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合同法
“诚信原则”违反不
得
典型案例:合同法“诚信原则”违反不得
黄沙涨价引发纠纷
2001年,某建筑公司(下称建筑公司)因建造两栋大楼急需黄沙,遂于 9
月10日与某建筑材料公司(下称材料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约定建筑公 司购
买材料公司黄沙30车,每吨价300元,合同订立一个月以后,由材料公司 送货,货
到付款。没想到合同订立后,黄沙的市场价却从每吨 300元涨到350
元,材料公司经理见状觉得按原价供货吃亏,不愿如数供货。遂于 10月12日
给建筑公司去电话,提出因货源紧张要求少供货,建筑公司当然不肯。李某遂 次日
安排二辆(其中一辆是借用外单位车)130”型货车装沙(每车装载2吨),送 到建
筑公司,并要求以后均以“ 130”型车为标准计算交货数量。建筑公司提出材 料公
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尽管合同规定交货数量为 30车,但应以“东风牌”大
卡车作为计算标准,每车装载 4吨,共120吨。为此,建筑公司遂向法院起 诉,认
为材料公司已构成故意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材料公司则提出,双方 对交货数量
的计算标准发生重大误解,因此应当撤销该合同。
130”车型能作为计量标准吗?
关于本案中材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存在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材料公司认为自己并未构成违约,因为合同规定,材料公司 应交
付30车黄沙,但没有说明以什么车型装载,材料公司以“ 130”型车为计量 标准,
也是符合合同规定的,当然建筑公司对此产生了误解,但对这种误解的 产生,建筑
公司也是有责任的,不能都由材料公司负责。
第二种观点:建筑材料公司认为,材料公司已构成违约,因为尽管合同对
计算标准规定不清,但根据当地交易习惯,一般人理解 30车黄沙是指用“东风
牌”大卡车运载。材料公司之所以要用“ 130”型车送货,是因为不想按合同供货,
而根本上是想减少交货数量。因此材料公司已经构成违约。
第三种观点认为:尽管合同对交货数量的计算标准规定得不清楚,但依据
本案的客观情况,以及诚实信用原则,材料公司不应当以“ 130”型货车送货,否
则,明显有悖于诚信原则,应当承担责任。
由于合同本身对30车黄沙究竟是用什么型号的车装载约定得不清楚,而两 种车
辆的载重数量又相差一倍之巨。因此究竟应该以何种标准计算交货数量,
130”车型能否作为计量标准,自然也就成为本案争议的一个焦点了。
“重大误解”还是诚信缺失?
在这个案件中,围绕“ 130”车型能否作为计量标准这个焦点,实际上有两个关
键问题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双方是否构成重大误解;二是材料公司是否缺失诚 实。
首先,我认为本案不构成重大误解,原因在于:对建筑公司来说,并未真正 发生
认识上的错误。他们的“ 30车就是指以‘东风牌’大卡车装载的30车”的认 识,
是符合当地交易习惯的;对于材料公司来说,实际上也未真正发生认识上 的错误。
作为专门生产黄沙并经常给他人送货的企业,在过去的业务中一般也 都是习惯以
“东风牌”大卡车为“车”的计算标准的。为什么唯独这次给建筑公司送 货时却要
特别从外单位借“ 130”型卡车来使用呢?显然,材料公司并没有发生误 解,而只
是因为想减少供货,故意使用“130”型车供货。
其次,我认为材料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从本案来看,按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材料公司在合同未明确规定 30车黄沙
计量标准的情况下,应当按诚实信用原则考虑合理的计量标准。换言之,材料 公司
应当想到,作为一个诚实的、守信用的商人,在此情况下应当以何种标准 来交货。
而在本案中,材料公司显然不是按照一个诚实、守信的商人的标准来 做的。一方
面,材料公司在订约以后,鉴于黄沙价格已经上涨,曾要求建筑公 司减少供货数
量,当此要求被拒绝以后,为了达到减少交货数量的目的,便又 以合同没有规定明
确的计算标准为由,以“130”型货车送货。另一方面,材料公 司明知按当地的交易
习惯,以车为计量单位的“车”的含义通常是指“东风牌”大卡 车,自己过往的交
易习惯也是以“东风牌”大卡车为“车”的计量单位,只是为了达 到少交货,又不
致于被建筑公司抓住违约把柄的目的,才以“ 130”车为计量单 位,这种行为显然
是与诚信原则相背离的。
结案反思:
准确理解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伦理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也可以说它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了 最基
本的商业道德。在合同法中这一原则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并且为许多学者 称为债
(合同)法中的最高规则或“帝王规则”。
以这个规则对照本案,其判决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车”的计量标准应该是“东
风牌”大卡车。但有意义的并不仅仅在于判决本身,更在于人们对诚实信用原则 准
确、完整地理解:当事人不仅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且 在法律
和合同规定的义务不明确或不完全的情况下,还应当依据诚实信用所产 生的附随义
务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就是说,诚实信用原则除了具有规范当事 人行为的机能,
还具有指导解释法律或合同条文的“规定欠缺之补正”机能,当 合同存有漏洞时,
诚信原则所衍生的附随义务就应该发挥作用。
我国《合同法》第61条还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 酬、
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 充协议的
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第125条规定了诚信原则作为 解释合同条
款,确定合同条款真实意思的指导规则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 合同法肯定了诚
信原则作为履行合同的基本原则,并将交易习惯、诚信原则作 为解释合同、补充合
同漏洞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