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的对策

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的对策

第3O卷第2期 2011年4月 四 川 环 境 SICi ̄UAN ENVIRONMENT Vok 30,No.2 April 2011 

・环境教育・ 

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的对策 

宇 鹏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南宁530001) 

摘要:本文论证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总结了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在分析导致高校环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的原因后,为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提出包括立法在内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校;效果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11)02-0044-03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Peng 

(School ofResources&Environmental Science,C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and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resulting in poo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measures of improvement, 

containing legislation,were propo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ffect 

l 前 言 

环境教育旨在教授和传播人与环境的正确关 

系,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 

法、技能,并培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价值观和发 

展观的一门教育科学¨J。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环境 

教育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首要环节和基本手段。中国 

的环境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1992年l1月 

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环境 

保护,教育为本”的重要方针口 。高校作为中国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是很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环境教 

育?当前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问题的原因 

是什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 

这些就是本文所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2 高校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2.1 高校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领头羊 

大学生、研究生具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优势,是 

国家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不乏各个层次的决策者、 

收稿日期:2010—10-28 作者简介:字鹏(1978一)。男,河南信阳人,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 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 评价、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 管理者,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环保知识,会影响到 

周围及后代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观念,甚至影 

响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 

到环保工作的开展,他们环境素养的提高可以带动 

整个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国家环境问题的预防 

和解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是培养国家各行 

业中坚力量的场所,成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领头羊。 

2.2环境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的内容是:(1)人与现实发展的协 

j厨眭,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双重协调问题; 

(2)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协调发展,包括人与群体 

的关系、群体给予个体的影响力。环境教育的内容 

就包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确立人与自然互为 

调适、协同的理念。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正确环境价 

值观的培养,而价值观恰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所以环境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德育的内在要求一致。 

2.3 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 

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今后,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如何, 

要以其对世界环保事业所起的作用来评判;一个国 

家或民族的文明高低,要以其对环境保护的觉悟程 2期 宇鹏:提升高校环境教育效果的对策 45 

度来计量。环境意识是属于当代人的一种素质,接 

受环境教育的水平成为衡量当代人才综合素质优劣 

的重要标志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 

地,势必承担着提高学生环境素质的重任。 

3 当前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 

高校环境教育总的状况是:发展势头很好,取 

得一些成绩;没有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和制度, 

环境教育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3.1 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O世纪70年代,仅有清华大 

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而到 

2006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达296所,开设 

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达188所,开设生态学专业的 

学校达45所 。目前,环境保护类的本科专业有 

15种,本科专业点206个,而且还要重点地增设 

一些新专业 』。高校专业环境教育规模的快速增 

长,也导致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规范办学、保 

证质量。 

3.2 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被边缘化 

高校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非环境专业的必 

须课程,使得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缺乏规 

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很大。目前我国仅有10% 

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有环境保护课 

程,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处于边缘地位,这与社 

会发展对高校环境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 。 

3.3地区间的环境教育水平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沿 

海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青海、宁夏高校的环 

境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其环境保护类的专业点极为 

稀少 。于冬波等对全国近80所师范院校环境教 

育情况调查表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本科院校仅在 

地理、化学和生物系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程,专 

科多为选修和渗入型课程 J。 

3.4 高校环境教育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 

没有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专门法律,因此各主 

体(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及大学生)在环境教 

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高校环境教育经 

费没有保障,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高校环境教育的 

政府机构,导致有时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甚至其他 

部门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复管理,而有时高校环境 

教育又处于无部门管理的状态。 

3.5 环境教育内容、形式不完善导致效果较差 

从教学内容看,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忽 

略环境伦理观、价值观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技能和能 

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仍以教师课堂传授为 主,教学形式单一,受硬件设施、时间、经费、安 

全、与社会的合作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很难有 

机会参与环境教育实践。虽然课堂教学采用了一定 

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超过97%的课程仍然仅仅 

局限于PPT课件,缺乏大量的有声教学纪录片、 

专题科学纪录片以及环境主题的教育片或电影 。 

笔者曾就使用方便饭盒、一次性筷子的问题, 

对广西某高校的200名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该调查的结果是:(1)所有的被渊查者都 承认使用过方便饭盒和一次性筷子;(2)187名学生 

回答在使用方便饭盒和一次性筷子时,没有想过方 

便饭盒制造和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对资源的消耗和环 

境的污染;(3)157名学生不能提出阻止大量使用方 

便饭盒和一次性筷子的措施。该调查的结果在一定 

程度上能说明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知识贫乏、缺乏保护环境的责任和动机、没有参 

与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也能反应出高校环境教育 

的效果较差。 

4 高校环境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4.1制度不健全 缺少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专门法律,就无法建 

