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

③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 识的不明确的影响。
④从影响的效果上看,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但却是 “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的。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完整经验的一 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将隐性课程界定为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分类
学校制度(班级和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 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 组织形式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德育
什么是校园文化? 1、主体是学生 2、范围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3、层次分为物质(空间层)、组织(制
度层)和精神(心理层)三层。
4、作用机制和特征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 非强制性和持久性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第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 关系等观念形态和优美、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陶冶人
第二、以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生活于其 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 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我的伙伴 中成长
地方
祖国妈妈, 走进大自然 金色的 让家园更
我爱您
秋天 美好
我的一天 健康生活每 我们真棒 快乐的少先
一天
队员
过新年
我们在长大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
1 我上学了
我背上了新书包
我们的校园
新朋友 新伙伴
校园铃声
平安回家
2 祖国妈妈,我爱您
我们的国庆节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3 我的一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我们的共同理想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未来道路我选择
拥抱美好未来
谨向为本书提供照片的单位和个人致谢
思想政治3(必修)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
化影响
3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

2 日益富强的祖

4 学会拒绝
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
3 告别贫困奔小

1 不能忘记的屈辱
2 起来,不愿做奴隶
的人们
3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

4 打开国门 走
向世界
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
1 到周边去看看
2 环球旅行去
3 文化采风
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关于课程的主要结构(《课程学》廖哲勋)
“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学习活动方式组 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实 际、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 (2)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 (3)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1 我的祖国多辽

2 江山多娇
3 祖国的宝岛台

4 祖国江山的保
卫者
第四单元 我们都是中华儿 女
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
六朵花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 恼
1 生活中的快乐
2 拥有好心情
3 尝尝苦滋味
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 中华文化
1 伟大的先人
2 我国的国宝
3 我们的国粹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
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肩负“强基
固本”的文化使命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
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
❖ 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
观点一:肯定 “白板说” 观点二:否定 价值相对
观点三:折衷(理论上合理,实践上必要)
反对开设的理由
1、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容易导 致道德灌输,忽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 等的培养。
2、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就会 出现与一般课程概念相抵触的东西,如 道德教育课的成绩很难评定。
我们的意见是
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开 设,但同时应当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道德课程教与学的方式必须符合道德教育的 特殊实际。
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处理间接道德教育和隐 性课程方面的问题。
二、各科教学与德育
各科教学对德育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 1、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威尔逊的“符号”模式 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 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 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 二、各科教学与德育 三、中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对道德教育来说,学科课程问题有两类: 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 二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他学科课 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及其道德教育影响。
3、活动是有计划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4、活动使学生主动、自愿参与的,是活动过程 的实际参与者。
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
1、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2、活动的德育意义 (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2)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
增强 (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二、活动课程实施
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包括专门德 育课程中隐含的和其他学科中隐含的两类
孕育于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
学校教育体制中的隐性课程(班级和学校教 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 模式、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德育环境中气氛方面的隐性课程
二、隐性课程的改造
学校课程(专门学科、各科课程、隐含 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
(一)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 (从正反两方面 )
(二)活动课程应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三)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杜威认为,有效的学校环境应具备三个 特征,即简化、净化、整合)。
4 德育与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概念
菲利普.W.杰克逊 1968《课堂生活》 1、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群体、
❖ 如果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它的主 要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内容:四个方面,一般按照德目传授 方式:常用讨论、角色扮演
❖ 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
特点何在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学会合理消费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为道德教育提供必 要的工具性的前提。 2、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 道德教育的因素。
要求
首先,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教 学目标之一(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其次,各科课程实施中又要避免片面的 “德化”倾向,而忘记本学科的本职任 务,最好的做法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 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 学生。
3、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必须有 专门的教师,但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课 的教师很难找到。
赞成开设的理由
1、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 内容、教育程序,应当作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来对待。
2、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只能被看作是德育课 程设置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而不应成为 理由。
3、如果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 道德教育可能成为一种“边缘性”学科。
思想道德建设
3、德育的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概念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 课程等,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 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 课程。
特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 的问题,并设法扩大和加深他们已有的兴趣和 生活经验;课程实施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党的基本路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
战略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 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 经验的组织形式。
近代意义的德育课程设置应以1882年法 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
世界范围内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 泛的探讨是在20世纪60-70年代,20世 纪80年代以来又形成一个空前活跃的阶 段。
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和钟姐姐交朋友
我很整洁
我会好好地吃
我自己会整理
看我多精神
4 过新年
新年好
欢欢喜喜过春节
我家大团圆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让诚信伴随着我
1 请你相信我
2 诚信是金
3 社会呼唤诚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