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1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概念,即围绕小麦高产,确定适宜的群体起点,采取一系列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使群体动态向着高产方向发展。实施群体质量栽培,是一项由中产向高产发展并立足高产水平的栽培技术,改传统的数量型栽培向质量型栽培转变,肥料运筹由偏重前期向中后期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该项技术适宜我市中高等肥力和中高等产量水平地区推广应用,尤其是由中高产向高产水平发展的小麦田块应用效果更好,一般每亩可增产小麦30-50公斤。 一、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分为三种类型,即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我市种植的扬麦系统均为春性小麦,主茎叶片11-12张。 小麦的一生经历着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小麦的根、茎、叶、蘖、穗和籽粒等器官就在各生育过程中有序地分化形成和发育,完成一个完整的生育世代。 小麦从种子萌发至新种子成熟,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穗数、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小麦从播种出苗至分蘖越冬):时间从10月下旬到2月上旬。这一时期主要生长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称为营养生长阶段。我市春性品种适期播种,约经7天左右出苗,幼苗进入3叶期麦苗开始分蘖和发生次生根。在冬前,主茎出生5-6片叶,发生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以下,麦苗地上部生长缓慢或停止,进入越冬期。 营养生长阶段是小麦生产中争早苗、全苗、匀苗、壮苗,促进冬前分 2

蘖和发根,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壮秆大穗打基础的时期。 2、营养生殖生长阶段(从返青拔节至孕穗阶段):时间从2月上旬到4月中旬。这一时期是小麦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穗的分化和发育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完成。春性品种小麦通常在4叶期、半冬性品种在5叶期开始幼穗分化。当日平均温度降至3℃以下进入越冬期。到翌年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3℃以上,麦苗明显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温度上升,麦苗同化作用加强,根、茎、叶、蘖的生长量不断增加,幼穗继续分化发育,至拔节期植株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生长中心明显转向麦穗和茎杆;分蘖达高峰值(拔节前15天)并开始向两极分化后,冬前早生低节位分蘖迅速生长向成穗方向发展,春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渐次死亡,幼穗由拔节前的小穗分化为主转向拔节后的小花分化为主。至孕穗期小花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可孕小花数已基本决定。 因此,营养生殖生长阶段是培养合理群体,巩固穗数,形成壮秆,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也是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 3、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至灌浆成熟):时间从4月中旬到6月上旬。小麦抽穗后,麦株开花受精形成籽粒和灌浆成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趋于停止,为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决定结实粒数、籽粒重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是籽粒产量的最终决定期。养根保叶、延长后期绿色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效率,是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 二、小麦的产量形成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其产量计算公式为:亩产量(公斤)=每亩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克)/1000×1000。 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组合数值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当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 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形成: 3

(1)小麦的穗数决定于基本苗数、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主茎一般都能成穗,冬前出生的低位分蘖成穗率较高,春季出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率低。小麦分蘖发生时期与数量、成穗率、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有关。在播种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期及气候条件以及分蘖穗的利用程度,选择适当的基本苗,并在播后加强管理,使麦苗在冬前有效分蘖成穗可靠叶龄期内(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拔节时有效分蘖可靠叶片数+3),达到预期穗数所需的茎蘖数。主茎11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5叶期(11-5-4+3),主茎12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6叶期(12-5-4+3)。 (2)每穗粒数决定于小穗、小花的分化数和它的结实率。小穗分化数由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决定(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的叶龄期为主茎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再加2的叶龄期,例如主茎11叶品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为8叶期),小花分化数由剑叶出生前决定。小花退化大约在抽穗前半个月至抽穗期,已分化的小花60-70%在此期间退化成无效花,尚有部分弱势小花在开花期不能正常受精而败育,因此小麦高产栽培除应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外,还须保证孕穗至开花期有良好的肥水供应,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孕小花数,增加每穗粒数。 (3)粒重主要决定于生育后期。籽粒的灌浆物质来自于抽穗前茎、鞘等器官贮藏物质的运转(三分之一)和开花后光合产物的输送(三分之二)。尤其在高产条件下,后者在灌浆物质中的比重更大。即粒重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生产量及其向籽粒的运输率。在籽粒形成期和灌浆过程中,有良好的肥水与温光条件,供应充足的灌浆物质,是获得较高粒重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麦生育后期的管理中心要注意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将有利于小麦粒重的提高。 三、400公斤小麦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栽培指标 1、产量结构。 4

