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意识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 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并在新闻学领域提出了“三贴 近”的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走进生 活、接近群众、身临其境,而且要身到 心到,感悟群众心声,感悟生活真谛, 进而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趋势和受众 心理.在新闻报道中融人人文关怀精 神,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于是.近年来报纸上也纷纷推出 了以关心民生、以人为本为主题的新 闻。从正面来说,报纸新闻的“人文主 义关怀”是深度报道撞击读者心灵的 一记“重锤”。巨大的“人文关怀”犹如 一缕清风,可以唤起人们见义勇为、互 帮互助的道德意识.抚平在灾难中受 难的弱势群体心灵的创伤。在报纸新 闻报道中推行人文关怀,显示的是一 个一个媒体的文明与成熟。 但是.为了追求受众市场、经济利 益和发行量.一些报纸在报道新闻事 件中往往缺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为社会新闻中 使用歧视性语言与句式,对弱势群体 生存状态、生存境遇的漠视:娱乐新闻 以星事、性事为卖点,缺乏对明星们的 个人隐私、公众人物的人格应有的尊 重:对灾难性新闻的不当采访与报道, 要么剥夺受众的知情权,要么报道内 容干涩生硬,缺乏“人性”。 文字叙述是报纸新闻报道中最基 本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得 如何.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在一些 报道中,由于记者缺乏人文关怀的理 念,在交待和表达新闻事实的内容、角 度、用语等方面,都严重伤害新闻当事 人和受众的感情。例如,有些报纸热 衷于披露新闻当事人个人情感、生理、 ◎孟令军(人民权利报社山东250011) 家庭或生活经历等各方面的隐私,以 此来吸引受众的视点。 报纸新闻常见的形式有消息、通 讯、评论等。无论是批评稿件也好,评 论文章也罢,在撰写时都应充分考虑 所针对的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语言 基调。若是针对人民内部的矛盾,要 么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要么明白顺 畅,褒贬适度。虽然是批评议论,但字 里行间也应充满着“治病救人”般的人 文关怀。可现实中,有些文章板起面 孔的说教.居高临下的训导.言辞过激 的发号施令.着实令读者心寒,难以接 受,甚至是遭受着精神上的摧残。 人文精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素 质。新闻作品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思想的冷漠往往导致新闻作品的苍 白。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一定要体现 记者的思想,要表明记者的立场。作 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 闻行业的开始就应树立以人为本的 思想,一切行为的终极皆指向“人”,存 报道中尊重人、理解人、关注人,这样 的新闻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更好 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更好地把握 舆论导向,避免偏差。 那么。新闻如何增强人文关怀意 识呢? 采写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俗话 说,新闻要“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 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一篇新 闻要出彩.就一定要有打动受众的“资 本”.即要用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受众心 中的某个情节,引起受众的共鸣。在 记者采访中.既要抓住事件本身所蕴 涵的意义,也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 隐私。既要主动出击,采写受众最迫 切需要了解的事实,又要尊重采访对 象,平等地与受访者交流,不应有盛气
凌人之势或鄙视他人之感。记者只有
尊重他人,才能博得他人的尊重与信
任,这样受访者才愿意把事实真相揭
露出来,记者才能写出有震撼力、影响
力的新闻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切忌急功近利。某
些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观赏心理或是
追逐某个现实的物质利益.热衷选择
边缘题材。边缘题材故事性强.内容
富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和同情,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许多新闻在报道边缘题材时迷失于
“不幸”的故事之中,没有去揭示人在
面对不幸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
抗争,因而边缘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社
会意义就不能充分表露出来.这就丧
失了新闻的本质,新闻所要体现人文
关怀精神也就仅成一具僵尸的空壳.
