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篇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浅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13政治班学号:132131109姓名:王鑫浅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自公元前22世纪末的夏建立至公元1911年清朝的覆灭,中国历经了十多个朝代的变迁,四千多年的王朝统治。
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来看,这四千多年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是夏商周至秦,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稳定的状态,说其松散,是因为夏商周三代基本处于相对较为原始的部落联盟状态,缺乏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其形式类似于近代社会出现的邦联制国家,尽管开国的几代君王都有意识的加强中央政权的权力,也建立了权力相对更加集中的中央政府,但随着开国的君王逝去,权力不可避免的由缺乏强力人物的王室向各国诸侯手中转移,导致权力的多极化;说其稳定,是因为夏商周三代实施的分封制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起到了权力的分散与制约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使得各国之间互相掣肘,达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这一点从夏商两代五百多年、周代八百多年的统治时间就可以得到佐证。
这一时期虽然持续时间与之后秦到晚清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从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及其政治制度对中国整个政治制度史的影响来看,夏商周至秦的政治制度更像是一个萌芽,有着对整个政治制度史影响深远的东西,如宗法制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显然不如后两千年深远,因而其发展趋势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发展趋势。
与这一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到晚清的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既有其独有的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演变规律也基本可以从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中总结得出。
自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就进入了一个和之前迥然不同的时代,具有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人才选拔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的鲜明特点,而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主要演变规律。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发展规律。
应该说,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是对秦以前纷乱的政治权力格局的一个重新整理,使之前多元化的政治权力回归统一,最大程度的减弱了像春秋战国这样纷乱局面的出现。
尽管如此,但中央权力失落、地方权力扩大以致强弱对比失衡仍然成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因此秦以后的历朝历代也不断吸取前朝覆亡的原因,不断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这也成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又一动因。
汉代的七国之乱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尽管汉初中央政府已经将全部异姓王削除、改封同姓王,但几代之后具有血缘关系的皇室与诸侯王之间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依然反目成仇,诸侯王悍然举起反旗,中央政府在叛乱初期竟然无力应对,被叛军直逼长安城下,弱干强枝的弊端可见一斑。
为实现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裂能力的目标,历代统治者都苦心孤诣的构建他们心中最为稳定的政治制度。
从汉代的推恩令和削国设郡到两宋的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再到蒙元的行省制、明代的三司分权制,君王们从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地方官员职权的互相制约、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央对地方的定期监察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轻地方分裂割据的趋势,期间虽然也有反复,如唐代曾设立节度使等,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整体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与中央地方关系相类似的是中央权力的不断集中,直接表现为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事实上,君主专制是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的,中央政府不信任地方政府和官员,所以有了中央集权制。
同样鉴于权力的排他性,君主不信任事实上代行部分皇权的大臣们,所以有了君主专制。
理论上来说所有的权力都系于皇帝一身,但人力有穷尽,皇帝也无法凭借自己一个人来管理庞大的帝国,处理繁杂的事务,所以他需要将自己的权力下放给大臣们代为行使。
秦代的三公九卿就是以此为目的设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足鼎立,分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这也是历朝历代中臣权相对集中的时候。
在秦以后的王朝兴衰中,君权和臣权的斗争始终是帝国中央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从汉代中朝外朝之分到隋唐三省六部分权,到两宋复杂的中央行政机构,再到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到最后清代设军机处,皇帝们将不得不下放的部分皇权不断细分,从机构设置、官员任命、职权划分等方面予以制约,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独享最终裁决权。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明代的文官集团凭借其庞大的规模、优秀的人才以及皇帝的昏聩基本左右了整个帝国的走向,中明以后的皇帝虽然在名义上依然享有最高权力,但事实上已经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管理运转整个帝国,在皇帝不理朝政或者后继无人之时,文官集团依然可以使整个帝国继续运行,皇帝成为了事实上的虚君,这也是古代中国最接近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时候。
等到了清代军机处设立之后,臣权只能彻底匍匐于皇权脚下,再无与皇权一较高下的机会,从而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人才的选拔与评审,是建立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自公天下覆灭,中国社会进入家天下以后,夏商周三代官制通常采用世袭制,诸侯、卿、大夫的爵位与领地往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承。
战回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赐予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度,但官爵基本上仍是世袭的。
西汉文帝为了询访政治得失,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即授以官职。
东汉末年,曹操当权,提倡“唯才是举”。
曹丕继位,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负责对本籍士人进行考察,根据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等九个品级,供朝廷按等擢用。
这就是所谓“九品官人法”。
曹芳时,司马懿执政,任用各州世族豪门为大中正,评品士人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论真才实掌,从此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维护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至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度。
由官府过定期举通行的科目考试,依据成绩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任官。
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志。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诸科,凡篇二:第4课: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20xx)第4课:秦汉以来政治制度发展趋势和特点(知识体系)“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左传》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两大趋势(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1)西汉背景:分封诸侯国叛乱措施:①汉景帝:削封、平叛;收权(军、政)②汉武帝:强干弱枝的措施a颁布;酎金夺爵b监察:为监察郡国而设置。
(2)北宋:指导思想是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背景: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②五代十国,藩割进发措施:①收精兵:禁军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杯酒释兵权(补充:军队实行更戍法)②削实权:文臣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州郡财赋除自留外,其余的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影响:①积极:改变分裂,加强集权②消极:三冗两积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废除丞相)(1(2)明①太祖:撤中书,废丞相,掌六部,殿大士②成祖:设内阁权力:无决策权,由皇帝最后裁定;地位:阁臣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3)清朝:设军机处权力: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评价:①提高决策效率;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成社会发展桎梏(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影响①政治:虽提效率,易导致专制、腐败和暴政,阻碍民主法制进步,成为社会发展桎梏;②经济:束缚生产力,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落后于西方;③思文:思文专制,国民愚昧,阻碍科技进步;④外交:闭关锁国,海禁;总之,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汉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高度成熟、完备;②宣扬君权神授,儒学成为统治思想;③官僚制度(体系)取代世卿世禄制,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但仍受宗法制残余影响);④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
比较记忆:中国古代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王权与神权结合(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③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独立性较强)。
(以上三点最重要)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深化拓展】一、更戍法与将兵法1、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军队实行更戍法,兵、将要定期调换,将不得专其兵,但削弱了战斗力。
2、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将兵法,取代更戍法,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提高了战斗力。
(见选修p38顶端)三、例题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2、(20xx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
《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
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篇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题目:关专业: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