我市目前小麦单产已达到350公斤的产量水平,实施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产量指标应定位在400公斤的产量水平。根据我市小麦高产经验,400公斤产量结构应达到每亩有效穗32-34万,每穗实粒数33-38粒,千粒重42克以上。 2、群体质量栽培指标。 (1)苗期:7-10天齐苗,每亩基本苗15-18万。切忌盲目增加用种量,造成基本苗太高,降低麦苗素质,影响分蘖发生与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实施。 (2)越冬期(常年12月20日前后):麦苗叶令4.5-5张,单株带蘖1.5个,总茎蘖达到40-45万。 (3)返青期(2月10-15日):主茎叶令6.5-7张,单株分蘖3-4个,亩总茎蘖达到50-60万。高峰苗数不超过65万,高峰苗出现时间约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好。要保持叶令进程与季节进程的同步,充分利用光、热等自然资源,随生长中心转移,苗数稳步下降,积累高产的营养物质,为培育大穗创造条件。 (4)拔节期(3月10-15日):主茎叶令8.1-8.5叶,单株带蘖4个左右,总茎蘖达到60万左右。 (5)抽穗期(4月15-20日):总茎蘖达到35-38万。 四、高产小麦群体质量调控技术 1、优化品种结构,奠定高产基础。选择适应性好、综合抗性强的扬麦13、14号、15、16号、宁麦13、14号等优质中弱筋小麦品种,为夺取小麦高产奠定内在基础。小麦梭条花叶病重发地区要选用抗病品种宁麦13、14号,以减轻病害的危害;选用春性偏强的宁麦13应适当推迟播期,以避免播期过早提前拔节而遭受冻害。 2、适期播种,培育壮苗。为充分利用冬前有限的温光资源,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冬季低温所带来的冻害,我市适宜播期在10月25日至11月初,超稀播的可适当提前播种。适时播种,是一项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的 5

生产措施,可以充分利用冬前较高温度,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的生长,实现早苗早发,壮苗越冬。生产上提倡采用浅旋免耕扩行机械条播的播种方式,创造有利小麦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小麦高产群体动态结构的协调发展。 3、精播减苗,优化群体。降低基本苗,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提高茎蘖成穗率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近年来生产上反复强调的一项关键技术。近年来部分地区小麦基本苗偏高,造成群体郁蔽,病害、冻害、倒伏发生加重。今年秋播要加大群体质量栽培的宣传力度,降低播量,控制基本苗。大面积生产上基本苗控制在16-18万,播量9公斤左右;肥力差、产量低的地区基本苗不得突破20万;高产田、高产栽培示范方基本苗控制在10-12万。通过精播减苗提高播种质量,优化群体起点,贯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实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 4、科学运筹肥料,主攻大穗、大粒。要实现400公斤的小麦产量,一般需亩施纯氮18-20公斤,配合磷钾肥的施用。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5:0.6。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根据分蘖消长规律,重施基肥,满足麦子出苗~越冬阶段对肥料的需求,实现壮苗早发。氮肥基(苗)肥和追肥的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10%左右,拔节孕穗肥分两次施用,其中倒三叶期拔节肥占25-30%,孕穗肥(保花)占15-10%。根据地力及产量水平,增施有机肥及含磷钾的复合肥,培肥地力,逐步减少氮化肥用量,科学运筹,确保高产之需。具体运作如下: (1)全量施足基肥。要求养分齐全、数量充足,每亩施尿素10公斤、高浓度复合肥30-3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 (2)因苗施好平衡肥。越冬前后,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促平衡生长。 (3)普施重施拔节肥。当主茎第一节间定长时(常年在3月15月日前后),亩施尿素10-15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 6

(4)适时施用孕穗肥。当主茎剑叶抽出并开始孕穗时,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 5、应用抗逆应变技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1)立足防灾抗灾,配套田间水系。树立“秋播未动,水系先行”的思想,把麦田水系建设作为秋播质量的关键着子来抓,按照密度、深度、梯度、畅通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和管理麦田水系,有效地提高抗渍能力,达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能灌能排、雨止田干。里下河地区外三沟田头沟、隔水沟、主排沟深度分别达到1.0米、1.2米和1.5米;内三沟线墒、横墒、出水墒分别达到30厘米、40厘米和50厘米(通南高沙土地区标准可相应降低)。 (2)使用生化制剂,调节小麦生长。针对各类气象灾害和小麦生育障碍,选择合适的生化制剂对小麦的生育进程进行化学调控,可以使作物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生理变化,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提高群体质量,改善作物的品质,最终增加农作物的经济产量。我市生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播前用春泉小麦拌种剂拌种,矮化增蘖、控旺促壮、预防倒伏。每8公斤小麦用春泉小麦拌种剂20克16克对水400克喷雾拌匀,待药液吸干后播种,可有效地解决增蘖促壮、防旱防冻、防病防倒的问题。二是未用小麦拌种剂拌种的,可在小麦3-4叶期及返青拔节期叶面喷施矮壮丰,每亩40克对水50公斤喷雾,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预防后期倒伏。或在小麦3-4叶期叶面喷施多效唑,亩用15%多效唑30-40克,对水50公斤喷雾,增蘖促壮防旺长,提高抗寒抗冻能力。三是后期应用春泉高效液肥,促进增粒增重。春泉高效液肥既含有营养元素,又含植物生长调节剂,还配有促进吸收利用的增效剂。结合后期“两防一喷”实行肥药混喷,防病虫、防早衰、防高温逼熟。 (3)控制有害生物,确保健壮生长。随着小麦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田间环境的不断变化,麦田杂草和病虫发生与过去有较大变化。例如麦田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等基数增加,日本看麦娘、网草、硬草、棒头草、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