毫无意义可言。
内容要实施人文关怀.这是人文
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得以体现的关键。
新闻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锤炼报道
内容,要斟一字酌一句。“内容为王”
的新闻理念,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
共识。因此,在报道内容中体现人文
关怀是新闻报道实施人文精神的关
键。新闻作品是一件精神产品,是记
者理性的外化,如果在内容中忽视
“人”的因素.缺乏人文关怀精神,那
么,在新闻报道这种理性形式中,很可
能就会存在一些缺少非理性的东西。
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
过它所传播的内容去引导和影响人们
的行为方式,而缺乏品位的新闻报道,
势必导致人们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
偏移。
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后期制作”,
电视新闻编辑刍议
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运作中
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编辑不仅要
对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进行策划指
导.还要对新闻节目的制作、编排、播
出进行控制指挥。
一
、
合理策划
1.选题创新。
独特的新闻题材是吸引观众的
重要手段之一。编辑要具有对社会政
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敏锐观察力
和及时的信息捕捉能力.在此前提下 创新选题,以代表时代主旋律的舆论 引导人们。首先。要把握党和国家的 方针、政策及所在地方的社会、经济 发展情况,根据重大事件发生的时 间、地点和背景及观众最感兴趣的新 闻信息,制定节目的方针、意图,确定 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其次,要具 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果断的决策、敏 锐的思维,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 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 置切人,做到“多家竞争.独家特色”。 ◎崔向前(南京市六合广播电视台21 1 500) 2.精心编排。 电视新闻编辑要根据对全局形 势和实际情况的整体把握,分清轻重 缓急,分类、归纳、整理,去粗取精,突 出重点.在新闻编排中将媒体的报道 思想表现出来,使节目产生出最佳的 整体传播效应。具体编排方法有:① 组合编排。将节目的题材、形式风格 进行多元化组合,交错配置,以达到 传播效果。②分类编排。将不同题材 的新闻分组编排,做到脉络清晰、层 次分明,使节目的整体结构趋于合 理,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③重 视头条新闻。头条新闻直接体现了编 辑部的意图。头条新闻能否吸引人, 直接影响到观众收看新闻节目的兴 趣。因此,头条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 中的重点,编排重心应放在头条新闻 的选择上。 3.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观 众对身边的事、对本地发生的事希望 有较多的了解.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 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方 电视新闻应该立足本地市场,在“贴 近性”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在题材 上将本地人、事、物的变迁充分纳入 报道视域.让百姓充分了解和感知发 生在其周围的事件,切实解决百姓关 注的实际问题。 二、满足受众心理 1.了解民众关注的热点.关心人 民群众的利益。 成功的新闻策划是基于对群众 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因此。电视新闻
编辑应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关
注民众所关注的,使新闻报道的内容
贴近群众。
2.满足观众对“美”的需求。
电视新闻以具体可感的形态反
映现实生活,传递新闻信息,其本身
就具有美学价值。好的新闻编排可以
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因
此,新闻编辑要充分调动图片、表格、
简笔画、示意图等的作用。力图使新
闻美观、大方、活泼,给观众以视觉享
受。圆
是保证人文精神得以体现的重要环 节。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在见诸报刊 之前,离不开编辑的删繁就简、再度 锤炼的“后期制作”。优秀的新闻作 品,是记者和编辑共同合作劳动的成 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 要体现人文关怀,编辑在“后期制作” 中,从新闻报道的标题、版面的配置、 图文匹配甚至段落的组合,都会在无 形中体现出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而 且这种表现形式效果更强烈,由受众 自己得出结论往往影响力、震撼力更 大,也更持久。
总之,在报纸新闻报道中,人文关
怀不仅应体现在题材选择、文字编撰
和文章噱头上。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
职业精神,这更应是记者、编辑在采编
报道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原则.并应贯
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中。尊重、关
心被报道对象及受众,公平、公正地反 映报道对象的工作和生活,新闻报道 才能真正反映受众的心声.才能真正 打动读者,使被报道者和广大受众切 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大家庭 的温暖,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和谐、健康发展。④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新闻学原理》,【M】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师本贤:《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 怀》,U】《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8期 [3】肖枭:《新闻报道如何彰显人文
关怀》D】《采编经纬)2008年第3期
【4]刘玉琴:《报纸社会新闻的人文
关怀意识》Ⅱ】《新闻世界)2010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