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6_系外行星
脉冲星行星 Pulsar Planets
1991年,两个脉冲星研究小组报道了不可能的脉冲 星行星 A British group led by Australian Matthew Bailes 发 现 pulsar PSR1829-10 的脉冲在周期振动:脉冲的 到达时间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变化 An American group discovered the same for pulsar PSR B1257+12:即脉冲信号存在周期性提前和推迟 第一个小组的计算错误,行星是由于程序错误生成的。 但是第二个小组的结果是真实的:PSR1257+12 的 确有两个环绕它运动的行星!这两个行星的合成引力 使得脉冲星来回摆动, 从而改变脉冲的到达时间!
到了1995年......
瑞士天文学家马约尔(Mayor)和 奎洛兹(Queloz)令世人惊骇地
宣布
第一颗真正的系外行星找到了!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多普勒测量技术提高到惊 人的每秒几米的精度! 但仍然不足以找到像木星这样的行星,所以它 们并不奢望发现行星
• 他们只是希望发现环绕邻近恒星转动的矮星或褐矮 星
• 一个行星 r~1000km, • 许多尘埃 r~1微米
尘埃反射星光的总亮度是一个行星的1012 倍
• 每块岩石的(反射)亮度正比于r2,岩石的数目反 比于r3
Another dust disk ( the cross is the coronagraph).
• Left:from the Ground, • Right: from HST
尘埃盘(Dust Disks)暗示行星的存在
目前最好的望远镜实际上“看不到”恒星周围 的行星,特别是处在地球这样位置的地球这样 的行星 第一条线索是太阳系形成的理论:太阳系被认 为是产生于一个环绕着恒星的由气体和尘埃组 成的转动着的吸积盘 所以,如果我们的理论正确,我们应该在宇宙 中别的地方看到类似的盘,行星可能从中产生 尘埃盘十分常见,事实上所有新诞生的恒星都 有
目前COROT精度高达万分之几!
由恒星亮度的变化可推算出行星的大小 由于掩食,对此行星的了解要多于其它系外行 星。他的体积比木星稍大,但是质量更小,说 明其密度很低,甚至低于土星(太阳系密度最 低的行星)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5:微引力透镜法
当一颗恒星 及其行星从 远处背景恒 星前经过时, 引力透镜效 应增强背景 恒星的亮度, 从而能够显 示恒星及其 行星的存在
The Data for HD 209458
And here is the data: notice how it gets fainter (by an awesome 1.5%) at just the correct time (1991年11月) Predicted onset of Eclipse
天体测量学 Astrometry
天体测量学:高精度测量恒星在天球上的位 置移动
• 通常被认为是天文学中最枯燥最令人厌烦的学科: 年复一年地监测某颗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来搜索 它的摆动
测量恒星的微小摆动非常困难,已有几十年How can we use this?
艰苦而迟缓的观测工作
大多数人放弃了多普勒效应这种技术,因为要 求的精度比大多数人所能得到的精度要高1000 倍之多! 但仍有少数不被天文界注意的小组孜孜不倦数 十年来提高这种技术的精度,降低测量误差
• 补偿望远镜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 • 模拟并改正大气条件变化(最困难,自适应性光学) • 逐步改进仪器和数据分析技术
多普勒效应发挥威力
视向速度测量 radial velocity measurements: 应用多普勒效应高精度测量恒星靠近或远离我 们的速度(即恒星的视向运动) 由多普勒效应得到恒星的反射运动的精度远远 高于天体测量方法 绝大部分系外行星由此方法间接发现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4:行星掩食法
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面时,会遮挡很小 一部分恒星光,而使得恒星周期性地变 暗 事实上并未 看到行星
但有一特殊恒星, 51 Pegasi (飞马座) (类似 于太阳的正常G 型星),的确在行为奇怪 地……
第一颗系外行星真奇怪
飞马51恒星视向速度变化超过100米/秒,周期 4.2天。速度变化大的两种可能:
• either by something massive (a dwarf star?) orbiting far away from 51 Peg • from something smaller (like Jupiter?) orbiting very close in
如果观测到一个恒星在做某种轨道(反射)运 动,我们可以确定
• 恒星运动的轨道周期 • 恒星运动的轨道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引起反射运动的天体(行星)的 质量和其到做反射运动天体(恒星)的距离
从32.6光年处 所看到的由木 星的引力所造 成的太阳的位 置移动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3:视向速度法
Here is their latest data on 51 Peg - not much doubt about this wiggle!
