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论述艺术与美的关系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人类“基本需要”的诸多层级中,审美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从主观层面上讲,审美是不带动功利意识的,它只追求精神的愉悦,但是,从客观层面上讲,审美隐含着重大的功利性,它净化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感情,于不知不觉间推动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使这行为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审美的精神需求空前高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切文明社会的教育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艺术和美的产生、发展、创造,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都有其规律性。 艺术与美的关系,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从古到今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我们以西方为例子,谈一谈西方美学与西方艺术的关系。 在古代, 人们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艺术中不仅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等,而且包括种菜、做鞋、钉马掌等等。1746年,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布托提出“美的艺术”,用美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因为美而属于艺术范畴,种菜、做鞋、钉马掌等等因为不美而属于非艺术的范畴。 此后, 人们的认识虽然仍有差别,但是,美是艺术不可缺少的属性之一,则是没有争议的。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包括艺术现象在内的事实现象,是人类社会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动力结构链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莱辛的理论概括最为彻底,他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丑是一种违反我们对 — 2 —
秩序与和谐的爱好的东西,简言之,是美的反面:“如果某一单独部分不妥帖,它就会破坏由许多部分造成美的那种效果,但是对象还不因此就显得丑。丑要有许多部分都不妥帖,而这些部分也要是一眼就可看遍的,才能使我们感到美所引起的那种感觉的反面。”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是完全不能表现丑的事物,因为丑是不能够变成为美或其他东西。 不过,莱辛所论述的还只是现实的丑而不是艺术丑。现实事物的丑,没有上升到审美范畴,只是现实中的缺陷。艺术丑不同于自然或生活中的丑。这种丑在美学中是一个积极的范畴。 美学中的丑范畴:现实的丑升华为艺术中的丑,就成为一种美。文学艺术中一些丑陋、却可爱的形象。荷马《伊利亚特》中的特尔什提斯,画中一些人们不大喜欢的动物(蛇、狼、鹰等)。戏剧中的丑角。在中西方戏剧中大量存在。不仅存在于喜剧中,也存在于悲剧中。这些丑角在现实中有些是恶人,例如依阿古、高俅、赵高等,也被称为反角;有些是中性的,例如蒋干等;有些则是善良的,例如徐九京、敲钟人等。所有丑角在艺术上都是美的。这就是审美范畴中丑的内涵。 莱辛第一次用比较的方法,深入论述了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功能及其之间的界限,揭示了这些艺术门类自身的性质和一些表现规律。不仅对于西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艺术批评史,都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莱辛也第一次明确论述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提出了造型艺术表现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这个观点对于大部分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来说,基本是正确的。 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造型艺术中表现丑的对象也开始出现。这些对于莱辛的观念是一个挑战。大艺术家罗丹的著名作品《欧米埃尔》,就是表现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的形象。这个作品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非常丑陋、恶心,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西方现代派的流派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属于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反对艺术中的美。传统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典雅与和谐的美。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少女》后,有一句经典的格言:“让优美灭绝吧!”这句艺术史上最勇敢最具挑战 — 3 —
性的格言,概括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本质特征。所有的现代派,不管有怎样的对立与差别,都信奉这句格言,其作品也确实实践了这句格言。 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最杰出,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风格多样,但是最具代表的是立本主义,他是立本主义的创造者。立体主义是对传统艺术中形体表现的彻底否定。立体主义主张绘画中的物体由立体方本,进而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菱形构成。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开山之作,也是毕加索迈向现代派艺术的重要里程碑,甚至可以说,它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真正起点。因为在这幅作品中,人们不再关心“描绘什么”,而关心“怎样描绘”。亚威农大街是巴塞罗那的红灯区,那里妓院林立。人们对这幅画的兴趣,不在于内容,不在于五个裸女的表现。五个裸女究竟是不是妓女,而在于形式,在于五个裸女的表现。五个裸女都是由几何形体构成,带有明显的边线。 《三个乐师》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所有的人物都由几何形体构成,没有明暗,没有透视,画面中的三个人物,他们好像戴着面罩,有几分滑稽,几分神秘。