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本文阐述了十七大以来我国对文化建设作出新调整的主要体现,分析了主要原因,论述了其重要意义。指出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了新的调整,包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以及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等。这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标签:十七大;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也表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一、我国对文化建设作出新调整的主要体现 为推动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党在文化建设重大领域,及时地进行了政策调整。
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引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得到科学的重视,中共中央分别于1986、1996年制定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 提出,都是文化建设新思路、新局面的体现。十五大报告专章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报告集中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等,都是文化建设不断上台阶的体现。在新的形势下,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价值、提升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
2、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和科技等要素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价值、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要素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中,文化软实力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在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目标,以建设和谐文化和弘扬中华文化为途径,以文化创新为手段,提升文化软实力。虽然在以往党的报告中也谈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但此次是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的,显示了我们党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重视。
3、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当代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所以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更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
做好国家形象推广工作,加强文化外宣与文化外交、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统筹协调,协同发展,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发挥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作用,保 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丰富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二、我国对文化建设作出新调整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调整,是我们党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的关键环节。
1、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稳步前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同时起作用。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正因为此,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才有了文化的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十七大报告之前,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但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认知普遍存在偏见与盲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具规模,文化产品影响力不大,社会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联系。所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文化建设的正确思路和工作主线就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包装,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分表现出来,以内容创新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魅力。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注重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对文化建设提出相应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是我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今后的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2、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需要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各项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存在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文化越被其他国家了解、接受,该国文化软实力就越强,容易形成经 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世界范围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促进作用,同时具有不良影响,文化建设直接影响政治、经济建设,所以,从国际竞争角度看,需要增强文化软实力。
3、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共同要求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29个,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在日趋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文化价值的确认。但由于种种原因,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相比,中华文化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能量和影响。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把中华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单靠政府行为是不行的,也不是有效的,因为以官方身份向外推销中华民族文化,会受到其他国家和民众的阻挠与抵制。只有通过民间和社会组织为主要途径,以民众文化个体身份出现,不代表官方,只代表个体,才能消除别国民众的误解,不带有偏见地相互交流,实现国与国的民众之间心灵交汇,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增加互信,奠定感情基础,在无意识之间就会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和影响,其意义将远远超出文化领域。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化的控制力、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要综合运用各种文化传播载体,努力形成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我们要把古与今,过去、现在与未来衔接好,结合好,并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只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取得巨大进步和发扬光大。
三、我国对文化建设作出新调整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不乏许多积极的因素。因此,在社会成员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脱离中国文化传统的。
2、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战略任务。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作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高度的文化认同。继承中华民族和谐文化血脉,发展和谐文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而深远。和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资源中有益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和高度提炼,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根基。
3、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从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中都不难看出,当整个信仰发生了颠覆以后,新的信仰没有建立,民族的信仰亦不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不能建立,对人与人的信任不能建立,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愚昧的时代。有一段时间大家在网络上呼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这就是文化缺失的表现。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信任;食品问题屡禁不止,是最基本的道德缺失。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只顾着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忽视了文化建设,以至于导致人们精神层面的缺失现象,远离了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