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分类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分类

品的成功是所有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果沿着这 
个方向,洞庭渔歌的保护也许会走出一条独特的新路。 
再完美的作品总会有瑕疵。《洞庭渔歌》也存在一 
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节目形式的需要,演员是从舞蹈 
和声乐两个专业选出来的,除了年纪参差不齐外,演唱 
和表演的技能修养也做不到整齐划一。又因年龄和舞 
台经验的限制,表演从声腔到形体过于小家子气。舞美 
也因地方文化的局限和投入资金的有限显得不够大 
气,气势铺排得不够,表演规模也偏小。加上学生思维 
以及素质的局限,表演不够大气舒展。如果是成年人或 
者专业的演员,效果会更好。尤其是男生的表演过于生 
硬,拘谨。 
看完这个节目,不自觉地想到陆游的《卜算子・咏 
梅》,很多民间音乐的境遇正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 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洞庭渔歌》的成功启示 目前,湖南理工学院对于洞庭渔歌的传承与保护 才刚刚启动,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没有很强烈的保 护意识和保护观念。无论是搜集整理还是引入教学或 是培养观众,都处于零碎的节目编排阶段,没有系统的 教学安排,自然,大量资金投入更谈不上。洞庭渔歌的 演出形式和演出人员都是应景应时,临时筛选。作品没 有保障,除了临时性的参加比赛,没有固定的选练方 式。一切都在起步阶段,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相关 规章的制定,都处在启蒙阶段。 《洞庭渔歌》的演员是从舞蹈专业和声乐专业凑 的。如果学校能够建立成熟的洞庭渔歌班或者洞庭乐 舞班,从招生到课程设置都注意表演的需要,那么将 来的表演质量有可能改观。这个班可以办成从系部现 有学生公开选拔的特色专业班或者提高班,也可以另 行招生。如果规模扩大,包装更加时尚大气就可以登上 更大的舞台,可以成为大型歌舞即洞庭渔歌或者“洞庭 乐舞”(包含了舞蹈、器乐、声乐、歌舞)。 但愿这个节目的成功能够促使学校加大采集、挖 掘、整理、编纂教材,创编歌舞以及声乐器乐作品的投 入和力度,加强理论研究,真正建立起地方音乐文化保 护与传承基地,为岳阳城市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样学校不仅有了办学特色,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地 方音乐文化,使学校形成音乐品牌意识(包括特色专业 品牌和城市文化品牌)。另外,要将这种民间音乐文化 融入当下的音乐文化生活,还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加 大宣传力度和途径,不仅通过比赛、展演,而且要进行 商业化运营。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湖南 理工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编号:2009Y40) 责任编辑:尹雨 40 钢 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重要的组 成部分之一。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西方音乐思维碰撞交融背景下所产生的中国钢 
琴音乐文化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中国钢琴改 
编曲最初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欧洲俄罗斯钢 
琴音乐的巨大影响。它的表现工具、表达方式、手 
法、曲式、和声的运用都来源于西方;然而它的音 
乐思维本质及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却深深烙 
印着中国音乐传统的痕迹。随着历史的发展,中 
国钢琴改编曲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 
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同时也从创作 
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使其透露出更多的中国风 
味。中国钢琴改编曲是欧洲发展近300年所形 
成的成熟的钢琴音乐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开出的 


朵带有中国风情的别致小花。 
我们所常见的一些欧洲钢琴改编曲,即改编 
自歌剧、芭蕾舞剧、西方交响乐或管弦乐作品的 
形式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并不多见。总的来说, 
中国作曲家们更为喜爱用钢琴改编歌曲或器乐 
作品。这里,我们可以将中国钢琴改编曲做如下 
分类: 

