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3 包容-备战2020高考之主题作文周周练

主题3 包容-备战2020高考之主题作文周周练

主题3 包容 ■主题阐释 生活需要包容,社会需要包容。包容是润滑剂,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物各有性,物各有能,物各有道,正像单独的水和盐无法生成美味的佳肴,人生需要帮扶,社会需要合作,存包容之心,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就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命题方向 1.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缺少自主意识,过于依赖他人,只能消解自我。但是,强调自主并不反对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基,只有坚持合作,才能在合作中壮大自我,发展自己。 2.个性差异与融合发展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差异是客观普遍的,人与人,国与国,最好的相处原则是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对方,成全自己。全球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融合之路是历史的必然,企图通过征服和消灭来成全自己,只能是两败俱伤。 3.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是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文化,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才能得到发展。 ■高分论点 1.宽容是缓解对立的良药。 2.扬长避短,成就辉煌。 3.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4.在融合的境界倾听时代进步的足音 5.文化高原上没有臣服的山头 ■素材•名言名句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2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六国论 ○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屏蔽外部空间,“焚书”是为了屏蔽过去的时间,以隔绝时间和空间的方式,达到从“始皇”到“万世”的目的。 ——阿根廷作家 博尔赫斯 ■素材•人物事件

林丹:感谢伟大的对手 2013年8月11日,在广州羽毛球世界锦标赛男单决赛赛场上,林丹和李宗伟这对老对手再次相逢,为观众献上了精彩的巅峰对决。决胜局,经过两次治疗两次回到赛场上的李宗伟倒在球场中央长时间没有能够站起来的时候,林丹钻过球网走到李宗伟身边,蹲下身子轻抚对手表示安慰。李宗伟再也无法坚持,无奈地走到网前,主动与林丹握手,表示认输。李宗伟因伤放弃最后一搏被抬出场外,林丹再次来到李宗伟身边,安慰他,并将他抬上担架。 长时间世界排名第一,却屡屡与世界大赛男单冠军无缘,李宗伟无疑是悲情大师。从2008年奥运会男单决赛到2013年世锦赛,这5年间的世界大赛的男单决赛除了2009年是林丹与陈金之间的较量外,其余几次都是林李之间的巅峰对决,而他们的每一次对决,都会擦出火花,吸引世界的眼球。这几次较量除了2008年奥运会时全无希望之外,2011年世锦赛、2012年奥运会以及2013年世锦赛,李宗伟都是在先赢一局的情况下被林丹逆转,尤其是2011年世锦赛他曾经拿到赛点,距离自己的首个世锦赛冠军近在咫尺,但是命运捉弄了他。 比赛结束后,林丹说:“感谢李宗伟这位伟大的对手。”正因为李宗伟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林丹才不敢有丝毫懈怠。 【多维解读】 1.竞争与友谊 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但是林丹和李宗伟这一对最具竞争力的同行,非但是冤家,反而是一对十分友好的朋友。赛场上,林丹和李宗伟彼此无言,用球拍对话;赛场下,林丹和李宗伟无话不谈,用心灵对话。体育不只是比赛技能、技巧上的输赢,更是精神的张扬。是对手而不是死对头,相争相克而不失友谊,赛场上残酷交锋,赛场下是惺惺相惜,这在残酷竞争的当代社会显得特别珍贵。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3 2.英雄与成败 李宗伟从来没有登上过世界男单冠军的宝座,他一次次败在林丹的手下,但他又一次次地奋起,抗争不息,他同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羽坛英雄。英雄是才能武勇过人的人,是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令人钦敬的人。胜败并不是衡量英雄与否的唯一标准,以成败论英雄,那是对英雄的亵渎;成功固然可敬可贺,失败也同样值得敬佩,某种意义上失败的英雄更令人尊敬,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一无所获成就了英雄的事业。 3.能力与心理 2011年世锦赛,2012奥运会,2013年世锦赛,林丹连续三次逆转取胜,他用同样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强悍。技术和能力都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自然无法战胜对手,登上冠军的宝座;但是心理素质同样重要,人许多时候不是败于对手,而是败于自己,败于自己的心理素质。三次比分落后对手,三次实现逆转,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林丹是无法创造这样的奇迹的。 “滑板鞋”后的庞麦郎: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个体 “一步两步,一步两步,一步一步似爪牙。是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2014年夏天,一首《我的滑板鞋》风靡网络,被网友奉为洗脑神曲,其演唱者庞麦郎也一夜走红,关于其身份的各种传闻也开始流传。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陕西汉中人。他穷困潦倒却一直没有放弃音乐,因为干不了农活,他去城里“找前途”,干不了重活的他就在汉中一家KTV切果盘,他的《我的滑板鞋》《打吊针》《西班牙的牛》等歌曲的歌词情节多与这段工作经历有关。