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簟1期——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的探索与思考 陈品南1吴小兰 马小能 郭水荣 (1.杭州市农业局,浙江杭州310020;2航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杭州310001)
杭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产养殖业是杭 州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2015年杭州市 淡水鱼养殖面积近35.6万亩(除水库面积),其中 池塘养殖面积27.6万亩,养殖品种30余种,养殖 产量超过万吨的有8种(占全年养殖总产量的 84.3%),池塘养殖是杭州市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是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虽然杭州 池塘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水平较高,但目前也面临 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据此,杭州市积极探索池塘内 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的 特点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是池塘养 鱼与流水养鱼的技术集成,它将传统池塘“开放式 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圈养”模 式,是池塘养殖、设施渔业与流水养鱼综合集成的 一项技术。该模式于2012年由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驻上海办事处从美国引进,同年在江苏省平望首次 试验成功,目前经国内相关水产部门的消化、吸收、 创新、提升,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江苏和安 徽等地推广。它通过小区域水槽“圈养”鱼类,水槽 内配套推水增氧设备保持流水增氧,大区域水域调 节水质,同时在水槽末端安装废物收集装置,对鱼 体排泄物及其它废物进行及时清理,结合合理配比 系统内生物量、投人量和排放量。实践证明,池塘内 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是一种“不与粮争地”、 “不与民争水”、“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 新模式、新技术。相比传统的池塘养殖,池塘循环流 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养殖尾 (废)水零排放,对环境无压力,生态效益好;二是养 殖单产高,产品品质好,养殖增产,渔民增收;三是 实现室外工厂化养殖管理,全程监控,提高水产品 安全性;四是节地、节水、节约劳动力,符合产业转 型发展方向;五是技术先进,可复制可推广,投资适 中,见效迅速,水产养殖户接受程度高;六是有效 收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存的饲料,从根本上解 决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且收集的鱼 类粪便、残饵可用作有机生物肥料,实现废物循环 利用。 2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 式的实践 为提升杭州市“五水共治”成效,探索渔业“转 型升级”新途径,杭州市农业局协同相关区(县、市) 渔业管理、技术推广等部门,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研究,为尽快掌握该项技术,
杭州市先后6次组团 ——豌国 目躅趣 调查研究 赴江苏南京、安徽铜陵、上海松江等地考察池塘循 环水生态养殖情况及经验,3次邀请该项技术发明 设计人——美国奥本大学Jesse Chappell Ph.D.和美 国大豆出口协会专家来杭作专题技术培训授课,2 次组织相关渔业人员召开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 殖技术模式现场会。并于2015年在余杭区、萧山 区、富阳区和桐庐县成功地建立了4个池塘内循环 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示范点,以30亩左右的池 塘为一个示范单元,每单元分别建设3条长×宽× 高为22米X 5米×2米的养殖水槽。单条水槽只 “圈养”一种“吃食性”鱼类(品种有青鱼、草鱼、杂交 鳢、七星鲈鱼、加州鲈鱼、罗非鱼、杂交太阳鱼、中科 3号鲫鱼等9个),整个示范单元养殖水槽外的水 域配套“散放”“滤食性”鲢、鳙鱼以及“杂食性”鲫鱼 等。2015年4个示范点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养殖水产品亩产量分别为:1.38吨、1.72吨、0.54 吨、0。62吨;亩产值分别为2。64万元、3.O9万元、 2.32万元、1.60万元;亩利润分别为0.94万元、1.03 万元、1.37万元、1.09万元。在整个试验示范过程 中,示范单元的水体保持循环利用,实现养殖尾 (废)水零排放,与没有建设水槽的对照塘,水体中 的总氮含量平均下降41.5%,总磷含量平均下降 23.65%,溶解氧平均上升58.54%,养殖单元内整体 水质明显提升,生态效益明显。 2016年,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 在杭州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跑在全省前列。 杭州市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试验示 范受到领导和省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16年3 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黄志平局长到余杭区示范 养殖现场调研与指导工作,并充分肯定了该养殖模 式的实施效果;前来杭州考察学习该项技术模式的 同行达1600多人次。到2016年底,杭州市建成池 塘内循环养殖示范点20个、养殖水槽102条。随着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应用,必将提升全市“五水共治”农业水环境治理成 效、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3 推进杭州市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 养殖技术模式的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作为水产 养殖设施化、集约化、现代化技术集成,是一项新技 术,是一个新理念,要推广与发展,必须加强示范、 引导和扶持。因此全市各级渔业行政管理、技术推 广、科研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拟成 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与协作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 发展目标,强化推进机制,落实职责任务,从组织领 导上确保该项技术模式的顺利推广与发展。 3.2完善政策保障 围绕渔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循环渔业发展要求, 建议把“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作为 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推技术模式。同时加大 对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 息(智慧)技术等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杭州市 财政支农资金——菜篮子水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 转为“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的项目 配套资金。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渔业产业发展 各类项目与扶持资金向该项目倾斜,设立专项发展 资金,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3.3强化推广应用 建立多层次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 式示范基地,要及时召开现场会,总结、完善并推广 该项技术模式;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掌握 应用该项技能水平;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 并着力落实标准(规范、规程)的推广应用,提升实 施效果;要加大对该项技术模式的宣传力度。由于 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是一项新技术, 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强对该项技 术模式的典型、经验及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 全社会认知度,合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以“渔业转型促治水”为突破口 倒逼产业转方式调结构 施金昌 高远明 沈水良周 波钟玉良 (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局,浙江杭州31110o)
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倚天目山,南 濒钱塘江,中贯东苕溪和大运河,从东、北、西三面 拱卫杭州主城区,区域总面积1220多平方公里,境 内河流纵横、湖荡密布,水域面积1.25万亩,是浙 江省淡水养殖重点县(区)。余杭区渔业养殖主要以 “二鱼一虾”为主(其中,甲鱼2.37万亩、黑鱼 8657.2亩、青虾7594亩)。2015年,全区水产养殖 面积10.5万亩,渔业产值14.6亿元。近年来,余杭 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以水产养殖污染 治理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倒逼农业 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 1 以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以治 促转抓提升 1.1 全力推进温室甲鱼关停整治和黑鱼养殖退养 2017年簟1期——
转产 余杭区温室甲鱼和黑鱼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 代末,温室甲鱼养殖主要分布在南苑、临东和运河 等镇街,黑鱼养殖主要分布在运河、塘栖和仁和等 镇街。近年来,温室甲鱼、黑鱼养殖污染问题备受社 会各界关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部署,切实改善周边人居环 境,余杭区自2013年底起正式启动温室甲鱼关停 整治工作,2014年又开始实施黑鱼退养转产工作, 全区累计关停温室甲鱼养殖面积189.27万平方 米,涉及17个镇街,实施黑鱼退养转产面积9152 亩,涉及6个镇街,累计投人财政资金4亿多元。通 过实施温室甲鱼关停和黑鱼退养转产,推进了全区 的“五水共治”工作,彻底转变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 代价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 3.4加强创新驱 笔者认为,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模式 将成为水产养殖业新的增长点,该项技术模式的成 熟和产业化,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水产养殖业的耗 能、费水、占地以及富营养水质等问题,还将进一步 促进不同水产养殖技术的融合、设施装备的发展和 养殖产业升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建立 和完善包括基础研究、设备研发、产业化示范、规模 化应用、国际交流等一整套完整的内循环流水生态 养殖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支持技术创新,形成“产一学一研一用”协同发展,
为促进杭州市渔业成功转型作出贡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