改编自中国民歌的钢琴改编曲。这是中 

国钢琴改编曲中数量最多的部分。经过千百年的 
积累、沉淀,民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中最为光辉 
灿烂的宝藏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近现代作曲家 
创作钢琴作品的肥沃土壤。 
改编自中国民歌的钢琴改编曲根据其创作 
源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即改编自中国汉族民 
歌和改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作品。由于地理 
环境、地方方言、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的不 
同,汉族民歌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的地域特征。总 
的来说,中国北方山区的民歌多高亢嘹亮,而南 
方平原地区的民歌则一般带有抒情温婉的气质。 
以王建中改编自陕北民歌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 
红艳艳》和陈培勋改编自广东民歌的《卖杂货》为 
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地区汉族民歌的差 
北方民歌更为富于表情,但是音域较窄,音乐的起伏也 
比较平缓,装饰音较多。此外,中国民歌根据体裁的不 
同还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等等。中国汉族民歌的音乐 
特征在大量根据各式民歌体裁改编的篇幅小巧的钢琴 
改编曲中得以清晰的反映。中国现代作曲家们也得益 
于从民歌中汲取的充足养分,从而展开了20世纪中国 钢琴音乐的创作之路。 众所周知,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除了汉族, 还生活着其他5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多能歌 善舞,并有自己民族独特的乐器。由于中国大多数少数 民族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因而他们本民 族的历史及社会文化知识,都是通过民歌的方式祖祖 辈辈口耳相传下来的。从古至今,这些少数民族为中国 音乐文化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养料。在钢琴音乐创作方 面,根据维吾尔族、蒙族、藏族等族民歌改编的作品,在 20世纪中期中国作曲家们的创作中曾大放异彩(如大 量带有“新疆风”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中国民歌加西 方传统和声的方式创作而成,曲式以简单的二段体或 三段体为主,辅以一些模仿少数民族器乐效果的比较 特殊的和声或装饰音,创作模式较为简单。80年代以 后,作曲家们的思路更为开阔,现代作曲技巧的掌握和 运用也更为成熟,大批各式各样,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歌 曲舞曲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大量涌现,如陈怡的《多 耶》、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邓尔博的《新疆幻想曲》 等等。与早期的改编曲相比,这些作品已经逐渐摆脱了 将民歌简单“改”为钢琴作品的方式,而是充分运用丰 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积极探索用钢 琴表现少数民族音乐语汇的可能性。 二、改编自现代爱国歌曲与改编自外国民歌的钢 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是 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集中出现在中国文化革命时期。 如崔世光改编的《松花江上》,罗马尼亚民歌《云雀》,储 望华改编的《红星闪闪放光彩》,王建中改编的《军民大 生产》、《翻身道情》,改编自日本民歌的《五木摇篮曲》, 何外国作品,而中国钢琴作品又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大 量具有“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特点的钢琴改编 曲一方面使得钢琴音乐在普通社会阶层得到普及和推 广,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在当时严峻的社会条 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改编自中国民族器乐独奏或合奏作品的钢琴 
改编曲是中国现代钢琴曲库中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 
在使用欧洲乐器钢琴来表达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及音乐 
思维的过程中,这类作品体现出大量有别于欧洲钢琴 
音乐的“中国”音乐要素,如速度、节奏、装饰、呼吸、对 
本国传统器乐音色的模仿等。正如格林卡、阿尔贝尼 
斯、格里格、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人所从事的工作,中 
国作曲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音乐家的经验和 
成果,立足于创造和发展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尤其是通 
过将中国民族器乐独奏或合奏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这 

手段,极大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语言和风格,为世界钢 
琴音乐的多样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四、改编自歌剧舞剧的钢琴改编曲。正如前文所 
述,这一类钢琴作品数量较少,但现阶段被演奏较多的 
两首作品:吴祖强、杜鸣心根据他们所创作的同名舞剧 
音乐选编而成的《舞剧“鱼美人”选曲》及杜鸣心改编的 
《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仍然不失为难得的优秀钢琴 
曲目。特别是《舞剧“鱼美人”选曲》中的《珊瑚舞》和《水 
草舞》,以其特殊的题材内容,优美的音乐语言成为现 
代中国儿童钢琴教材中经常使用的曲目。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传统及民间音乐素材和音 
调与欧洲钢琴音乐传统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与 
发展为使听众了解和熟悉钢琴这一外来乐器起到了巨 
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西合璧”这一20世纪中国 
新音乐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卓越体现。通过改编曲的 
创作探索之路,中国作曲家们找到了在钢琴上运用中 
国音乐因素的。 
(作者单位: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