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2013年1月第27卷第1期中旬版(总第418期) ・ 151 ・ 

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 

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 

Appl ication of prone position venti lation for refractory hypoxemia 

patients after cardiac surgery 

祁世曼 Qi Shiman(Wuhan Asia Heart Disease Hospital,Hubei 430022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住通气在心脏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 血症病人给予俯卧住通气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出重 症监护病房(ICU)。[结论]俯卧位通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心脏术后;俯卧位;通气;低氧血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02.027 文章编号:1009—6493(2013)01B一0151—02 由于心脏病病人病情危重,手术时间较长,采用低温、体外 循环辅助,所以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几率较高。低氧血症诊断 标准:动脉血氧分压(PaO )低于[102一(0.33×年龄)]mmHg (1 mmHg=0.133 kPa)者确诊为低氧血症。PaO 在50 mmHg ̄ 8O mmHg为轻度,30 mmHg ̄50 mraHg为中度,%30 mmHg 为重度E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92 持续20 S以上者为 

低氧血症,9o ~92 为轻度,85 ~89 为中度,<85 为重 度 。病人出现低氧血症如果不及时纠正,病情将进一步发展, 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 的病人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病人中,男l3例,女3例,年龄42岁~ 67岁。瓣膜置换术后3例,搭桥术后1O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例。手术均采用正中切口,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低温下行心 脏直视手术。经口气管插管,用德国Drager Evita xL呼吸机辅 

助呼吸,床边行飞利浦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和有创 血压。 1.2方法对16例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者给予俯卧位通气治 疗,2h更换体位1次,每天俯卧位3次,每次俯卧位时间持续 2 h。 2 结果 16例病人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均成功拔出 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并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 (ICU)。 3护理 3.1 体位护理首先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心脏手术病人往 往不宜采用面朝下姿势,如较高的颅内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 者易发急性出血、曾经接受过骨科手术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脊 柱损伤、病人近期接受过腹部手术,等等[3]。遵医嘱给予充分镇 静后,由5名护士配合呼吸机治疗师进行体位的转变。一名护 士站在床头以保护头颈部以及固定气管插管、颈外深静脉导管; 

呼吸机治疗师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脱开,用呼吸皮囊接氧气10 L/min给氧;另4名护士分别站病人两侧,先使病人转为侧卧 位,再转为俯卧位,双臂与身体平行,头略偏向呼吸机一侧,面部 垫马蹄形软枕,期间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2管道护理ICU病人带有各种管道,如气管插管、胸腔引 流管、深静脉置管、桡动脉测压管、胃管 尿管等。在翻身时,应 

将所有的管道都放置在床的一侧;夹闭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以 防反流;暂停肠内营养至少半小时,并抽出胃液,夹闭胃管;保证 桡动脉测压管在位通畅,以便及时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当收缩 压(SBP)%90 mmHg或者平均动脉压(MAP)%60 mmHg或降 低>2O mmHg,此时应停止俯卧位通气;翻身前应将气管插管 气囊拧紧,气囊内保证5 mL~7 mL空气,使气囊压保持在25 

cmH2O~30 CIIIH2O(1 cmH2O=0.098 kPa),由专人固定好气 管插管,翻身前后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防止打折、脱出;防止深 静脉置管打折、脱出,保证各种药物的持续、有效泵人。 3.3 呼吸道护理俯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帮助病人引 流出肺部的分泌物,促进病人痰液的分泌,因此保持病人呼吸道 通畅尤为重要。专人监护,翻身后,随时用负压吸引出病人引流 出的痰液。我院采用了气道护理三步骤,即呼吸机雾化吸入一 

肺部体疗一吸痰,雾化吸人20 min。雾化液配制:生理盐水5 mL+氨溴索3O mg+异丙托溴铵2 mL。肺部体疗:用G5排痰 仪,频率3O Hz~45 Hz,左右肺各3 rain。吸痰:翻身前吸尽口 鼻腔以及气道内的痰液。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动作应轻、快、 稳、准,根据气管导管的内径选择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内 径的1/2,以1/3为宜。若吸痰管过粗,产生吸引负压过大,可 造成肺内负压,使肺泡陷闭,若过细,吸痰不畅,痰液不易吸 出_4]。吸痰前后给予3 min纯氧吸入,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动作轻柔,吸痰时必须有医生在床旁监护,吸痰间隙由呼吸机 治疗师给予膨肺治疗,严格无菌操作,记录痰液的量、颜色和 性质。 3.4并发症的预防 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多,护理风险大,最常 

