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
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
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视为与消
息、特稿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组合文体
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
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
态的概念,它在过去一直处在发展之中,现在它仍在遵循演进法
则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全景化发展
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新闻背景相对于新闻主
体而成立,新闻主体依托于新闻背景而产生意义。与其它新闻不
同的是,在深度报道中,不仅仅需要新闻背景的介入以产生生动
或全面的阅读效果;而且,由于深度报道强调“意义”,因此它
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对于新闻前景的多视角透视,其分
量要远远超出于其它任何新闻文体。深度报道在这个方面还将有
进一步的发展:深度报道的本质力量之一,就在于记者拥有超宽
的背景与前景视野。
我们认为,未来的深度报道在技术和方法上倾向于全景化。
这种全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全背景,第二是全前景。背
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这两个术语来自于绘画中
的透视理论。如果将其借用到深度报道理论中来,全背景就意味
着,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能对于不同方面的背景给予全方位
的关注;而全前景则意味着,记者对于所要表现的主体人物和主
体事实,应给予巨细无遗的展示。
一、全背最
所谓新闻背景(news background),是指能够说明新闻主体
相关事实。譬如说一列火车脱轨了,这是新闻主体事实;而火车
上前后发生的事,相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击者、评论者
话等等,则都会构成新闻背景。沃尔特·福克斯指出:“迄今为
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
道所需的事实信息。”①背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基本
背景,报道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等背景材料就是这一
类,几乎任何新闻报道都要涉及基本背景。另一类背景看上去与
新闻主体相隔较远,但事实上这些不起眼的背景有时能够左右新
闻最关键的意义,它们“由于和其他事件发生历史性的关联而具
有更丰富的含义”②。这两类背景的存在构成了深度报道的全背
景观念。
把全背景作进一步的细化,可以将其视为以下4种背景组成
的整体:
1、宏观新闻背景,亦即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在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和人类文明背景。在所有的背景中,宏观背景的纵深最
大,最容易让受众准确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与此同时, 在所有背景中,宏观背景离前景最远,但对于深度报道的前景来
说,它常常有着最为关键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宏观
背景就没有深度报道。以20世纪末中俄两国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这一新闻事件为例,如果一个记者不明白这个事件背后的时代背
景与国际关系背景,他可能会把这件事单纯地理解为中俄之间的
友好交往。然而真正的宏观背景是,在20世纪末,美国推行的
霸权主义政策正在严重威胁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
济发展。
2、中观新闻背景,亦即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直接相关的
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观背景是宏观背景的一种具体化,它
构成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环境。还是以中俄两国形成战略
伙伴关系这一新闻事件为例,中俄两国元首多年来的互访、会
谈,中俄两国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这样一些背景事
实就是典型的中观背景。正是在这些较为具体的背景之下,新闻
的前景有了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微观新闻背景,亦即在新闻中,在新闻人物身边附着的、
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细节,它远比中观背景细小,但通常起到
凸现真实的特殊作用。中俄两国在签定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时,两
国代表所表现出的某些细微而又不寻常的举动或言论,就是典型
的微观新闻背景。在一些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中,现场的背景是
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悉尼奥运会的报道,许多报纸都把
现场的一些花絮作为每天奥运专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
花絮是典型的组合型深度报道的微观背景。
4、采写过程背景,采写过程背景有助于再现新闻全貌,使
受众产生立体、可信的感知。在范长江的不朽之作《中国的西北
角》中,我们看到,约有1/3以上的篇幅是在记述作者自成都至陕甘、
自祁连山南北至贺兰山四周勘遍西北大地的采访过程。正
是对艰苦困乏的旅程的记述,才使广大读者更真切、更深刻地认
知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同样,假如一位记者有幸出席
了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的签字仪式,并且把当时他采访所
历经的全过程和他在采访时的内心活动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出来,
也会给人一种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增加报道的感染力。
每一种背景都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深度报道会把上述
的四种背景组织成一个整体,并与前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全
景化的文本。我们设想:理想化的深度报道就像是一幅层次分明
的山水画,有作为远景的远山和苍天,有作为中景的由远而近的
瀑布,有作为微观背景的浅水微澜,它们与作为前景的依依杨柳
和人物一起,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透视整体。
全背景的实质内涵就是全面、科学地组织和使用各种背景。
这些背景或是独立成段,成为报道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或是
只言片语穿插于报道之中,与新闻事实交相辉映。全背景让深度
