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索与创新实践
平定县岔口联校小岭学校——郝晓英
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之一,对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
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如何培养
创新力,如何更好更实效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成了我们教师值得思考,
值得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提醒大家再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善
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
林。”在当今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
一现实问题真正超越传统,走向成功,我们只有行动起来,只有走进
新课程,只有走进课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
式用好用活,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更好更直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呢?我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疑惑,让猜想变成勇气。
一、课堂要多提为什么。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
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
中,绝大部分是由老师引导,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
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
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学习参
与,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
常不失时机的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思维。小学生的思
维具有独立性、好奇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人是万物之
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
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一切创新
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
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
始、课之中和课之后引出发人深省的为什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
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课堂要多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
题的能力,取决于他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
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
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
开始。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堂里,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结论。而是
不时地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实验,讨论等寻求结论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才有勇气去猜想,自信心才会得到
培养。当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
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
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即是问题,是引
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前提。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同
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课堂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
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
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应有意义优价值,难易与
适度有分寸。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重难点。 一篇课文,
一节数学课,都要抓住要点,审清题目。还要注意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有层次。课堂中的问题一般包括三
方面,一是设,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
教师设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
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
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在课之
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
探究的兴趣;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如同一
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让学生感到
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
力。”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的,但就问题的解决来讲不完善的想法比没
有想法要有价值的多。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
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
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
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
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
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
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
成了以静听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创造
力的丧失。不论教师采取何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技巧,也无法改变它
的演绎性模式。结论是既定的,学生的全部任务是无条件地接受这个
结论。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
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
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
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新课程课堂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
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
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
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
来形容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
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平等民主的新
型的师生关系。同时特别强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需要,
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
多的鼓励和欣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内
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总之,我们所构建的探究性课堂 ,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
“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
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
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新课程课堂是师生互
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舞台。在这里
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教师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
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
格,使所有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再次“警告”我们: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
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探索”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
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