问流量和带宽。所以在国外网站中,Google和雅虎“显201

1

>>柒月刊>>包装世界>>04

13

得尤其的快”。不过其他的国外网站,包括比较知名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其访问速度让我们又回到了10年前的拨号时代。出口带宽小影响的不仅仅是国内网民,国内大量产品出口企业的网站访问也受到影响。根据早前的一个统计,美国网民平均打开一个中国网页需要7秒钟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时间就是金钱”得到了更加生动的演绎。企业网站的响应速度,对于国外生意人来说代表了本土企业的实力和效率。殊不知的是,这并非企业网站服务器的带宽不济,或是网页设计出现了臃肿问题,而是中国的互联网出口实在太窄。面对这种瓶颈,国内的虚拟主机提供商已经想到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即在美国租赁主机出租给国内企业,专门存放英文版网站。随着经济全球化将每一个中国人带进“地球村”,国人和外部世界的互联网数据通信在未来几年还将高速增长,我们期待着两大固网加速扩充出口带宽,网上展厅对网络带宽要求太高,受带宽和压缩与传输技术限制使媒体精度不高,用户难于了解博物馆全貌。博物馆采集设备摄像机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价格比CCD便宜,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绝大多数的消费级别以及高端数码相机都使用CCD作为感应器;所以感光元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数字采集的精细程度,分辨率合适的图片可以直接上传至网站,通常是匹配屏幕分辨率即可,否则高分辨率图片直接使用也会造成访问困难,高精度的文件作元数据存档。元数据作为描述数字资源本身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起着重要作用。[6]网络带宽的访问速度除了硬件条件外,网站本身的软环境也需要优化和合理设计,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的数字化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得以完善。四、结束语现代化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要求展陈方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许多博物馆遗址因地理位置和自身条件太差,连正常的运转都成问题,而数字化建设需要人力和财力,那么这类条件不够的展馆自然就谈不上数字化建设。另有些博物馆没有充分理解数字化,甚至简单地把购买数码设备等同于数字化建设。理想的效果是观众从浏览数字博物馆到对实体博物馆的参观,再到登陆数字博物馆对文物知识的补充。这是一个优化的参观过程。数字博物馆通过对文物数字展示,使浏览者能带着问题去参观博物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数字博物馆存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1]刘英,张浩达.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2]彭晓辉.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4]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5]胡道元.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6]齐越,沈旭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作者简介:彭晓辉,江汉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和造型艺术。

(上接第11页)中国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电影“呈现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编织中国电影的百年梦想”这一精神内涵。中国电影频道北美宣传片正是通过这些极具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元素,沸腾了生生不息炎黄血脉的民族情感。三、小 结意大利设计师艾托·索特萨斯认为:“保持传统并非是单纯的复制传统。”频道包装的主体应该是频道的内容,应该体现出频道品牌的定位、理念和文化内涵,达到频道外在包装和内在文化的和谐统一。有些许的频道包装只是一味地复制传统而不注意它的合理运用,机械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只会导致设计结果的不伦不类。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都肩负着推动本民族及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正确地运用传统元素才能促进民族性创作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千年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元素流入悠悠中华璀璨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并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1]于丹.形象、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5[2]罗军.电视频道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1[3]郭蔓蔓.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7[4](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3:8[5]段鹏.电视品牌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5[6]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诊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陈夏洁,郝清霞.传播媒体与介质[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11[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9]张紫晨.民俗调查与研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7[10]柳林.民族化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2[11]欧阳雪芬,江新喜.浅析国内电视频道包装[J],商品与质量,2010:4[12]潘公凯.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的现代性[J].美术研究.2002;[13]陈汗青,邱国鹏等.民族认同——设计文化民族性再阐释[J].艺术·生活.2007:1

作者简介:胡瑛,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