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三个舞蹈者》中,人的各个部分全都被搞乱了,最前面的那个舞蹈者,胸是正面的,高耸的乳房是向右面的,而脸是向左面的。一只脚是向下面的,另一只脚是向后面的。奇怪的是脸上已经有了两只眼睛,在胸前还有一中眼。左侧那个舞蹈者,露齿狞笑,动作轻盈。右侧的舞蹈者似乎有左右两张脸。此外,还有《镜前少女》《格尔尼卡》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没有什么美可言的,这些作品都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写实,反审美而不反艺术的流派还有:维也纳分离派,未来派,抽象派,巴黎画派,照相写实派。例如,法国马蒂斯的《蓝色裸妇》《红色的和谐》,德国蒙克的《呼嚎》《圣母玛丽亚》,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等等。 还有一些西方现代派,不仅反写实,反审美,而且反艺术。换句话说,它们与传统艺术的斗争是在艺术范围外进行的。斗争的双方,有一方是艺术,而另一方是非艺术。他们主张艺术与生活没 — 4 —
有界限,艺术与非艺术也是没有界限的。这些艺术流派有:达达艺术,波普艺术,集合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极少主义,偶发艺术等等。例如,达达派杜桑的《走下楼梯的裸女》《泉》《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其中《泉》是杜桑的第一作品,最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泉》是一个男厕所的小便池,这是对传统美术的蔑视和否定。他说得十分清楚:“我把小便池丢到人们面前,是对传统美的挑战。”在他看来,到处都有艺术,艺术品不一定要自己去创造,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现成品”或“捡得物”,只要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也可成为艺术品。 这样,我们也必须勇敢地思考传统艺术理论,重新思考艺术与美的关系。我们的选择,只有两个: 要么,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派是非艺术。如果这样,我们就要承认,西方20世纪以来,既没有艺术,也没有艺术家,基本是一片空白。我想,这个结论是十分荒唐的。 要么,我们承认,美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我们能作的唯一选择。美仅仅是某些艺术的特征,而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 其实,把美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不但不能说明现代派作品,就是对于传统的艺术作品来说,也不是完全适用的。卡拉瓦乔与伦勃朗都主张,在艺术作品中,为了真,可以牺牲美。在他们的作品中,没有古典主义的优雅和谐,而往往有衣衫褴褛的丑陋。 美是人的生命、人格、力量和理想的感情表现.与这种美学思想相联系的艺术观,既不把艺术看作对自然的摹仿,也不把它视为对世界的认识,而是把艺术如实地看做价值、价值理想和情感的形象建构,属于创造的领域, 人和人的生活世界是它的根基,也是它的归宿.艺术和美是一面镜子,它鉴照的是人的形象,人又从这吸取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如此“自我反溃、自我推动”的动力结构是何等地巧妙如神. (一) 历史上,人们之所以能区分 “技艺”(Arts)和“艺术”(Fine Arts),就是把后者定义为求(优)美(beauty,harmory)的技艺。或者说,通过以美、和谐为后者的原则的形式把后者从前者那里区分 — 5 —
开来。这个原则的制定,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审美需求的自觉。因为美,和谐主要是精神感受,其判断标准也是人的情感判断力,而主要的不是实用判断力----功利的,物质的判断力。 伴随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的支配能力的增强,也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类生存能力—存活能力的增强和人类组织的社会性的发展,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从技艺里面分工出来,更主要地满足人类的社会性需求---精神/心理的需求。也就更主要地不成为能带来实际功用效果的技艺,而成为满足间接功利的精神性活动,主要给人提供精神性愉悦。比如,舞蹈,观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其价值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在于它保留了云南少数民族居民的原生存在方式。这种记录功能,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而只有精神价值、人类学的价值的。(人们对原生性的关注其实已经带有哲学性了。真正的艺术家多半贫穷,这是很显然的。当然,成功商业化了的也有,像大富人范增。) (二) 现代社会,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随着人的生存状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际关系的淡薄,道德的滑坡和堕落)的恶化,人们认为优美和谐已经不能成为人存在的根本标志,标志应该是荒诞,是碎片,是撕裂,分裂感。是不被重视化,是复制时代人的尊严、意义的被消解。艺术家认为这才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人类的普遍的、真实的存在状态;无论中外,艺术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状态表现出来。为此他们本能地使用了很多手法,从题材到技巧,不惜矫枉过正,失去一部分观众(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抽象化派,立体主义,等等),也要追求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如实表达。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大概这可以被看成艺术的本性! 审美意识的转变根源于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识的转变。但是艺术不会去探求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求因果是哲学的事,艺术的本性只是表现、展放、揭示------像海子〈重建家园〉里所认为的那样的:“生活不用洞察/大地自己呈现自身”----而且是如实地表现;做不到如实,作者就感到自己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 (三)所以,艺术当然没有终结,艺术也必然不会终结,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存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