见的并发症是面部水肿;老年人还容易造成胸部及肩部皮肤的 压迫性损伤坏死;如果胳膊摆放位置不当会引起外周神经损伤; 如果对眼的压迫时间较长会导致失明;俯卧位时口鼻的引流物 会增多,这些分泌物会堆积在眼周围,增加眼部感染的危险 性_5]。病人面部垫马蹄形软枕,将头部抬高15。~3O。,让眼部不 受压,避免面部水肿;肩胸部、髋部、膝盖及脚踝处垫软枕,防止 局部皮肤损伤坏死;俯卧位时,将病人四肢置于功能位,并每小 

时给予15 min的功能锻炼,防止神经损伤及肢体失用综合征发 生;安排专人护理,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加强眼部护理, 用湿棉签清除眼部的污垢后涂抹红霉素眼膏,防止眼部感染。

 ・ 152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January,2013 Vo1.27 No.1B 

3.5心理护理 对于病人来说,ICU为陌生的环境,监护室各 种仪器多,对手术的担心,气管插管造成的沟通障碍,加上俯卧 位通气方式和平时仰卧位通气有着较大的差异,病人容易产生 

恐惧心理。这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及时与病人及家属 进行沟通、解释,告知俯卧位通气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病人配 合治疗的要点,增加病人与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病人的 恐惧。这样有利于帮助病人形成良好的心理认知,提高他们的 耐受性,增强他们的遵医意识,积极地配合治疗。 4讨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 体位。这种体位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 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减少纵 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嘲。由 

于心脏手术对心脏牵拉或外科性损伤,术中心肌水肿,加上低温 体外循环辅助时间长,病人术前心功能较差,易导致术后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出现心律失常。进行俯卧位通气时,护士应严密观 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物 品。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不仅延长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还会 

引起并加重肺部感染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延长病人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所以,应该防患于未然,术 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 

理,尽量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使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危 险期。 参考文献: [1]又宁.机械通气与临床[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 22. L 2 J Moser G,Koppensteiner R,Eckersberger F,et a1.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oracotomy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ab— 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J].Wien Klin Wochenschr,1993,105 (3):7l一75. [3] 席修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J].中华医学杂志, 2001,81(18):1141—1142. [4]夏俊.肺复张治疗在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EJ3.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3—34. [51 马雪,刘永刚,杨名钫.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应用的护理[J].医 学信息,2011(6):2721—2722. [6]黄志俭,陈荣昌.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及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6):452—453. 作者简介 祁世曼。主管护师,本科,单位: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收稿日期:2012—03—23;修回日期:2012—10—30) (本文编辑范秋霞) 

头针治疗z] ̄J L癫痫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Cl 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ediatric epilepsy 

treated with scal p acupuncture 

李明娟 

Li Mingjuan(Scalp Acupuncture Institute of Yuncheng City,Shanxi 044000 China)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方法]将6o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O例,对照组采用单纯 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药物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 

93.3%,对照组为8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头针联合药物治疗小儿癫痫,加上针对性护理,其效 果优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小儿;癫痫;头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9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脑细胞群 异常的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的、暂时性的脑功能 紊乱,由于过度放电的起始部位及播散范围不同,功能障碍的表 现也各异,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等不同的障碍, 

也可单独一种表现或多种表现同时存在,约5O 为儿童和青少 年,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l1]。从世界范围来看,约 

1/10的学龄儿童受到癫痫的影响,我国人群癫痫发病率为 0.33 ~O.58%,半数以上在1O岁以内起病。学龄期尤其是8 

岁~12岁是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智能、语言和思维 能力都将通过学习并获得更进一步发展。治愈癫痫对4,JL克服 自卑心理、树立学习信心有着重要意义l_2]。d,JL癫痫病程长,除 长期用药控制发作,我所对癫痫患儿通过加强日常生活护理,配 

合头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 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6493.2013.02.028 文章编号:1009—6493(2013)01B一0152—02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6月起收治6O例特发性小儿 癫痫,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O例,男18例,女12例,平 均年龄11.0岁,有4例曾有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 及肢体有节律性抽动。其余以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多见,发作 时意识不丧失,表现为癫痫灶对侧肢体或面部抽动。对照组3o 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1.5岁,有3例曾有癫痫大发 

作,其余表现为失神发作,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所有患儿均在 癫痫发作后48 h内就诊。 1.2方法 i.2.1治疗方法治疗组先从一种药物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用量,直到完全控制发作,并采用头针治疗,头针选取双侧运动 区下2/5双侧足运感区癫痫刺激点,采用快速针刺术即快速进 针、快速捻转、快速起针,共留针1 h。中间捻针3次,1个月为1 个疗程。要达到满意疗效,需要3个疗程。并给予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加一般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