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4月19日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调研中,大家认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
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
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一定的法治理
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一旦形成,便固化于
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法治理念与立法、
执法和守法等法治行为是内因与外部表现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
念和观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
引导、统摄、支配和决定着法治活动,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法治理
念的树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与时俱进。
一、当前政法工作在理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鉴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承传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
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特别在执法层面,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
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能够从深层次理念的视角找到原因。据调查,
当前司法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
即在价值观念上,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特别是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政法机关被简单地视为“刀把子”和专政工
具,国家本位主义倾向严重,甚至认为打击是第一位的,保护是第二位的,
强调保障人权会对犯罪打击不力,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集体的安全与
稳定,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的利益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出现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
2020年4月19日
错案在所难免。在执法中人权意识淡薄,特权思想浓厚,随意抓人、捕人。
习惯有罪推定,先入为主,重口供,轻其它证据。在案件有罪无罪证据并存
或“一对一”时,对被告人定罪牵强却仍按疑罪从有、疑罪从挂处理;在一些
超期羁押案件中,久查无果,定罪无据,却依然对犯罪嫌疑人久押不决。重
从重从严,忽视按照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从宽从缓处理。
(二)重实体,轻程序
即在执法观念上,程序工具主义、虚无主义还有很深的影响。不少执法
人员认为,只要查清实体问题,案件没有搞错,就是依法办案了,程序违法
不算违法。有的办案手续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不能按照法律规定全面把
握逮捕条件,以捕代侦,认为抓起来保险。有的为了查清事实,获取证据,
不惜违反程序,变相延长讯问羁押时间,甚至刑讯逼供;有的超范围查封、
扣押、冻结财产;在证据问题上,对采取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等违反程序规
定获取的证据,依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审判活动中,内部请示使
二审终审制成为摆设。“重实体,轻程序”是造成司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的重
要原因。从近年来处理的涉法上访问题看,很多执法过错都是出在程序不完
善和不严格遵守程序上。
(三)重办案数量,轻案件质量
即片面追求办案效率的政绩观,忽视了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与重打击
犯罪轻保护人权执法理念一脉相承,并受工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利益驱
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片面强调办案数量轻视执法质量,办案下指标,搞攀
比,不该立案的立案,立凑数案,有的将经济纠纷当作刑事案件立案,为实
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把破案率、批捕率、有罪判决率等作为衡
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甚至制定“命案必破”、“末位淘汰”等过激政策,个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
2020年4月19日
别地方为完成指标任务居然不惜制造假案。
(五)重就案办案,轻运用司法职能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大局
在执法中,存在单纯的办案思想,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简单地对号入
座,不善于运用刑事政策指导办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大
局观念比较淡薄。重打击轻教育预防,重判决轻调解,重监管轻教育改造,
重法律效果,轻政治社会效果,重办案环节本身,轻视向前、向后、向外延
伸,综合运用司法手段和职能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消极因素。有
的办案中不讲方式方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发展,有的执法缺乏文明
作风和人文关怀精神,导致滋生怨恨情绪,有的案件办结,引发新的矛盾,
引起涉法上访。
(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三、政法机关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
在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系列信念、观念和理
想的集合体。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
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
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
政法干警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
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
的根本要求,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保证。
根据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政法机关在执法中应当着重提倡的法治理念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接受党的领导的理念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
2020年4月19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和监督,是宪法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司法
工作领导的原则。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
导,是政法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前提,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的根本保证。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
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是执
行法律的灵魂,对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同正确
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精神实质,自觉地把执行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和策略与执行法律统一于司法
工作的全过程,既要防止搞法律虚无主义,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坚持以党
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党的领导和
监督,决不能倡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坚决抵制非党化、非政治化、绝
对独立等错误思想。其次,要正确处理具体工作中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接受党
的领导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是对司法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
导,是对司法机关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的监督和制约。坚持把党的领
导与严格依法办事,把执行法律与执行党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树
立大局观念,坚持执法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必须把打击刑事犯罪、惩治贪污腐败、调停民事纠纷、稳定社会
秩序等各项具体工作,纳入党和国家整体工作部署来通盘考虑。防止用陈旧
过时的思想观念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有效克服狭隘的局部本位执
法观,树立全方位的大局执法观。只有这样,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
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与党的中心工作同步进行,与时俱进;才能
顺党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