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意义 (2)一、规划背景 (2)二、规划意义 (3)三、项目规划依据 (5)第二章规划区范围及基本情况 (6)一、规划范围 (6)二、基本情况 (6)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建设原则 (8)三、总体目标 (9)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 (10)一、园区性质、功能定位 (10)二、建设标准 (11)三、区域布局 (12)第五章建设重点及规划布局 (13)一、建设重点 (13)二、规划布局 (13)第六章重点项目 (16)一、综合功能区 (16)二、核心示范园 (18)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2)一、资金估算 (22)二、资金筹措 (23)第八章效益分析 (23)一、社会效益 (23)二、生态效益 (24)第九章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25)一、组织管理 (25)二、运行机制 (25)第十章保障措施 (26)附表 (28)附表1 **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投资估算表 (28)附表2 **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分年度投资计划表 (28)附图 (28)附图1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位置图 (28)附图2 **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平面布局示意图 (28)前言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总体规划,以及海东地委、行署关于“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县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计划在**县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实现多环节、多渠道增值,形成机制先进、结构合理、节约循环、高效运行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发土地资源,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项目区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区独特的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在**县建立一个集蔬菜、花卉、种苗、瓜果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种苗引进繁育,奶牛、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物流、农业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科普教育、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园区。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意义一、规划背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同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充分利用高原农牧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加快油菜、马铃薯、蔬菜、制种、养殖等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农畜产品品牌,改善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效益”。

在此基础上,海东行署提出了以农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构建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发展设想。

**县地处青海省“东大门”,109国道、兰西铁路、高速公路横贯而过,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确立了在产业发展上,继续把马铃薯和油料两大优势产业做强的基础上,努力壮大玉米、亚麻、蔬菜和果品四大特色产业。

同时,借助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发展各类制种业。

在区域发展上,湟水河流域以精细蔬菜和优质果品为主导品种,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黄河流域以马铃薯套玉米、核桃套线椒为主要模式,继续发展立体农业;在浅山地区以地膜马铃薯和地膜玉米为主推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脑山地区以优质油菜和马铃薯制种为主导作物,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

但是,也还存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附加值,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根据**县自然经济、环境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确立了在**县建立以农业新品种研发、生产、示范、推广与农业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部署和方案,该园的建成必将成为整个海东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县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二、规划意义(一)示范园建设是推进新阶段我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机配套率不高,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民科技素质依然低,良种良法不普及,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少等。

加速农业由依靠资源为主的数量型向依靠技术为主的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现代农业示范园根据我县农业发展需要,引进应用高新技术与先进技术,并通过产业联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以高新与先进技术为依托提升传统产业,开创新兴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县农业逐步摆脱低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寻求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推动我县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行动。

(二)示范园建设是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已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紧迫课题。

因此,以示范园为中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全面渗透农业,实施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措施。

近年来,我县农产品生产日趋丰富,但由于质量和安全性低,没有形成特色品牌,竞争能力差,示范园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农产品新品种繁育、生产技术等的全过程创新,优化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示范园建设是提高我县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模式,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土地、生物等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业生产效益低。

因此,采取产学研结合、科技型企业运作,以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主线,建立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有效地整合我县现有农业资源,优化组合各种资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

(四)示范园建设是现代技术集中显示和示范带动的重要途径。

**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根据聚集优势要素,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选择交通发达、代表性强和基础较好的产业发展基地与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技术密集、设施先进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集中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组装集成创新管理体制,能进一步推进**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更快促进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达到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目的。

三、项目规划依据1、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2、青海省种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3、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4、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5、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08—2010年)6、海东地区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7、**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第二章规划区范围及基本情况一、规划范围**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在川口镇驼铃村,马场垣乡团结村、金星村、翠泉村、香水村、马聚垣村为主的川水地区建设,总面积是26271.6亩,农业用地面积约20153亩。

规划区内有行政村6个、4488户、20901人。

二、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规划区位于**县东部,北隔湟水河与甘肃省红古区相望。

靠近109国道,兰青铁路、兰青高速公路、川总公路横穿而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气候条件:规划区为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农业区之一,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太阳辐射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作物生长季(4—9月份)辐射量为73.7—8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8.2℃,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3312℃,≥5℃的积温3200℃,年平均降水量350—455毫米左右,优越的光、水、气、热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冬小麦、各类蔬菜、瓜果等农作物,是闻名全省的瓜果之乡。

——水文条件:与湟水河毗邻,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

——土壤条件:规划区大部分耕地土层深厚,以中性为主,耕性良好,但有机质含量不够丰富,大多为1—3%,肥力中等。

2、社会经济规划区内有6个行政村总人口 20901 人,有汉、回两个民族。

自然景色独特诱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是青海省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素有“瓜果蔬菜之乡”的美誉。

区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6522.7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612.7万元,林业产值536万元,畜牧业产值2494.1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120.8元。

3、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区拥有全县农田主要灌溉水渠——东垣水渠,年最大流量每秒5立方米,可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4、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区现有耕地面积19234亩,其中水浇地16971 亩。

2007年规划区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19143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为15692亩,总产达到1103万斤;油料为200亩,总产达到5.66万斤;蔬菜3151亩。

近年来设施农业迅速发展,为农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现建成日光节能温室450栋。

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养猪基地和牛羊育肥基地各1个。

以桃花园为代表的休闲娱乐茶园16家,年总收入485 万元。

5、技术力量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区技术力量不断壮大,于1992年10月成立了**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专门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及脱毒繁育工作,集品种培育、繁殖、技术推广、科技培训于一体,现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