北落师门:1等亮星,距离 25光年,年龄1-3亿年 偏心的椭圆尘埃残骸盘(~ 柯伊伯带) 25等行星 共同的自行 围绕北落师门公转周期 ~870年 距北落师门199AU~海王星 HST,日冕仪,600nm 到太阳距离的4倍 质量 < 3倍木星
HR 8799bcd:放大版的太阳系
HR 8799:飞马座6等星, 距离130光年,年龄约 6000万年 dcb分别在24、38和68个 天文单位处绕恒星转动, 周期100、190和460年, 质量分别为木星的10、10 和7倍 同一轨道平面内逆时针旋 转(垂直视线) 褐矮星?与行星的区别定 义?
天文学导论
第6讲 讲 系外行星与地外生命
Exoplanets (planets around other stars)
本讲内容
1. 引言: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 2. 方法:探测系外行星的5大技术 3. 历史:不该有行星的脉冲星 4. 特征: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大不同 5. 方向:寻找类地行星的宏伟计划 6. 目的:搜寻地外生命与智慧生物
猎户星云中正在形成行星的地方: 猎户星云中正在形成行星的地方:尘埃盘轮廓
新形成恒星 ionized oxygen (blue), hydrogen (green), and nitrogen (red)
热气体的 光学发射 线
太阳系大小
猎户星云中的侧对地球的原行星盘
热气体的光学发射 线(兰、绿、红) 发射线被滤掉
无论哪种情况,如此快速的轨道运动(周期4.2 天)说明这个天体不仅小而且十分靠近51 Peg! 这个不可见的天体质量约为木星的一半(两倍 土星,但它环绕51 Peg 运动的距离仅有 0.05 AU: 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8倍左右!
第一个发现的系外行星却呆在不该呆的地方 Finally, in 1991, the first success - a definite discovery of planets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using the reflex motion technique 但仍有一个障碍:这个行星位于一个不应该有 行星的一个中子星旁 正常的大质量恒星爆炸(超新星爆发)后形成 中子星。任何恒星原有的行星会被超新星的冲 击波蒸发掉或被抛到星际空间。中子星是恒星 爆炸后所遗留下来的致密天体,应该绝对不会 有行星的
OGLE-2005-BLGOGLE-2005-BLG-390
b
3。系外行星早期探测的曲折历程
早期的系外行星探测利用天体测量学技术 1969年,van de Kamp 声称探测到了一个很 近的矮星 Barnard’s Star(巴纳德星)的周期 摆动:
• 由两个木星质量大小的行星引起,一个轨道周期为 12年,另一个26年
为什么不用最好的望远镜去看一看邻近的恒 星有没有行星? 有没有“地球”? 有没有 “人”? 问题是行星很黯淡,十分靠近它们的恒星, 恒星比行星要亮109倍
This planet is quite faint anyway But having its star nearby makes it almost completely invisible
6个直接成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的比较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2:天体测量学法
原理:考虑双星系统围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
Centre of Mass D M1 R1 V1 R2
V2 M2
恒星的反射(Reflex Motion)运动或称摆动
恒星和它的行星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如 果质量相等,则转动中心在两者中间;实际上, 恒星质量远大于行星,所以转动中心更靠近恒 星(甚至在其内部) 当行星旋转时,恒星沿较小的轨道旋转,但两 者的轨道周期相等 恒星轨道的大小取决于行星的质量和两者之间 的距离。大质量行星(如木星)使恒星的运动 显著。行星越靠近恒星,则恒星的摆动越大 所以,原则上即使看不到行星,我们也能从恒 星的运动得知行星的存在
人们质疑:如何仅用10年数据得到12年或26 年的摆动周期?并且也没得到进一步确认 此结果虽广为流传,但是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
1983年,Harrington 等声称发现 star VB8 更 大的摆动。这一次引起摆动的行星质量必须很 大,估计为木星的50倍 两年后,McCarthy 声称真正观测到了这颗行 星:利用斑点干涉测量法(speckle interferometry)过滤掉明亮的恒星光 许多人企图重复他们的结果,都未成功 “是不是外星人意识到地球人在注视他们而隐 藏起来了?” 结果是,寻找系外行星在天文界变得臭名昭著
1995年以前,我们对类太阳恒星是否有行星环 绕一无所知 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多普勒效应成就了地球人的梦想!
如果恒星有行星绕转,恒星则会前后摆动 , 因此恒星的辐射波长会周期性地变大和变小 但是,波长变化很小,木星对太阳的影响为大 约10米/秒,对其它行星则更小 当时世界上最好望远镜的多普勒测量精度大约 是100米/秒(?) 相对地,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的周期性提前 和延迟更容易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