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齐绍平张婧
摘要:协同创新是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这种
思路和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区域内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
聚集和共生效应的产生。因此,区域协同创新最现实的问
题就是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资
源间的壁垒,建立一种具有正向聚变效应的动力机制。这
一动力机制通过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利益分配、资金投入
和评估监控等得以体现。
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3)2-230-03
作者:齐绍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
士生导师;张婧,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湘
潭,4111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项目(2010ZK3127),湘潭大学
基地开放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
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①。新世纪以来,知识
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多样化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发
展方式不断变革,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区
域协同创新的提出对创新体系提出了一种重构思路,而这个
思路的关键就是需要有可行的动力机制来激发创新主体、要
素和资源的活力。需要的满足是任何人和组织激发和保持活
力的刚性定律,要满足诸多不同创新体的需要,使分散的创新
要素和资源产生聚变效应,就需要有良好的服务模式、利益分
配、资金投入和评估监控来形成动力机制。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源头
1,CAS理论:创新主体协同耦合成为可能。CAS理论,即
复杂适应系统,是ComplexAdaptiveSystems的缩写,由霍兰
提出,指在系统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学习改进自己
的行为,并且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复杂动态系统。其核心思
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该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上
来源于系统内部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强调“用主动性的、活的
主体概念取代完全被动的、死的元素、部分、子系统等概念”。
同时还强调“复杂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与环境之间,反复的、
长期的交互作用,才是发展的动力来源”②。协同创新系统是一
种典型的复杂系统,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
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创新主体之间不
断进行的人才、信息、物资和技术的交换和流动,从而引发协同创新行为的产生。此外,协同创新的主体处于不断变化的外
部环境中,环境的多样性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
可见,区域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区域内企业、高校、政府及
相关机构的相互作用,以自身的目标和需求、资源和优势为标
识聚集,为适应环境而对自己行为规则作出相应的调整。
2,三螺旋理论:创新主体互生共长能够实现。区域协同创
新的动力取决于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双赢或多赢,各主体需要
的满足和共同发展是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动力源。协同创
新动力机制的建立也可以从三螺旋理论中得到启发。20世纪
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
出三螺旋理论。该理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企业与大学的
相互作用,提出三种力量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过程中创
新力量的产生,这三种力量通过交互影响形成相互支撑、共同
生长的三螺旋关系③。区域协同创新主体要素来源于政府、高
校、企业,而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创新
制度环境,将各创新要素进行交互式整合,从理论上为区域协
同创新主体的互生共长提支撑。
3,驱力理论:创新主体“发展渴求”得到满足。驱力理论
(DriveTheories)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
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刺激会引发有
机体的需求满足行为,行为的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内驱力消
失,经过内部消化或消解,内驱力重现。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
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驱力可分为与生俱
来的原始驱力和后期获得、获得性驱力。我们不妨把区域协同
创新的主体作一次拟人化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组织同样适用
于驱力理论。作为区域创新主体的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
构从组织属性上有各自的原始驱力,生产力、利润、文化生长、
知识传播与创新都可视之为需求,且这种多样性的需求具有
极强的互补性。可以预见,如果通过政府组织行为将这种互补
性需求紧密联系在一息,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驱力会及
时得到释放和放大,各个创新主体的需求均会得到不同程度
的满足。同时由于创新主体战略目标的提升,获得性驱力亦会
出现。从类别来讲,我们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的驱力分为知识
驱动、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
二区域协同创新基本条件
1,丰富的技术与智力资源。技术和智力资源包括人的智
力本身的无形资源和承载智力载体的有形资源,它涵盖了信
息、科技、知识、管理、脑力、创意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和科研
机构、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等具研发创新能力的机构和实物。
技术和智力资源的积累是区域协同创新的最基本条件。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整体规模的扩张与调整,230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入了人力资源大国,各类研究机构和企业
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研究成果和智力资
源。选取技术与智力资源集中的区域建立技术工业园区,大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胜关键。如美国
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
城、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北京的中关村等。这些工业园依
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力的推动了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
了区域经济结构,提高了产业技术层次。
2,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十分
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区域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第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区域
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要的资金来源。此外,
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协同创新提供了
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等硬件支持,客观上促进协同创新活动的
开展。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内高校的改革和发
展。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积极投
身于广阔的市场,从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人才培
