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第11章 社会互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社会学:第11章 社会互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生理解社会互动,了解社会互动的功能和类型,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过程,理解几种主要的类型。

教学重点:社会互动的含义

教学难点;社会互动的含义

教学内容:

1.1 社会互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11.1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让学生静静回顾一天24小时的生活,看能不能找到一种能够离开与他人的交往就能满足的需求。„„我们的血药只有通过和他人的交往才能满足。社会学把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成为“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

我们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呢?

1、发生在至少两人之间。互,即彼此,有彼无此或由此无彼都不叫互动

2、必须相互接触 直接和间接(媒体)

3、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环境中发生,也受环境影响,统一行动在不同情境具有不同意义。

4、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过程,并产生一定效果。行为主体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向对方发生刺激,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一定效果。

二、社会互动的功能

1、社会互动产生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凝固化、模式化就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特定的社会。

2、社会互动传播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互动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主要体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通过交流达到文化融合。

3、社会互动能满足社会成员认识他人、评价他人的需要

4、社会互动能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完善自我。人对自我的认识只能放在社会关系中,以他人为镜,才能认识自我。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

1、按参与人数

人际互动

群际互动

2、按接触程度

直接互动

间接互动

3、按组织性程度

有组织的正式互动

无组织的非正式互动

5、按双方利益关系

对称性互动:合作、竞争、冲突、强制、调适

非对称性互动:模仿、暗示、感染

11.2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景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腔调“审时度势”,“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其意思都是要说明自己所处的情景,并选择与具体环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了解情景及语境要求。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人数,可划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的互动情景

二人关系:紧密型、独特性

三人关系:每方对两个人、很难达到亲密性。第三者可扮演不同角色

多人关系:社会网络、互动更复杂

2、熟悉情景、工作环境、社交环境

根据互动目的,划分出以上三种不同类型

熟悉情景:与熟人的日常交往

社交情景:舞会、宴会、郊游

工作情景:工作会议、谈判、上课、商品交易

以上划分不绝对,人们在交往中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

情感关系:家庭、朋友

工具关系:未达到某目的,遵守公平法则

混合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美贝尔斯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将互动分为三阶段

1、定向阶段

2、评价阶段

3、控制阶段

有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分析

1、交换

社会交换是指互动双方自愿互换对方资源的互动方式。

特点:①交换双方必须拥有对方希望拥有的多余资源

②交换的进行通常采取自愿原则

③交换双方必须保持交换资源加之对等

2、合作

合作是指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努力实现的。

成功合作应具备的条件: ①目标一致② 行动配合③ 相互信任

④共享成果

3、竞争:指双方争夺共同希望获得的利益的行为。

特点:①共同目标

②结果只能一方或一部分人获得

③目地在于实现自己目标

④遵守一定的规则

4、冲突

冲突:双方为了某种利益或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相互排斥、伤害、剥夺甚至毁灭的互动方式

5、顺应

顺应:只通过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理解集群行为及特征、了解几种集群行为理论、理解社会运动的内涵及类型。

教学重点:集群行为特征、表现形式、社会运动含义

教学难点:集群行为特征、社会运动含义

教学内容

11.3集体行动

毛主席借鉴红卫兵的狂热场面。„„有人对毛主席说:“主席,你真伟大,全国人民这么热爱你。”主席回答说:“别看那么多人喊口号,真正赞成我和反对我的人都是少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随大流的。”毛主席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这类狂热行为的特征。社会学把这种行为成为“集体行为”。什么事集体行为呢?

