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贸易关系_竞争或互补_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

中印贸易关系_竞争或互补_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区域国别市场

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成蓉程惠芳摘要:中国和印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按照HS1996分类的商品贸易和EBOPS分类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分析了两国的贸易结构,并计算了两国的贸易竞争力、互补性和相似性指数,探讨了两国在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商品贸易结构优于印度,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优于中国,两国在不同的商品类型及服务产业上体现出竞争与互补并存的特征,因此两国应加强合作,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关键词: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贸易结构;竞争性;互补性

一、引言2010年1月1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印度商工部部长夏尔玛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印度共和国商工部联合经济工作组关于扩大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为中印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和印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2000-2009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额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1201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9%,印度从424亿美元增加到176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4%,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为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则从2000年的304.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71.1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印度从162.68亿美元增加到1042.1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06%,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为14.76%。与此同此,中印双边贸易增长也非常迅速,贸易额从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33.8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8.4%。到2009年,中国已成为印度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市场,印度则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处于第十三位的进口来源市场,双方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究竟如何?是竞争抑或互补?国内外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出口技术含量变动与贸易发展方式”项目编号(10JDQY03YB)。成蓉: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310023电子信箱:chengrong333@zstu.edu.cn;程惠芳: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85《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区域国别市场

和分析。部分学者认为中印两国间的贸易以竞争为主要特征。如朱前(2005)、王永利(2004)、谭晶荣(2004)、陈晓艳(2006)等从制成品、纺织品、矿产品、农产品等方面分析了中印之间的贸易,认为基于要素禀赋的相似性,两国在相关产品的贸易中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性;蔡春林(2008)也认为中印贸易之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两国在贸易中以互补性为主要特征,贸易合作有非常大的前景。如:徐菲(2005)认为两国经贸关系存在非常强的互补性,且经济全球化为两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叶德利(2005)认为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良好发展阶段,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在许多领域拥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万广华(2008)则认为印度在第三方市场,尤其是服装、纺织品和皮革等部门面临来自中国的严峻竞争,但中印之间的贸易增长具有一定潜力。现有文献集中讨论了中印在商品贸易领域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但对服务贸易则没有涉及。本文从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角度,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互补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对中印贸易关系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全视角分析,以全面反映中印贸易关系的特点,促进中印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数据来源和分类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http://comtrade.un.org)及服务贸易(http://unstats.un.org)统计数据库。商品贸易选取H.S.1996编码01-18类、共92章商品的进出口数据,并结合贸易商品的要素特征,将所有商品分为四大类(如表1所示)。服务贸易根据联合国2002年颁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分为11个大类: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政府服务。表1商品贸易结构分类

产品分类自然资源密集型(A)非熟练劳动密集型(B)资本密集型(C)人力资本密集型(D)主要包括的HS1996分类第01、02、03、04、05、09、10、14、15类第07、08、11、12、13类第06、17类第16、18类产品类别动物产品(01);植物产品(02);动植物油脂(03);食品饮料烟酒及醋(04);矿产品(05);木及木制品(09);纤维纸制品(10);珠宝、贵金属及制品(14);贱金属及其制品(15)

塑料橡胶及其制品(07);皮毛制品(08);纺织品(11);鞋帽及配饰(12);矿产材料、陶瓷、玻璃(13)

化学工业产品(06);运输工具(17)机电产品(16);医疗仪器、钟表、乐器(18)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商品贸易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9年,服务贸易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8年。

三、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体现了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优势的部门分布。(一)商品贸易结构2000-2009年,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从商品类别上看,--86《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区域国别市场

