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学时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少学时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0年第23卷第3期 文章编号:1004—4337(2010)03—0371—0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研究・ 

少学时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马丽英 张怀斌 魏光成 胡威 王 雷 (山东滨州医学院化学教研室烟台264003) 

摘要:根据我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非常紧张的现状,对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少学时 

,doi:lO.3969/J.issn.1004-4337.2010.03.044 

医用化学是与医学紧密相关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结构与性 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及基本规律,熟悉容 量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等医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学会从分子 的角度、用化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医学各学科的相关问 题,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生物化学、卫生学、病理生理 学、药理学等)和未来的进一步深造及科研打下坚实的化学基 础。医用化学包括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有机 化学实验四部分内容,面向临床、口腔、护理、影像、麻醉、预 防、中医等专业开课。历年学时安排如下: 表1医用化学历年学时安排 经过3次压缩,教学时数大幅度减少,这增加了教学难 度,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为了解决学时少而教学 内容繁杂的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等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时要求,分别2006年和2008 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针对不同专业的目标要求,对教学 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医用化学课程 的特点,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强化 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问的壁垒和传统 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老化的内容,加大医用化 学新进展内容的补充,突出化学与医学、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 的紧密联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们的做法是: 《基础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包括13章,科学出版 社教材包括14章,这些章节的基本概念对学习后继课程的学 习是重要的,但多数缺乏与医学的联系和融合,有些内容已经 过于陈旧,必须融入新的内容。根据课程的特点,为了体现其 整体性又便于教学,把基础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 四个模块,一是溶液理论(稀溶液的通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 液和胶体溶液);二是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三是结构与性 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四是定性定量分析。 第一模块,删除稀溶液的前3个依数性(蒸气压下降、沸 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保留溶液的渗透压力,增加体液中水 与电解质、生物大分子的平衡,介绍体内酸碱平衡、电解质平 衡、膜平衡等内容;实验安排有: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醋酸 电离常数的测定。 第二模块,删除热力学和动力学两章,将这部分内容渗透 到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中,增加化学传感器、生物电化学的内 容; 第三模块,删除原子轨道径向分布图,分子轨道理论,晶 体场理论等内容,增加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自组装化 学内容; 第四模块,将滴定分析理论转移到实验原理和技术中,加 入原子吸收、荧光、色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安排实 验:Vc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设计性实验一食 醋总酸度测定。 《有机化学》也分为四个模块:一、电子理论部分(碳原子 的杂化轨道,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二、立体化学理论部分,附 有实验:对映异构及模型作业;三、含不同官能团的各类化合 物部分,包括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杂环等, 附有物质性质、分离提纯、制备鉴定等实验;四、生物化学基 础,包括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等。在教学内容上,压缩 

收稿日期:2009—05—03 作者简介:马丽英(1965一),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医用化学的理论教学与方法研究。 

・ 37l ・ Journal of Mathematica1 Medicine Vo1.23 No.3 2010 

杂化轨道理论的叙述(基础化学中已作详细介绍),删减一些 简单化合物的性质(如烷烃、烯烃、炔烃,学生在中学中已经学 习),增加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化学等基本知识, 增加了一些波谱学、生物制药等生命化学的新进展和新内容, 为开设有机波谱、有机分析选修课作好准备。 为配合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材,不断充实教案 内容。为此提出几点要求:①把握本学科整体框架,明确各模 块的教学目标,明确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纵览本学科的 发展史,横观本学科与后续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找准讲授内 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位置;③灵活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解析 新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顺利迁移,注重过程讲解,注重学生 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④结合生活、结合医学、结合本 学科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授课过程中,绪 论一章的讲解非常关键,除了讲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外,要求从 讲述生命的起源及化学本质、分子生物学的化学基础等人手, 揭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同时交待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进而 讲解医学化学课的特点和如何学好这门课。 2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模块化学习与教学 根据我校教学实际,将基础化学分四个模块,有机化学分 四个模块,模块化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教学内容 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便于补充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化学与医 学的联系,有利于教与学的顺利进行,非常适合于少学时的医 用化学教学实际。 2.2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针对教学内容繁杂而学时数又非常短缺的现状,找出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讲授,如物 质结构、仪器分析、电子效应、立体异构等内容;其他内容较 浅,学生在中学中已有涉及并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则可放心 的教给学生自学,如溶液的渗透压力,胶体,滴定分析,烷烃、 烯烃和炔烃等内容。自学内容教师须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 要求,注意适度的引导和及时总结。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性环节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只 有将所学知识不断地在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才能增强他们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化学而言,实践性环节包括习题课、 课外作业及学生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模块的后面都加 入一学时的习题课,习题课上对于典型题有针对性地增加解 题方法指导;课下适当增加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强化练习题及 习题答案发布到网上,便于学生查阅;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力求 与理论教学同步,充分发挥实验指导教师的作用,使理论与实 践得以更有机地结合。2008年,滴定分析一章转入实验教学, 滴定分析的程序、反应要求、指示剂的选择,误差的处理等内 容由教师结合实验讲解,两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边 理论边实践,既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备 受学生欢迎。明年,我们准备将分光光度法一章也转入实验 ・ 372 ・ 教学中。 2.4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努力提高课件水平 基础化学中的第三模块物质结构,有机化学中第二模块 立体化学,属于量子化学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 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我们充分利 用,板书、模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三维立体动画模 型,全方位的展示教学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课 件制作水平,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高质量CAI课 件的研制与使用。目前,医学化学已全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 教学(CAI)课件。 2.5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质量和效益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现代 化教学方法。2006年建立了医用化学教学网页,医用化学建 设规划、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实验教学内容、 习题答案、练习题、试题库、化学与医学等资料等全部上网。 2008年下半年,自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以后,鼓励教师积极 参加课程建设,建立个人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自己承担的课程 全部上网,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现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已经建立各自的网络 教学平台。 2.6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根据整体优化的原则,突破无机、分析、物化、有机壁垒, 对医用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基础化学实验新体 系。实验新体系的组合原则是”以药物为对象,以分析方法为 手段,以物化原理为指导,将物质的制备、含量、性质及反应性 能研究组成一个实验体系。在内容安排上,分成基本操作性 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基本操作性实验,着重训练药品取 用、洗涤、于燥、结晶、称量、滴定、熔点沸点测定、蒸馏、萃取、 旋光度测定等基本操作,学习掌握天平、酸度计、分光光度计, 旋光仪等常规仪器的功能、原理和使用;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 物验证性实验旨在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质的分离、 合成、鉴定、分析等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实验 顺序上,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综合运用以及主动 设计,形成具有基础、综合到研究创新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 式,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将来从事设计和科学 研究奠定必备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医用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用 化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本校 每届学生及督导组的好评。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 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l马丽英.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中华医学教 育杂志,2006,26(2):74 ̄75. 2李雪华,邱莉,等.医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中国高等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