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学报Joprnai of Xitn
Fanyi
University
第26卷第
2期
2015年6月
Vo.226No22unn22059
◎文学艺术论陕北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
王海斑(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49)
摘要:巫术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是公众参与的充溢着象征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陕北的民间艺术,
因受萨满教的影响,有许多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成分,尤其是巫术文化的成分。这一点,我们从秧歌
、
鼓舞、
剪纸艺术中能够明显看到。它表达了 一种心理愿望,是人通过某种仪式,以达到对自然世界控制的目的
。
关键词:陕
北民间艺术;巫术;文化遗存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94004 - (2019)02 -0038
-05
文化人类学家有一个基本共识:人类文化来 源于早期巫文化。艺术究竟起源于什么,现在已
经有不少说法。有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 说等。从表面看,这些说法似乎都能成立,但仔细 分析,它又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互相包含,互相交 织。这里,我们想通过陕北民间艺术的内容,来反 观巫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的原始文化遗存。一、巫风延宕及其巫文化释意巫文化与我国本土宗教萨满有关。因为经济 滞后以及交通闭塞等原因,陕北萨满宗教一直保 留着它原始的风貌。据《史记》和《绥德州志》记 载,西汉时武帝有病不愈,有人言:“上郡有巫,病 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 君,神君言: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于我会甘泉。”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汉武帝得病,上 郡的巫特别得到推荐,说明陕北的巫师早负盛名。 其二,文中提到的神君,据学者考证应是西王母。 《史记》记这位神君所言,“上使人受记,其言名之 为画法,其事秘,世莫知。”这里提到的“画法”实际 就是民间流行的扶占巫术。说明巫术仪式在陕北 民间流传久远且十分普遍。由于历史原因,当地 的巫文化也就长期保存了下来。除有大量巫师专 门从事巫术活动外,民间各种活动也带有浓厚的 巫文化色彩,如天旱时民间大规模的祈雨活动,即 类似历史上最古老的暴巫祈雨。《周礼•春官》
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
零。”零(yi),即求雨之祭,
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
蹈表演的祭天仪式。
民间妇女到娘娘庙求子
,
要
把娘娘怀抱小男孩的泥鸡鸡掐下来吃到嘴里,以
求怀孕求子,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求子巫术。
陕北民间有着浓厚的巫术文化。巫术、迷信的
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早期的 人们对自然界和一些现象的认识不足导致自然崇 拜;另一方面数百年民间的社会生产力始终没有 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足够的日常生活需要的现实条 件,民间寻求精神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对神秘力
量的敬畏和依赖,民间生存的抗争使民众对神灵
和巫术产生了极高的信仰。当个体生命面临着大 自然和社会的无情考验时,内心就会生发一种期 盼,期待神灵的保佑,甚至幻想巫术或鬼神能够帮
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他们与自然界和
社会中的灾难相对峙,
从而实现人生的“顺达”。
陕北民间的巫术观念形成很早,而且非常普遍
,
几
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陕北民间,
人们信仰神仙,
敬奉佛教、道教等教属中的菩萨
、
收稿日期:9015 -09 -29;修回日期:9015
- 06 - 03
作者简介:
王海垢,男,陕西延安人,教授,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 38 •王海第:论陕北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
祖师仙、娘娘、关公、土地等十分庞大和庞杂的 神仙体系。巫术是早期人类心理愿景的产物。它是一种 亦真亦幻的情境,是公众参与的“充溢着象征世界 的一种心理体验”1]李泽厚先生认为,这时“正是 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时期”2]巫术是企图 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 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 巫术的主要内容。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 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 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 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 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以具体某一具有自 然能力的人,经过培养成为一个可以操纵任何事 物的能力,以气血、灵慧、预思、摄魂、灵媒、斯辰为 主。它的目的主要是辟邪、驱鬼、除病、招魂等。 现在的陕北,仍然活动着一群被称作是“神汉”的 人,他们手握三山刀,出没于被请之家,口中念念 有词,不断地祈求着上天大大仙的降临,从而祛除 灾邪,扶正阳气。巫术最早并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功利性的 精神祈盼活动。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艺术活动。 如陕北的秧歌文化、鼓文化和剪纸艺术,都能看到 的。徐复观先生说: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 的,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 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 量,则须发展到有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宗教可以 诱发人的自觉;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天灾人祸的 恐怖情绪发展而来的原始的对神秘力量的皈依, 并不能表示任何自觉意义。即在高度发展的宗教 中,也因人、因时代之不同,而可成为人的自觉的 助力;也可成为人自觉的障碍。从遗留到现在的 殷代青铜器看,中国文化,到了殷代已经有了很长 的历史,完成了相当高度的发展。但从甲骨文中, 可以看出殷人的精神生活还未脱离原始状态,他 们的宗教还是原始的宗教。当时他们的行为,似 乎是通过卦辞而完全决定于外在的神——祖宗 神、自然神及上帝。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生 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 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以启发中国道德的 人文的精神的建立。时代从殷商跨越了几千年,文化却顽强地存
留了下来,直
至今天。
二、秧歌与巫术文化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 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秧歌” “
闹社
火”
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
林、延安及绥德、米
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陕北秧
歌发展到今天的有谒庙、彩门、九曲等十来种方 式,包括广
场上的歌舞,都应该
有巫术源头。
前面
我们说到的《周礼•春官》所记的“零
(yi)\说是
求雨之祭,
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蹈方式的祈天
仪式。这应该是秧歌的源头之一。舞蹈表演必定
会有很多人,必定会使周围的人受到感染而一起 舞蹈。至今在陕北各地,正月十五晚上,转了消灾
免难的九曲秧歌后,大家还跟着伞头儿成群跪在
地上,对天告求当年的风调雨顺。在靠
天吃饭的
陕北,农民未雨绸缪,从周代继承下来的这种对天 的礼数,从未失传
。
秧歌,在在关中地区和
与陕北相邻
的甘肃以
及国内其他地区,
也称为“社火
”。“社”,指土地
之神,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说:“
天子祭天,诸侯祭
土。”
也就是说,祭祀活动是分等级的,
普通人是没
有资格祭祀天地的。诸侯们传神土地之神的时
候,要搞一些仪式
,而这样的仪式活动都由他统辖
的百姓来承担。但到了后来,宫廷已经不太相信
巫术的神秘力量,其活动逐渐下移,被民间继承下
来,
成为百姓生活中具有彳式感的一项主要内容
。
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
击器而歌,
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
(《风俗通义
))o
上面我们说到祈雨这种祭天形式,过去应该只存 在于朝堂之上,由专门的祭祀巫神进行。
只是后
来,它才下放到了民间。
秧歌,渐渐由一种宗教祭祀演变成了一种节 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
杂耍的表演。传统
彩旗、锣鼓、1呐、伞头、扇子、文武丑、旱船、高跷、 舞狮子、跑驴、踢场子、烧火塔、转九曲等表演内
容,动作扭、摆、走、跳、转等形式,头和身体大幅度 扭动,脚下以“十字步”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着 走动。整个表演群体和谐,
步调整齐,彩绸飞舞,
彩扇翻腾,同时还伴随着歌唱
。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