2009年,前五类产品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74%,依次为机电产品(第16类)、纺织品(第11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15类)、运输工具(第17类)和化学工业及产品(第6类),其中机电产品占到了当年出口的44.69%,比2000年增长了15.44%,纺织品所占份额为13.43%,下降了6.38%,其他三类产品的份额变化不大,占5%左右。从商品结构上看,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占比显著上升,从32.67%增加到48.23%,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逐年下降,从32.44%下降为22.39%,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则分别从19.15%和6.91%下降和上升至13.71%和8%。印度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不如中国明显。2009年,前五类产品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67.5%,依次为珠宝、贵金属及制品(第14类)、矿产品(第5类)、纺织品(第11类)、化学工业及产品(第6类)和机电产品(第16类),其中珠宝、贵金属及制品是印度出口的主导产品,占当年总出口的18.44%,与2000年相比较没有明显变化,但所占份额在2008年曾下降到11.09%,矿产品占比为17.47%,上升了12.02%,纺织品占比为12.45%,下降了13.92%,化学工业及产品和机电产品的份额则变化不大,均占9.5%左右。从商品结构上看,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是印度最主要的出口产品类型,占到出口额的半壁江山,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所占份额从30.58%下降到15.16%,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均略有上升,分别从3.81%和6.3%变化到7.02%和10.24%。可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印出口中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反映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两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较印度表现出更高级、更高技术和资本含量的特征,体现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已成为其出口主导产品,而印度则仍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二)服务贸易结构从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来看,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三大出口部门,2008年三部门出口占总出口的85.38%,其中旅游服务在2000年占53.34%,其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为27.76%,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比重持续上升,分别由12.06%和25.18%变化至26.11%和31.51%;其他服务项目在2008年除建筑服务的比重为7.02%外,所占比重均小于5%。相比较于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是印度最主要的出口项目,从2001年开始所占份额均高于40%,2008年达到47.05%;此外,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旅游也是印度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部门,出口份额在2008年分别占到20.91%、11.35%和11.07%,其中的其他商业服务增长快速,增幅为18.86%,旅游服务比重持续下降,降幅为10.15%,运输服务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服务项目所占的比重在2008年均小于5%,且其他政府服务下降幅度达到了28.46%。总体来看,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且在总量上中国超过了印度,但发展领域有所不同,印度在结构上优于中国,中国的服务出口主要依托如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印度除了发展这些传统产业外,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这样的新兴产业也快速增长,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87《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区域国别市场

四、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一)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一国某产品(或服务)净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它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公式如下:

TCai=

Xai-MaiXai+Mai

(1)

其中,TCai表示i国a产品(或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ai、Mai分别表示i国a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指标值介于(-1,+1)区间内。两国在商品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都不是很强,但中国的竞争力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0,呈一定的竞争优势,且有微弱上升趋势;印度的竞争力指数则小于0,呈竞争劣势,且劣势有所扩大,表明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且以自然资源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表2显示了2009年中印商品贸易中竞争力指数前五位的出口部门及其变化。从商品类别上看,中国2009年竞争力排前五位的部门分别为鞋帽及配饰(第12类)、纺织品(第11类)、矿产材料、陶瓷、玻璃(第13类)、皮毛制品(第8类)和食品饮料烟酒及醋(第4类),优势部门仍主要体现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印度为动物产品(第1类)、鞋帽及配饰(第12类)、纺织品(第11类)、植物产品(第2类)和矿产材料、陶瓷、玻璃(第13类),其中有三个部门与中国是重合的,说明中印作为发展中国家,基于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表现出相似的状况。从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和印度的竞争优势仍集中体现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中国的竞争力指数从0.45增加到0.64,优势增强,印度则从0.74减小到0.61,优势减弱;此外,中国在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指数由负转正,竞争力得以提升,印度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尤其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其劣势最明显的一类产品;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的劣势地位有所扩大,印度则无明显变化。在服务贸易领域,情况恰好相反,样本区间内中国的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呈竞争劣势,但劣势略有减小,印度则大于0,呈竞争优势,且优势迅速提升,已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表3显示了2008年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前五位的行业及其变化。2008年中国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部门依次为建筑、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游、通讯,其中建筑服务的竞争力指数从-0.25变为0.41,竞争力有较明显的提升,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的竞争力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与印度相比较差距仍然较大,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竞争力指数由负变正,竞争力水平有所提高,其他商业服务和旅游是我国传统的优势行业,竞争力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大于0.1,通讯行业的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其竞争力指数在部分年份大于0,部分年份小于0。印度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部门依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个人娱乐和文化服务、保险、旅游、金融、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印度的传统优势行业,也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竞争--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