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总第147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No.5,2008TotalNo.147
谈《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范少琳(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在《诗经》婚恋诗中,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泉。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先民的水生殖崇拜观念、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及礼仪制度等有关,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韵.[关键词]诗经,婚恋诗f水,意泉[中图分类法]1222.2[文献标识码3A【文章编号]1003--612112008)05--0018--03
《诗经》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国风》中的那些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当我们沉浸于黄河文明最原初的情歌中时,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水有关。诗人们或以水起兴,或以水为喻,或干脆把男女恋情放在水滨泽畔来展开.在这里水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水气淋漓的情感境界。那么,《诗经》婚恋诗中水这一意象究竟有何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我认为除了表现男女相会于河边的欢快、愉悦的感情外(这类诗为数不多,如郑风的《溱洧》和《褰裳》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离别相思之痛苦水边往往是恋人相会、分别的场所,《邮风·桑中》就写出了这幽会之后洪水边的无奈别离:。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河水就成了最易触动离别相思情怀的意象,而当恋人们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时,又总会不由自主地来到河边,借流水寄托自己的绵绵情恩和无以排遣的忧愁。《周南·汝坟》写一女子在汝水边砍柴时,思念她远行的丈夫:“遵彼汝坟,伐其僚枚。未见君子,怒如调饥.”‘陈风·泽陂>写一男子思念在菏塘边遇见一位美丽的姑娘t“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郎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冕彼两髦,实维我仪.”则以河水的动荡不定暗示内心情感的强烈,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邶风·匏有苦叶》写一个女子在河边思念、等待所爱的人:。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々弭济盈。有意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印否.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可见,河水既是触发情思的意象.也是抒发相思之苦的主要意象。《诗经)婚恋诗中还有一类诗——弃妇诗。在这类诗中,水也是触发情思、抒发情感的意象,但这里更多的是悔恨和怨愤.<召南·江有汜》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丈大另有新欢之后,面对滔滔江水发抒了内心极度的哀怨悲愤:。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卫风·氓》中的弃妇在被弃回家经过洪水时,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作反比,倾述自己的悔恨和优伤。这悠悠流水曾是他们恋爱、结婚的见证,如今,丈夫却违背誓言抛弃了她,触景生情,怎不令人徒增伤感和怨恨?二、隔河相望之怅惘《诗经》中婚恋诗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心有所仪,而又悦之无因,近之元途,因而内心元限伤感、怅惘的诗。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男子追求女子的诗中.当男子热恋、追求自己心仪的姑娘时,河水往往成为男女之间的阻隔,成为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意象。《周南·汉广》就是以江汉难以渡过为比.抒写了男子爱慕女子。而又不能如愿以偿的惆怅、苦闷:“南有乔木,不可休思f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在《秦风·蒹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t“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迦涸从之,道阻且长,翅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主人公所追求的佳人,由于隔着河水,宛若天仙般飘忽不定。诗人上下左右,不断求索而不得。在这“秋水伊人”的意象中,我们能体会到主人公那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可谓。夫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之。蚍13这种情感在《周南·关雎》里表现得直露无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恩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由此可见.《诗经》婚恋诗中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象.它既象征着男女之情,爱慕、思念、渴望、追求。也象征着对男女之情的阻隔、约束.这种水原型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先民无数次对水的感悟转化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叽。]就像荣格所说的:“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
[收稿日期]2007一05一09[作者简介]范少琳(1964--),女,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一18— 万方数据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浸淌。巩3]这种“在水一方”式的爱情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呈现,脉脉不绝:“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遂君行,缠绵亦如之.”(李白《自代内作))“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自居易《长相思》)“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王国维《红豆词》其三)为什么《诗经》中会有那么多的婚恋诗与水有关?《诗经》婚恋诗中的这种水原型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这首先与我们的祖先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人类的早期文化多依河流而起。据考证,每一个民族的繁衍。都是河流滋养哺育的结果,同时河流也是孕育生发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町钉同样,中华民族的发祥也缘于长江、黄河,尤其是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和文明的摇篮。我们的祖先世代依河而居,河流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两岸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就有六七十首之多.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个,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之外,还有洪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汾水、漆水、沮水、泷水、洽水、杜水、丰水、泮水等等。【5¨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水边的爱情”的咏叹乃现实使然。同时,水这一物质与爱情在品质上也有某种相通之处.柔情似水之细腻婉转,涓涓流淌,不绝如屡。“忆君心似西江承,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不正揭示了水的这一无可替代的特征吗?当然,仅仅从以上两方面来说明《诗经》婚恋诗中水意象形成的原因,未免太简单化、表面化,在这表象后面还蕴涵着深沉复杂的文化内涵。首先。这与先民的水生殖崇拜观念有关。“水崇拜的原始内涵是与早期人类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要求分不开的。”re]在原始人眼里,水具有滋养万物的神奇力量。是生命力的象征。水能促使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也能使人生育繁殖。水是生命的源泉。《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国语·晋语》说:“昔少帝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些古老的水生神话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水能创造生命的认知心理。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这种水生殖崇拜的观念在世界很多民族中存在,印度典籍《梨俱吠陀》中的‘水胎歌)唱道:。在天、地、神和阿惨罗之前,水最初怀着什么样的胚胎,在那胎中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诸神.水最初确实怀着胚胎。其中集聚着宇宙间的一切天神.”我国彝族典籍‘六祖史诗)说:。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水生天地万物、水生人”.而在古人看来。男女恋爱、婚配的主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繁衍子孙,‘礼记·哀公问)记载t。(婚姻)合两性之好.以继先圣之后.”大昏万世之嗣也.”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更需要大量繁衍人口.于是,男女情事自然就多发生于“生命之源”的水边,于是,。在水一方”的歌唱开始回响在大河的两岸.其次,这也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关.上古有“会男女”的奇特风俗.《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会男女”就是让还未成家的青年男女自由相会、婚配.而“会男女”的场合往往在水滨泽泮,诸如楚国的云梦泽、汉水之滨,卫地的桑问濮上、淇水岸边,郑国的溱、洧。《初学记》卷五引《五经通义》说z。郑国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郑风·溱洧》就表现了这一风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蔺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舒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阳春三月,万物勃发,青年男女在河边欢会,互赠信物。以成百年之好,而河水就是这爱情婚姻的见证.程俊英先生认为《郑风·溱洧》是“描写三月上已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两旁游春的诗”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趁此机会相聚相乐.互表衷情的热闹场面.呱钉上巳节临河祓楔也是上古就有的风俗,它和先民的水崇拜观念有关。《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t“当此盛流之时,士与女众方执麓,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除拂不祥。”《后汉书·礼仪志’注。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人絮.”应劭《风俗通义》载:“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楔,洁也,故予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析介祉(大福)也。”古人相信,水是至沽之物,能驱邪免灾,救治疾病,拂絮就是在水边洗浴以祓除不洁与疾病。水又是至灵之物,是生命力的象征,水能促进美满婚姻。赐子降福。故临水祓楔又有乞子的意味。《汉书·外戚传'载:“武帝即位,数年无子。平阳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汉书》注引孟康之言:“祓。除,于霸上白祓除.今二月上巳祓楔也。”可见。上巳节不仅有男女相会求偶的风俗。更有乞子祈福的宗教意味,而两者都含蕴着我们的先民对美好爱情、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与当时礼仪制度有关。<诗经》时代,以实践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礼乐文化已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男女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受到礼的约束.《礼记·坊记)明确指出:“夫礼防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无别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艺麻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