一、 集体行动的一般特征

集体行动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境下,对某以共同影响或刺激,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特征:1、参与人数多

2、无组织性、自发性、突发性

3、象环市、模仿、促进

4、短暂

二、集体行动理论

个体行为为什么会变成集体行为呢?关于这个问题给大家介绍几种有代表的理论。

1、斯梅尔瑟的加值理论

他认为,集体行为是人们在收到威胁或极紧张的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环境而进行的尝试。他认为集体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基本条件:

① 环境条件(结构性助长)是指周围的条件回事某种形式的集体行为容易发生。

例:美 大萧条前,先出现金融恐慌

② 结构性压力(结构性紧张)

指任何使人们感到紧张的社会条件:贫困、冲突都促使人们集体去解决问题。

③ 普通的心跳(概念化信念)

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一定就引起集体行为。人们还必须对它们的处境形成某种集体信念——准确面临的问题形成一致的看法,在明确作出反应。

④ 突发因素(诱发因素)

如果前面的几个条件具备了,那么,只需发生一个事端,就可以触发集体行为

⑤ 行动动员

领袖人物或鼓动者鼓动信息,唤起大众,从而使群体产生一直行为的倾向。

⑥ 社会控制戒指

包括警方的行动、宣传工具的处理、其他个人和群体的反映。

2、模仿理论

3、感染理论

在集群中,缺乏理性思考,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主导,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会感觉个人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受到情绪的感染、相互模仿,从而导致集体行为。

4、趋同论

认为参加集群的人具有共同的趋势,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并

以同样的方式行动。是趋同是人们形成集群。但趋同论忽视了及群众会有不同类型的人——参加者、好奇者、试图阻止的人、趁机作乱者。

5、紧急规范理论

人们一般会遵守社会规范,但在突发事件中,出现了紧急规范,它会对人们造成压力,使人们按着其要求去做,从而形成集群行为。而平时的规范这时不起作用了。

6、控制转让理论

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群行为为自己控制不了自我,而把控制转让给了他人。而这个人如果控制不了形式,就可能发生集体行动。

二、 集体行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集体行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群众行为和大众行为。

1、骚乱与暴乱

诉诸暴力来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动,前者破坏程度轻,后者严重。

2、时尚

时尚是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

3、谣言

谣言是一种来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

4、恐慌 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级所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11.4社会运动

一、社会运动的内涵

社会运动是一种特殊的集合行为。是一种试图改变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结构的大规模的、特殊形式的社会行为,市一中促成或阻止社会变迁的集群努力方式。

尽管社会运动在某些方面具有集体行为的特征,但是它与集体行为的区别也很多:

区别:1、从持续时间上:长——短暂

2、组织形式上:有组织有领导——松散的

3、行动的动力上:某种目的和理想的实现——感情冲动、情绪感染

4、活动的焦点: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兴奋点在于活动本身,无所谓成功与失败

5、理论指导上:有一定的理论和价值观念来提供理论依据——无理论指导

6、社会资源的动员程度:动员大量社会资源,摒弃集体行为中的不合理成分——动员的社会资源有限,行为中不合理成分较多

二、社会运动的类型

1、改革运动

改革运动不是要根本改革显存的社会权利结构,而是对社会的某些领域进行变革,是社会更好的发展。这是一种相对民主和开放的运动,采取的是非暴力的形式。

2、革命运动

革命运动是指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极度不满,力图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一半是改革运动行不通,旧势力顽固。

4、抵抗运动

抵抗运动是指阻止社会变革的运动,扭转已取得的变革。

5、表意运动

表意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而是要改变组成社会的个人,他重视对参加者内心的变革,是一种思想改造,是个体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塑造新的个性、新的意识形象。

三、 社会运动理论

1、相对剥夺感理论

2、人众社会理论

3、资源动员理论

4、社会结构分析论

四、 当代社会运动发展趋势

二战前的革命运动为主,二战后以改革型社会运动为主。在西方社会运动的数量和范围都有增多的趋势,起原因主要是因为:①合法化、制度化,使社会运动成本在降低②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存在,使社会运动产生的社会环境存在③铜须发达、社团存在使讯东更容易被发动与组织。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运动虽然不少,但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动的政治运动,民间发起的却很少。这与西方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