立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保障制度、评价制度、管理 

制度、责任制度、机构和师资的专业化制度、对外 

交流与合作制度。 

4.2高校没有将环境教育作为优先考虑目标或最 

高目标 

当前接受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教育,学生毕业后 

能否顺利就业成为高校首要考虑的目标,各高校都 

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和科研,而环境教育根本 

没有成为高校优先考虑目标或最高目标,甚至都没 

有成为高校考虑目标中的一个。因此,关于环境教 

育(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的教材编写、课 

程设置、科研项目立项等都不受重视。至今,没有设立 

普及f生环境教育专业,既无本科专业也无硕士、博士点 

的独立建制,环境教育没有确立学科地位。 

4.3缺乏专门从事环境教育教师 

目前,高校环境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 

来担任,这些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因此 

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的传 

授作为所教专业学科内容的延伸,或只是将其视为 

理解专业知识的辅助内容,有时甚至传播错误的环 

境保护理念,教学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影响了环境 

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川环境 30卷 

5提升高校环境教育实施水平的若干 

对策 

5.1 建立专门的高校环境教育法 

美国、日本等环境教育卓有成效国家的经验充 

分证明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环境教育顺利实施的根本 

保证,也是环境教育取得较佳效果的先决条件。需 

要通过专门的高校环境教育法来明确规定各主体 (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及大学生)在环境教育中 

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 

机构来管理高校环境教育,明确规定高校环境教育 

经费的来源等。 

5.2明确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 

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一是理论知 

识目标,为教育对象提供保护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 

能;二是意识观念目标,促进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 

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责任感和环境伦理观 

念,塑造环境教育对象在环境行为上的新型环境可 

持续发展观;三是实践能力目标,把发展环境教育 

对象的识别、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理论知识与保 

护环境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教育对象 

具备保护环境实践应用能力,并能在接受环境教育 

的过程中参与环境保护实践。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有正确环境意识、有科学环境保护知识和 

技能、有环境保护责任心、有自觉环境保护行动的 

“四有”人才。 

5.3 明确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教育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一 

是整体发展,即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 

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 

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指经济和社会发展 

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公平发展, 即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分配物质财富,承担环境保 

护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 

会发展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中国的必然选 

择,相应地,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成为中国高校环境 

教育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拓宽环境教育的 

视野、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而且对加强环境教育 

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环境 

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石,并促进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 

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向,要求高校环境教 

育在人文价值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价值上 

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在文化价值上促进环境文化建 设¨引。另外正如{21世纪议程》所说,“教育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要求强有力的环境教育作为保证。所以环境教 育与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密不可分的。 5.4把握高校环境教育开放性的规律 

高校环境教育运行的规律就是开放性,具体表 

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环境与社 

会、经济构成开放复杂巨系统,因此,环境教育既 

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要吸取其他相关学科 

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是教育形式的开放性,科技的 

进步必将推动高校环境教育形式的不断改变,比如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原有课堂环境教育的形 

式,还极大地推动环境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三是环 

境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现在还没有建立评价高校环 

境教育的评价体系,即使将来建立评价体系,评价 标准、评价方法等也必然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地 

域的改变而变化;四是环境教育理论的发展性,环 

境教育得益于环境科学、教育学、可持续发展等学 

科理论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都是不断发展的, 

环境教育的理论也会跟着发展。 

5.5建立高校环境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应将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 

纳入发展规划,实施“高校教师环境教育培训计 

划”,将环境教育列人高校师资岗位培训计划,分 

期分批地培训环境教育在职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决 

策者,形成高效、完善的环境教育教学与管理队 

伍。将热爱环境教育事业的优秀师资充实到教学、 

管理的第一线,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应自觉 

地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Gabriela Teodorescua.Calin Oros.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el/mate change impacts in Romania[J].Pro・ 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ees,2010,(2):5502-5506. [2] 王民,王元楣.从教育法角度看环境教育立法[J].环境教 育,2010,(3):16—18. [3]Hater Tor.Increasing wome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nmgh educafio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9, (1):939-942. [4] 陈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 学教学,2009,(7):28-29. [5] 王小龙,史嵩字,周珂.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刍议[J].法学 家,2006,(4):58斟. [6] 肖文香,李天煜.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非专业环境教育的 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202. [7] 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7:81-82. [8]于冬波,黄祖群.西部地区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问题初探 [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6,22(12):75-84. [9] 冯琳娜,李延平,李小平.高等学校环境教育基本模式一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5):53-57. [1O]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6 .

相关主题