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
需求。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
济发展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改变了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步
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培
育了具有特色的产业群体,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提升了区域的
整体实力。
3,优良的政策制度环境。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着不可
或缺的作用,但是政府并不是完全的去控制或者直接干预高
校与企业的自主发展。在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政府主要是提
供政策支持系统,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第
一,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者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更加优
惠的税收制度、提供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以及担保
金和一些相关的政策,从法律层面上直接对高新技术产业企
业的融资、技术转化、研究创新的资助等进行规定,同时还有
必要针对政府采购行为制定采购对象倾斜于高新技术产业集
聚区域内企业的政策。第二,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营造健康
有序的开放式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赋予区域内
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地位。以公开、公平、公正为目标,加大对
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完善市场
体系,第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产学研的开展拥有一定
的物质基础。通过政策的优化,促进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开
展。同时,要避免政府支持资金在使用上的盲目,把提高政府
资金的支持效率作为一个资金使用的导向和衡量的标杆。
三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1,服务模式。
第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区域内产业技术联盟是企
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适应市场
竞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的必然选择。组建大型的工程技术中
心,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建立高层次
综合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抢占行业制高点,
培育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影响大的品牌产品,壮
大优势产业群。鼓励通过技术开发中心的建立,积极吸引投
资,提高区域的竞争实力。区域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要通过技术中心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中
小企业的资源,形成集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成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技术资源相互融合,实现区域内企业集群
的协同创新,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
第二,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高科技园区是发展技术创
新的平台和载体。要使产学研基地发挥用,首先要得到政府部
门的支持。因此,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宣传消除高校和
企业参与合作的疑虑,提高二者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
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资
源有效融入到高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的开展离不开信息、资源
的交流与共享,企业和高校要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收集
和发布,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咨询
服务机构在信息咨询、技术培训、金融服务、法律咨询等发面
的作用,使区域内信息交流便捷,传递速度加快,实现协同创
新主体之间信息对称,通过发挥网络平台的整合作用,为科学
园区建设提供技术专业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技术创新平台
的建设需要园区经济的发展,科技园区应立足现有的基础,积
极吸引大企业和项目进园兴业,不断壮大园区经济实力,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园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主导产
业,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的经济发展态势。
第三,联合展开各类科技攻关。区域协同创新,最主要的
是开展科技攻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企业实力,参与市场
竞争的关键内容。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不能闭门造车,需要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科技攻关,
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区域高等科
教资源为协同创新主体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企业通过提供
研究实践基地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紧
跟产业转型和市场规律,围绕国家特别是区域支柱产业和企
业生产中的关键与核心技术问题,通过项目对接、项目招标等
多种形式,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将研究成果转
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不断推动产学研的发展。
第四,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实
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市场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
业。研究机构的成果比较多,研究数量也比较可观,但是其研
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和价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另外,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也使得科研
成果很难转化为企业生产。这就需要发展大学科技园区,以大
学科技园为载体启动、孵化和发展高技术新兴企业。充分发挥
大学和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学生
进入科技产业基地,实现与企业的资源共享,联合建立科技成
果转化基地。根据三螺旋模式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
作用,积极采取鼓励性措施,为协同创新主体合作创造良好的
外部环境,尽快做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通过政
策手段、计划手段和财政手段,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科
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维护协同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有效提高
创新主体联合建立科技转化基地的积极性。
第五,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协同创新的
持久性智力支撑,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能
之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之
一。这就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调整培养人才目标,紧跟市场和
社会的需求,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特殊性有
针对性地设定专业,开设课程,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