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历 史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的背景是A .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的加深B .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的产生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逐渐丧失D .康梁维新思想日益广泛传播 2.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林则徐A .最早提出抵抗西方的侵略B .最早翻译西方的历史地理著作C .是最先了解西方的中国人D .承认西方长处并较早主张学习 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可用来说明《海国图志》A .对中国的落后见解肤浅B .对封建制度抱有幻想C .学习西方不够系统完善D .缺乏中外交流的勇气4.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曾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许多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作者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 .落后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5.奕诉曾上折说:“当今既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
”由此可知,奕诉强调A .制造轮船耗损国力B .发展近代机器工业C .学习西方科技理论D .加强军事工业管理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批评了顽固派的守旧及不知变通,同时也批评了维新派的“菲薄名教”和“不知本”。
材料表明张之洞A .具有融合中西思想之倾向B .对中国的纲常名教表示不满C .对中体西用思想表示不满D .与顽固派基本没有共同利益 7.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 .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B .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C .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8.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
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
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C .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D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9.甲午战后张之洞撰文指出,“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
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这段描述反映出A.“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走向没落B.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旧文化C.中国文化被有识之士彻底否定D.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10.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
”由此可见,清政府A.彻底放下天朝上国姿态B.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C.已认识到中体西用局限D.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11.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总共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向国民广泛介绍了西方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这反映出梁启超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B.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C.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D.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12.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A.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B.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3.1918年3月15号的《新青年》同期刊出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和记者《复王敬轩》两文。
王敬轩以传统文化卫道士的形象贬低文学革命;而记者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的口气来反驳王敬轩,支持文学革命。
这表明当时《新青年》A.把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采用争取社会关注的模式传播策略C.主导了社会舆论以便谋求自身影响D.新文化派内部对文学革命发生分歧14.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
材料表明蔡元培A.旨在调和中外文化的矛盾B.对中国儒家文化非常推崇C.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D.对西方文化进行绝对肯定15.“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
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这边要打倒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
”出现该时代特征的最直接原因是A.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文学革命”的促使16.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A.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B.体现出国民具有崇洋媚外心态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D.说明当时政府在倡导思想自由17.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
他们这样做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18.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对“纲常名教”予以猛烈抨击,是因为他们视此为辛亥革命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理论道德的维护和提倡,亦是将它看成了“立国之体”。
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新旧文化之争相当激烈B.民主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趋势C.新思想在中国传播日趋艰难D.新文化运动即将出现新动向19.在南京民国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仍然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仍然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
这反映出A.民主思想在中国仍步履维艰B.胡适呼吁政府进行思想改革C.胡适的科学思想在与时俱进D.国民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20.新文化运动领袖蔡元培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旧的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
材料表明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对中西文化已有全面认识C.认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1.张东荪、梁启超认为,中国工人所受痛苦来自于工头而不是资本家,因此不应过于责备资本家。
对此,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质疑张、梁,之后赢得大多数工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A.通过斗争占据了主流地位B.通过斗争已逐渐走向成熟C.主要通过理论宣传而实现D.有利于中国革命性质转变22.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早期,当时的先进分子无不是抱着救国、恤民的心愿,在这种最初愿望的驱动之下经过不懈努力,才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材料表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A.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B.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自我扬弃C.蕴含有浓厚和朴素的民本思想D.在经历失败后主动进行了抉择23.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作为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A.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B.产生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C.适应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D.在新文化运动时被普遍接受24.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提出,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幼稚,因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虽然也比较幼稚,但它的力量比工人雄厚,因此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是资产阶级。
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未真正实现中国化B.中共未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建党C.陈独秀否定了工人革命积极性D.中共建党初期没有自己的理论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制约。
文化的新生需要外来新型文化的滋润,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正成为推陈出新的重要催化剂。
“经世实学还给中国人提供了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
”……正是在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求西方新知的过程中,在战争的考验中,林则徐认识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
……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在古方旧药的基础上添了外来的灵丹。
——王先明《近代“科学”的发端》材料二这种兴西学、保中学(中体西用)的主张是一种简单的、矛盾性的结合方式,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证明这种洋务思潮的局限。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两者不得不杂糅相存。
……尽管这种尝试处于一种“皆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的矛盾状态,但这是近代中国与世界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至少,洋务派比仍然坚持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略高一筹。
——《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思想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并分析此方略形成的原因。
(12分)(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政治意义。
(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对于传统儒学中“君民关系”,谭嗣同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
他指出,在人类形成之初,大家都是平民百姓,都各有生业,不能同时管理好各项事务,所以共同推举其中的一人为君。
因而不是君选择民,而是民选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