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检测与评价公司

环境检测与评价公司

大 学 生 创 业 计 划 书 创业公司:环境检测与评价有限公司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执行总结 1.1公司介绍: 1.2市场分析 1.3投资与财务 1.4 组织与人力资源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产业背景 2.2 业务介绍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析 3.2市场细则 3.3市场容量估算和趋势预测 3.4竞争分析和竞争优势 3.4.1竞争分析 3.4.2竞争对手分析 3.4.3竞争对策 3.4.4竞争优势 第四章 公司战略 4.1战略目标 4.2战略目标的实施步骤 4.3经营理念 4.4公司宗旨 4.5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 4.5.1 组织机构 4.5.2各部门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 第一章 执行总结 1.1公司介绍: PE(Protect the Earth)环境监测与评价有限公司是一个提议中的公司,它是响应国家“十二五”可持续发展政策应运而生的,以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为技术依托的高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有向筹建、在建、已建的工程项目提供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咨询服务,并且承接多种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项目的功能,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检测,它依托高校科技优势,本着绿色环保的宗旨,以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制度的出台使得环境监测与评价成为企事业单位建设发展的第一步,应市场需求,公司本着“科学规范、及时准确、认真细心、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监测工作的规范、有效,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及时、清晰明了,以便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保证环评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为委托单位尽心尽力,做到时新、有效。

1.2市场分析 根据公司的规模和产品的特征及优势,PE环境监测与评价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合肥作为第一个目标市场。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决策的实施,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加之中央为应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和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精神,合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根据2010年经济调差数据显示,合肥市的招商引资总量130.9亿元,同比增长68.8%。其中,实际到位内资115.9亿元,同比增长91.4%;实际到位外资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2%。其中房地产市场中,全市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为151.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27.42万平方米(13259套),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倍。元月份,经营性用地成交5宗,成交面积529.7亩,同比增长5.5%;成交金额19.9亿元,同比增长1.8倍。所有的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全部都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与指导,所以在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在新的规划发展中,合肥市政府一直强调生态适宜性原则,重视落户企业的环境影响与绿色生产,公司抓住这一商机,首先进入合肥市场。 4/40 1.3投资与财务 公司设立于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享受合肥市政府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及对房屋租金补贴的政策。

公司成立初期共需资金80万。短期借贷30万,创业团队投入资金30万,安徽理工大学技术入股20万。其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40万,流动资金40万。

1.4 组织与人力资源 公司性质是有限责任公司,初期组织结构采取直线制,下设几个部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安徽理工大学严家平教授、范廷玉、王顺是项目组成员,有多年的环境测评与科研经验,并且拥有一些技术专利,将出任公司技术顾问;创业小组成员将参与公司的策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作等其他的公司运营管理事务。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产业背景 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当前全球环保产业贸易额在国际贸易各类商品的排名中已上升到第4位,仅排在信息产品、石油和汽车之后。

在环保意识普及且广受重视的今日,环保产业充满蓬勃商机,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环保技术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融合到每个产业的发展之中。在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环保产业保持了稳定增长。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保概念不断升温,各国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环保产业在2009年冲出全球经济低谷,获得了相对快速增长。2009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达到6520亿美元,同比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有的环保产业中,环保服务产业规模仍旧占据着半壁江山,达到46.3% 。而在所有的环保服务业中,为工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的服务。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思想孕育阶段在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的揭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实施。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适用范围、程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纵然,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存在着服务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许多项目由于在建成之初没有经过有效全面的环评测试导致日后产生环境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成立了环境监测与评价服务公司,提供相应咨询服务工作,承接环境要素的监测及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国外:技术方法研究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尽可能选择简单而合适的方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是实现增益不能成为发展的包袱,鼓励使用新知识新手段来实现评价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要求。既注重自身成果的总结和积累也要从各种先进的决策思想中吸取养分,国外先进国家关于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

6/40 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认识,更加注重技术方法在规划环评中的适用性和使用效果并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国内:环评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主要发展规划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规划环评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是在我国推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主要存在下述问题:在规划环评的实践中仍然沿用建设项目环评的技术方法存在局限性,传统建设项目的评价技术方法在规划环评中不能完全适用,项目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是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规划涉及到一个区域或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开展全面的环境现状监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很难适用于规划环评,尽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已经公布、推荐了一些技术方法可以应用在规划环评中,但这些技术方法如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操作研究较浅,在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远远滞后,不能满足规划环评实践的要求。我国目前关于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往往脱离规划环评实际,仅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就方法论方法缺乏关于各种技术方法如何应用于规划环评的探讨。无法对规划环评的实践形成指导。规划环评涉及的范围广,要求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较多,报告书的内容预测模式评价的深度等各不相同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十分多样,目前国内缺乏对规划环评技术方法间的研究,对于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有效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国内行业发展的限制与不足: 1、介入时机的局限; 2、公众参与的局限; 3、替代方案的局限; 4、基础数据的局限; 5、技术方法的缺失。 这种国内外对比及国内行业现状说明国内的行业标准还未完全的形成,市场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环境评价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系,从而通过在环评行业的先行优势建立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形成核心竞争力。

2.2 业务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7/40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是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必要措施。

环境监测是指定期、定点对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