2013年9月,他参加北京华数唱片公司举办的一场选秀活动,华数看中了庞明涛的草根气质,最终与他签下合同,帮他包装《我的滑板鞋》。运作半年后,2014年6月,《我的滑板鞋》如愿火了,庞明涛这个名字也被改为约瑟翰·庞麦郎,可之后他与公司玩起了数月的“躲猫猫”游戏——他开始毁约、罢工、出走……直到2015年初,《人物》杂志一篇题为“惊惶庞麦郎”的访谈类文章在网络上热传,文中“他的头发油腻板结”“一推门,一大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等毫不留情的描写让一些网友颇为不满,认为作者是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在嘲讽庞麦郎,这又一次把庞麦郎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龄青年,庞麦郎缺少文化与见识,却不甘心于困窘的生活,但他又不想象普通人一样用劳动改变生活,没有音乐素养却一心想要做个“国际型”的歌手,所以被身边的人视为“奇葩”,就连他的父母提起他来都连连摇头。如此一个“异类”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4 其实,环顾四周,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庞麦郎”,他们的表现往往出乎一般人的预料,想法也和普通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这种人,往往被我们称为“异类”或“奇葩”,就像《人再囧途之泰囧》中王宝强饰演的宝宝一角,思想单纯且行为怪异。可这样普通人无法接受的“奇葩”,有时也有我们没有的勇气或者爱心。不过,不管真相是什么,不管庞麦郎是一个怎样的“奇葩”,他的自尊和梦想都应该被尊重。 【多维解读】 1.善待另类,共享生活。 庞麦郎无疑是一个“另类”人物,但他身上不乏精神美。他不甘于沉沦于发展滞后的环境,有积极闯荡的动力;出生于农村的他进城后,或许会被霓虹灯搞得眼花缭乱,但能够保留勤劳朴实的内心;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却拥有明确的权利意识,敢于表达、实现自己的诉求。每一个个性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我们要善待身边的“另类”,共享生活。 2.走寻常路,做平凡人。 我们被许多励志故事所误导,明明能力一般,受诸多条件限制,难以“出人头地”,可又偏偏不肯认命,去作徒劳的努力。庞麦郎也属这一类人物,只是他多少还获得一点所谓的“成功”。鲁迅曾经说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是醒世之言。元帅只有一个,满营都是士兵,我们要安于现实,走寻常路,做平凡人。 失主同情窃贼捐退款 2012年3月中旬,苏州法院审理了一起普通的盗窃案,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9岁的女儿不幸身患狼疮性肾炎,家里为她看病已经欠下20多万元债务,身为父亲的胡某撬开汽车偷了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结果身陷囹圄。听到近8千元的电脑竟被胡某以1千多元的价格卖掉后,受害人刘某非常气愤,但是第一次庭审后,得知了胡某的家庭情况,刘某气愤消失了,转而产生同情,他向法院递交了一份谅解书,对胡某表示谅解,希望胡某可以早日回到女儿身边。更令人动容的是,刘某还把胡家5620元退赃款也捐给孩子看病,要孩子的爷爷无论如何收下。 得知这一消息后,胡某流下忏悔的泪。在二次庭审时,胡某在法庭上终于见到了被害人刘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举手狠狠地打自己的耳光,“啪”“啪”两声响彻法庭,代表了他内心的忏悔。 【多维解读】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名师整理,助你成功 5 1.恻隐之心与人格魅力 向行窃者捐赠退赃款,这5620元的数字,不是对行窃者的奖赏,而是对他的家庭不幸的同情。同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高贵而圣洁。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未必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缺少同情心的社会,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2.仇恨心理与社会和谐 失主主动向法庭递交谅解书,并将对方的退赃款捐给对方,让其为孩子看病。铸剑为犁是和平,化恨为爱是博大。恨在心头筑起高墙,爱在人间填平沟壑。社会需要拍案而起,需要疾恶如仇,更需要春风送暖,春雨润物。 3.道德感化与法律制裁 行窃者在法庭上狠抽自己的耳光,这是悔恨的举动,也是觉醒的表现。社会需要法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是惩罚不是万能的,在强制手段之外,对被教育者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激发其内在的廉耻之心,这比单纯的惩罚更能促进思想转化。 4.意外灾难与社会求助 孩子不幸身患狼疮性肾炎,为她看病欠下20多万元债务,借债无门,身为父亲的胡某就行窃以解燃眉之急,这方法断然不可取。但是,社会对此也应当进行反思,对于遭遇意外灾难的公民,社会应当如何建立救助机构,以保证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 不是什么样的罪恶都值得宽恕 这是个博爱的年代。有的人要拯救动物,也有的人要宽恕罪犯。 2014年,尼日利亚有276名女中学生被恐怖组织“博科圣地”绑架,至今下落不明。而在侥幸逃脱的女生当中,现在已有人大度地表示:“我并不对‘博科圣地’感到愤怒,因为根据我自己的了解,他们认为教育并不重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原谅‘博科圣地’之所为,我也祈祷上帝原谅他们。”这种基于基督教背景衍生出来的人道观念或博爱观念,已经过于泛滥,以至于淹没了是非与善恶的堤岸。宽恕是一种善,但它作为一种价值若被绝对化、极端化,善也是会异化为伪善的。 韩国电影《密阳》就质疑了这种西方式的宽恕观念。全度妍饰演的那位单身母亲,儿子被无端杀害,在彷徨无依的心理状态下,她接受了教会的布道,最后决定宽恕凶手。当她来到监狱,面对凶手,正要表示宽恕他时,凶手却对她说,上帝已经宽恕他了,他的内心很平静!母亲始而愕然,随之茫然,终于愤然:作为受害者,她还没有宽恕凶手,上帝怎么能先宽恕凶手呢?这是一位母亲发出的诘问。 宽恕任何罪人,宽恕穷凶极恶之徒,只有高高在上的上帝可以做,我们芸芸众生不应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