报道形成一个“背景场”,它在深度报道中起到了以下几方面具
体作用:
1、全背景帮助受众清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全背景可以将新闻事实的重要前期背景加以组合,使受众对
新闻事件的起承转合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一方面,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新闻事实的前期背景,是
新闻事实发生的基础,对于受众理解事件的演进和变化至关重
要。可以说,没有某一前期背景,就不会有后来的新闻事实。许
多新闻事件都有多层面的前期背景,这些前期背景对于说明和解
释新闻事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如果没有前南斯拉夫的解
体、前南斯拉夫的内战和民族问题等等,北约就根本不能在科索
沃问题上干涉南联盟。这些多层面的背景对于清楚说明北约轰炸
南联盟这一新闻事件极其重要。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众理解新闻事实是一个
变化着的不断完形的过程。人们在读解新闻事实过程中,不断地
用前期背景来理解新闻事实,同时又不断用新闻事实去丰富前期
背景,以期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他们既用事件的过去说明其现
在,又用事件的现在重新阐释其过去。所以,对于前期背景的组
合越合理,越有利于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事实。
2、全背景帮助受众深入理解新闻事实的内涵。
全背景可以把许多内容与新闻事实相似或相反的背景组合在
一起,可以把抽象的和直观的背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场效
应”,从而在各种背景的对比与衬托中深刻地凸现出新闻事实的
内涵。
不同背景的运用往往有不同的效果;
(1)在报道中使用与新闻事实相似的背景,可以让受众产生
逻辑化的联想,从而有益于受众理解新闻事实的深层内涵。1994
年美国世界杯足球赛亚太区预选赛,伊拉克队与伊朗队在七强赛
狭路相逢,赛前人们就预测这场比赛火药味十足,原因不仅仅是
因为这场比赛关系到两者的最终出线,而且更多地是因为两国微
妙的政治关系。报道显然利用了比赛与战争之间的某种相似性,
提到了两伊战争的背景,这就使受众联想到了这场比赛背后更深
的新闻意义。
(2)在报道中使用与新闻事实相反的背景,则有利于辩证而
不是片面、多向而不是单向地反映事物,从而更有力地表现所报
道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任何新闻事实都既有正面的背景,也有
反面的背景,有时正反两面的背景有着激烈的冲突。反向背景的
运用能起到正面述说起不到的效果,从而使新闻富有深度。新华
社记者在通讯《今日大寨》中,就着力渲染了大寨以前的喧嚣和
浮躁,以此为背景,让受众自己去体会大寨今天发生的深刻的变
化。在这样的对比下,受众对大寨的认识势必会较为辩证和全面。
(3)在报道中适当使用理性的数据背景,能够帮助受众通过
量化的数据更理性、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新闻,从而补充了较为感
性的文字背景很难精确形容的内容。1998年初世界黄金价格暴
跌,有记者用数据与图表将二战以来黄金价格的变化作为资料展
现给受众,这种直观和精确的表达形式,是文字分析很难企及
的。 全背景就是要把这些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尽其用,让他
们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彼此扬长避短,将新闻事实内涵的各个
层面清晰地呈现在受众的面前。
3、全背景可以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
“新闻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能不对外界形成影响。一篇全背
景的深度报道除了要表述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深刻地反映新闻
的内涵之外,还要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深远影响。关于事件
影响的背景材料之所以在报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新闻的
价值本就主要体现在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
更深一层来看这个问题,许多新闻事件因其对外界的影响而
产生了一种“新闻效应”;由于深度报道对事件的影响作了较为
深入的报道,所以,可以帮助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的
趋向。
1999年11月24日的“烟台海难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一篇关于这一事件的深度报道如果对事件产生的影响视而不
见,那它一定是一篇流于表面,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的报道。而当
时《南方周末》的有关报道,正是由于将大部分的笔墨都放在事
件所产生的影响上,因此使其读者对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有了深
刻的理解并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二、全前景
所谓新闻前景(news foreground),是指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
主体事实。全前景的思想是指,要对新闻事实的主体部分给予全
面深刻的反映。
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都一直在努力
试图做到全面展现新闻主体。在’98世界杯的比赛现场,为了转
播一场比赛,电视转播公司有17台摄像机从赛场的不同角度同
时拍摄,由导演选择传送的画面,试图做到全前景报道。但由于
受到时效性、篇幅和结构等条件的制约,以往的新闻报道还是往
往只能从个别视角去报道新闻事件,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认识往
往也容易流于片面。
然而新闻业有再现真实的永恒冲动。受众对于新闻真实的要
求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记者眼中的新闻事件,他们要求看
到所有目击者眼中的新闻事件。他们不再满足于新闻事件的大略
或片断,他们要求记者再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甚至包括稍纵即逝
的细节。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个的新闻事件,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关注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于是,新闻报道必须
要提供全前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个任务必须由深度报道完成。深度报道在时效、篇幅和结
构等各个方面比其他新闻报道更适宜进行全前景的报道。对于深
度报道而言,深刻往往来自全面.很多深度报道的深刻程度恰恰
就来自于对于新闻前景报道的全面程度。在一篇深度报道中,不
但允许而且必须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来关注新闻事件的前景。
譬如多家媒体在处理2002年12月底河南洛阳的歌舞厅的火灾事
件时,均采用了“立体透视”的方法。他们通过官方的视角、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