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探究(一)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探究(一)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探究(一)
摘要:失业压力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我国
已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现状,探讨
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失业
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宏观经济重
要风向标之一的就业率和失业率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总体上看呈增长趋势,从2001
年的3.6%到2005年的4.2%,增长了0.8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城镇登记
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4.3%的一个高峰后,2004年、2005年都为4.2%,
比2003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失业压力将是一个长期性的
问题。尽管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但失业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
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在我国总量性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
结构性失业成为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硬核”。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在
我国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认真深入地分析结构性失
业问题,积极寻求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课题。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有关经济学理论已专门研究过。不过,这些理
论一定要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经济学理论指出,
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较为长期变动相联系。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
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就为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
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等
障碍,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就会出现失业,即结构性
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
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
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及结构性失业现状
(一)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
我国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而这样的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这就导致有工作无人做的
“空位”现象。在一些媒体中,经常有高薪诚聘经理、董事、学术带头人
等的各种启事,其年薪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不等。但应聘者却很
少,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所应聘的工作。
(二)有一“技”之长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部分人曾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应有的
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条件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原来需要许多熟练工人进行劳作的工作,几台机器就可
以代替他们完成任务,而他们的这一“技”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
如今的生活需要,甚至毫无用处。并且他们也只有这一“技”,因此,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他们最终变得无“技”可谈。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这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我国农业大多数还未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投入多产
出少,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
劳动力脱离农业,进入城市,想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但他们文化
水平低,信息不灵通,除了卖力气以外,无任何劳动技能,因此,他
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四)高校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怪现象
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却出现大学生就业
难的现象。作为国家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最
不用担心的事情。然而,随着1999年高考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
2003年毕业并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开始逐渐
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客观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