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


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1)表 达:指内化的知识以能够传递给他人的形式表现的过程。简单说,用自 己的语言说出对问题的认识。 2)形成过程:有想法——组织语言——与倾听者互动 (交往:促进知识增值;活 跃思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重要作用: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21页)——教是最好的学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强调一:思考强调是学生主体性,即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被思考,不是复制思维,只有 这样思考才成为学生一种思维能力和一种学科素养,否则只能沦为思维方式或技能。 强调二:学习中主要表现是提问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楚廷教授强调:能带上满口袋问题进课堂,算好课;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生问、 发问,算好课;能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问倒了的课,算最好的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3.认真(责任)——人和事情关系
1)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工匠精神‛强调以认真负责精神和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对待工作。 2)从学生角度就是认真学习。
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 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看不难, 做好不易。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解 读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理论)
讲解人:申良纯 讲解人:赵 宁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性的教学观重建(理论)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践)
讲解人:安 晶 徐 岩 高中辉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节 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 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 无论对于人还是社会发展,能力和品格都是决定性的两大力量, 缺一不可。如 “人”字。
1.自律(自制)——人与自我关系
1)自律: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的事,道德最高境界是自觉的自我支配,即自律。 柏拉图说法,人的灵魂三个方面:欲望、激情和理智。欲望所占比例最大,欲望 总是自私的、冲突的且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欲望的放纵是一切罪恶和错误根源。 因此,欲望必须被控制和指导。 2)判断标准:对自己欲望进行自我控制、克制和指导,他就具备自律了。 3)突出表现:是良知。 正如梁晓声所说:‚人类有无良心,决定每一个人活的像人还是像兽。有无良心 的前提是有无良知,良知其实便是一些人应该秉持的良好道德和道理。这样一个 人,即使平凡,也是可敬的。即使贫穷,也有愉快。‛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撰写要求和例证:45-49页
第三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发展:双基—— 三维目标 —— 核心素养 传承 在内涵上传承
是一个目标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相互孤立的 目标,可以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 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因此,课程标准 中有了人的身影,得以和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 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 基)走向内容标准(三维)走向成就标准(核心 素养),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作为课程标准 的纲领。
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只有通过表达,知识 才能被激活,才能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是惰 性知识,而不是活性知识!
阅读、思考和表述是三个核心能力,也是学习的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具有一般性、工具性、基础性。
(二)必备品格
1.什么是品格?25页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 的行动者! 黄解放先生在《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缺少什么》一文记录这样一件事:有一名记者采访 一位诺贝尔获奖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回答:“幼 儿园” ,问:“学到什么?” 回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 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说谎;打扰了别人要 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 去做。” 启发:良好习惯和品行是事业成功基本条件;小时候受到教育对终身发展作用大。
1)品格即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是只有人才具备的东西。 2)品格即精神。精神的本质是超越。 3)品格即行为。表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中。
2.必备品格
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 包括人与自己关系、人与人关系和人与事情关系。 必备品格:人与自我关系——自律(自制) 人与他人关系——尊重(公德) 人与事情关系——认真(责任)
知识—树叶,能力—树根?中美教育比较:吝啬鬼—贪婪鬼?多了智慧和创新能力(17-18页)
能力在学习上突出表现是什么?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像有灵性的线,像磁 铁。
3.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角度,把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 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基础、核心)
1)阅读能力——不会阅读学生是潜在差生
二、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方向和性质相同 (43-45页)
1.两者是上位和下位、整体和部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 3.两者是相互包含、融合(内容上)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形成过程上)的关系 4.区别: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机械的总和(超学科的东西,包括非学 科的教育和活动);两者出发点不同(学生和学科)
(二)内涵:30-33页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中 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 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特性
1.学科性:是学科本质属性和教育价值的体现。 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根本属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外层) (2)核心学科概念与范畴(外层) (3)基本学科方法与思想,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中层) (4)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内层) 教育价值: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精神特质。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擅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科学性:一是规律性(提炼符合规律),二是准确性(表述准确无误)。 3.教育性:是通过学科教育获得的。 4.人本性:为了人、属于人、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对人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系
1.能力和品格是人两种最宝贵精神财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核心素养形成上,强度二者互动和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 价值,具有了利他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中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在一个可以搓揉 、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才能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 力、有道德的能力,即 ‘人的素养’。(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
超越
在性质上超越
提炼和整合
把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提提炼为能力;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是对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超越和创新 1.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51-52页 2.核心素养来自三维又高于三维 52-54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 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 是学科教育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有了自律就遏制恶的源头,有了尊重就有了善的开端,有了认真就有了进步的 动力,这是最基本的品格。 3)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使学生在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出现 偏差,酿成很多悲剧。北大教授钱理群尖锐批评我们学校正在培养出一批“绝 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8页 教育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成为好人,成为具有美德的人,所以将立德树人摆在 首要位置上! 4)品格只能由品格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必须先 做到:28页 教师要增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做背景”的魅力教师。
•知识是学生自己学的,还是教师教的,结果截然不同!
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1.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怎样的思维活动称为思考?19页 证据充足而形成的信念,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2.思考特点(判断标准) 思考是有根据的思维——以事实、数据和已证实的知识为依据进行推理和思维 思考是有条理的思维——周到、系统、有逻辑的思维 思考是有深度的思维——直抵事物本质的思维(包括对象、方法的深度)
阅读不是浏览,看并领会内容才是阅读,领会意味着把看到的东西纳入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中去,使其连成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 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流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 使阅读达到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教学角度,所谓的阅读能力是什么?19页 自己能读懂教材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考评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学科知识的内涵和类型
2.尊重(公德)——人与人关系 1)从个人角度看,尊重意味着尊敬(不影响、不妨碍、不伤害别人) 和重视(把别人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是一切道德根源和本质, 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准则。 2)从社会角度看,尊重是公德精神意蕴和本质体现。公德贵在公字, 体现要在心中装着别人和心中要有“公共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