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象探究与分析文献综述一、留守儿童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初期,“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出国留学或工作而留着国内的孩子。
当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比较少。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后,相关研究和报道才大幅度增加。
一张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范先佐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有关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方面,能够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的孩子为留守儿童。
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和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则基本没有形成共识。
但是参考相关主流观点,我们认为这个时期对“留守儿童”定义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17岁以下儿童。
这次我们讨论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以进入21世纪以后学界对留守儿童形成的定义来确定研究对象的。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涉及到了经济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够等问题。
赵富才从农民工自身条件出发认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在于农民工本身也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生存问题[1 ]。
他主张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
汤圆圆也从农业比较收益降低的角度阐述了留守儿童产生客观原因[2]。
降低原因在于农民以地谋利,农民经济来源单一,一方面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而一方面农民种植成本却持续升高。
这样就导致大量农民被迫外出。
郝良玉、胡俊生指出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关键是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3]。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其宗旨在于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
虽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都没有真正促动户籍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对留守儿童群体来说,户籍制度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城乡长期的二元分割使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市和乡村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等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户籍制度的改革。
所以,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留守和流动儿童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
我们看到户籍制度已经开始在改革了,但是离真正能够打破这种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留守儿童形成的关键因素就是因为中国僵化的户籍制度政策。
对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加速户籍制度的改革,形成合理的户籍制。
而董士昙、曹延彬对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文章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持续拉大的城乡差距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断层是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重要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体制是农民工子女滞留农村的结构性原因;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范围的劳动力流动,是引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很多学者都认同的。
通过文章对于留守儿童政策产生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诞生初期国家的社会政策并没有进行适当及时的调整,出现了政策断层,等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再进行调整已经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了。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各地教育系统主要对本地区户籍人口中的学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允许外来学龄儿童就读就意味着本地区学龄儿童可以享受的教育资源的减少或者地方财政负担的加重,所以许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和学校都设置了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较高入学门槛:要么交纳高额的借读费,要么办理纷繁复杂的入学手续。
这些措施都导致了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在一起也不能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留在家乡原地。
农民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
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可以用脏、差、累来概括,而且他们并没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居住条件,因此他们没办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生活。
此外,农民工的收入是很低的,因此他们并没有经济条件来支付儿女在城市中的花费。
通过对上面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做一个总结。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先富带后富政策的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比较严重不平衡,从而引发了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僵化不变,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做了比较大的限制,使得儿童不能顺利的随自己的父母变迁到城市中,这是形成留守儿童的关键因素。
流动到城里的劳动力处于弱势地位,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水平比较低,城市教育体系对外来人口的变向歧视等等这些因素,都把留守儿童牢牢束缚住,使得他们不能跟自己的父母团聚。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报告指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岁~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757万,增幅47.73%。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小学(6岁~11岁)和初中(12岁~14岁)阶段儿童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
报告同时指出,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
大龄留守儿童(15岁~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 9.68%。
可见5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针对现状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新变化,政府应该根据这些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政策,避免再产生政策断层的现象。
由于长期跟父母分开,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道路也将比别人坎坷得多。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营养不良,辍学率较高,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而在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面,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研究得出的结果差异性比较大。
在心理问题的研究上,早期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比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最终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焦虑、孤独、抑郁、任性、冷漠、强迫症、偏执、安全依恋、同伴交往能力障碍等。
但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不同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孤独与抑郁。
研究表明,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
杨亚娟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抑郁症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7]。
还有研究显示,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反而强于留守儿童[8],这可能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的交流有效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父母对他们正常人际交往或社交活动的限制等有关;另外还可能与留守儿童其他交流方式(社会支持)的自我补偿有关。
(2)主观幸福感。
大多数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可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情感交流,引起主观幸福感降低[9]。
但有些学者持相反态度,他们认为,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优于出打工的家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应该高于非留守儿童[10]。
(3)社交焦虑。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普遍存在,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方面[11]。
王晓丹等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2]。
但是周宗奎等的研究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由此可见在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面,由于研究的方法,和测量工具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比较大的问题。
除了抑郁问题,主观幸福感问题,社交焦虑问题,留守儿童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
贾婷婷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着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学习成绩欠佳、安全问题等[14]。
留守儿童跟临时监护人生活在一起,一般只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能得到满足,而在思想上得到的教育比较少,这会造成他们的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王坤和刘影春从留守儿童成长和与家庭因素的总结中提出了留守儿童面临着如下问题:情感联系疏离,亲情关爱缺失;责任意识不明确,缺乏有效监护人;缺乏心智关注,情感心理“断乳饥渴”家庭、学校、监护人三方沟通不畅,父母教育监管责任缺位[15]。
因此可见在留守儿童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
杨元松则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用留守儿童自己的日记记录了留守儿童内心渴望关爱,缺乏安全感的这事实以及留守儿童在面对读书和生存这一两难选择时的无助[16]。
表明了留守儿童在生活、情感、教育上的缺失。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是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的群体。
四、关于解决留守儿童的政策建议从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存在,必须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
但是这两方面的改善还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
而面对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和留守儿童都等不起了。
因此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来缓解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
比如,雷万鹏、杨帆关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出的以下5点建议[17]:(1)、要将留守儿童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留守儿童对农村人口的自由迁徙。
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在财政拨款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区域予以倾斜。
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社会化支持网络;(2)、聚焦目标群体,重点关注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3)、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安全和情绪、情感发展问题;(4)、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建构留守儿童关爱的长效机制;(5)、家庭、社区、学校共同配合,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从这5点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策制订中,我们要兼顾长期、中期、短期的改革。
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一些措施来缓解目前的留守儿童问题,搭配科学合理。
在邓继明等人的研究中则提到,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8]:(1)、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2)、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3)、制定亲情陪伴课程培训方案;(4)、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5)、呼吁社会大众关爱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